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心理学新进展期末作业
广州大学2011-2012学年研究生专业必修课期末作业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姓名:骆思钊学号:2111103035专业:应用心理学问题一:“心理学与科学”专题中,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是科学是基于什么理由?这些理由又是否充分,能否使“心理学是科学”这一论点成立?(主要取材自新进展中的参考文献)问题提出:相信对大多数心理学家而言,心理学是否属于科学这一问题的答案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这不但影响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同时也影响了心理学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社会对心理学的理解和支持度。然而,在很多认为心理学是科学的论证当中,都是不尽如人意的。以下选取几位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对于此问题的论证,试分析其中不合理之处。以期后来工作者的警惕与更好的论证。1、管翠阁等:《对心理学科学性的一点看法》原文摘抄:而面对内在意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研究它的难度系数,众所周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是一定存在的,是确有的,就算我们无法看到它,也不能用其他方法测量出来,但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出来,就像地心引力,我们一样不知道它的具体样子,但能说它就不存在么,我们就不在研究它了么?[1]辨析:此文作者所运用的证明方法可用三个字概括其不足之处——想当然。管女士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1)科学是研究实在的一门学问。2)我们能用“感觉”发现人的意识是存在的。结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为了加强论证的说服性,管女士还用理地心引力作类比。并且在文章中用行为主义的衰落说明不研究意识的心理学是注定要失败的。但作为一个有理性思维的人,都能想到这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能用感觉就能证明意识是存在的话,心理学界便不会有如此多争论了。以鬼神为例,很多人都宣称能“感觉”到鬼魂的存在,在世界各地也都能找到一些不能解释的灵异现象(如灵魂能附体),但我们能否得出“神鬼学说也是科学”这一结论呢?这似乎是一个明显的谬误。2、雷开春等:《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性辨析》原文摘抄:第二,单以知识的性质为评定标准是不够的。一般人总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视为科学的代表,其实这些科目之所以被肯定为科学的原因,并不是指其知识的性质,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科目都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其本身并不代表科学;只有科学方法以及采用该方法所达到的目的,才真正符合科学的内涵。[2]辨析:简要地看看雷女士的论证过程:1)一门学科是否科学是以其研究方法决定的。2)心理学所采取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结论:心理学是科学。事实上,这样的论证得到了众多心理学工作者的支持。因为科学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正是冯特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内容。可是,再以刚才的鬼神作为例子,事情好像又不是那么简单了。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人都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验证鬼神是否存在。从最早的美国医生邓肯.麦克道高(Dr.DuncanMacDougall)于1907年4月用特殊的秤测量出灵魂的重量约为21克,[3]到后来借用物理测量磁场的改变来寻找是否有鬼魂的存在。科学的方法也无不在鬼”?其实道理很简单,不论方法如何,科学与否有一个前提必须要确立——研究对象必须要是可观测的。否则只能用“方法论证”进行自我的陶醉。3、刘宗发:《心理学是一门意识科学—心理学学科性质新论》原文摘抄:因此,各门具体科学也就可以分为研究客观世界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研究人类主观世界的科学,即意识科学两类。它们分别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主观世界的各个特殊领域、特殊运动形式的规律性......可见,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上讲,在具体科学的分类上都应有意识科学的位置。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自身主观世界的一门科学。因此,它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或中间科学,而应该是,也只能是一门意识科学。[4]辨析:同样的,我们先看看刘教授的论证方式: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个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的具体科学。可分为客观世界的科学和主观世界的科学。2)心理学研究意识。结论:心理学是科学。这样的论证似乎有效地调和了双方的矛盾,刘教授把科学的定义扩大了,研究各个特殊领域的学科都能被称为科学。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按此说法,美学是科学吗?哲学是科学吗?研究特殊灵异物质的鬼神学说是科学吗?如果是刘教授,他应该是欣然回答“是”的。更进一步说,这样的论证,对争论裨益不大,因为没有一个心理学是非科学人士会否认,心理学是一门学问,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乃是心理学能否成为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而上述的论证则刚好支持了他们观点:心理学并不是研究客观世界的学问,因此心理学并非狭义上的科学。综上所述,在心理学研究新进展课参考文献中支持心理学是科学的论证,在逻辑上都不能证实。希望日后的心理学工作者能避免犯以上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水平。参考文献:[1]管翠阁,古佳玉.对心理学科学性的一点看法[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1).39-40[2]雷开春,宋湘勤.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性辨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3]DuncanMacDougall.HypothesisConcerningSoulSubstanceTogetherwithExperimentalEvidenceofTheExistenceofSuchSubstance[J].AmericanMedicine.April,1907[4]刘宗发.心理学是一门意识科学——心理学学科性质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4)问题二:心理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本质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问题提出: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人员,必须要先认清其所研究的对象为何。如果一个生物学家去研究一张桌子、一张板凳的习性,我们会认为这个生物学家搞错了研究的对象。同样,心理学家也应该要解决研究对象的问题。这个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感受的呢?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千花百样的答案。那么,前辈们对于这个心理学的“首要问题”曾给出过怎样的回答?这些回答背后的哲学基础又是如何?我试着给出回答。马红霞对于科学的分类作出了以下的推论: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可分为三部分: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主观世界,其中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主观世界则属于主观范畴。研究这三种世界的科学又分别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和人文科学(如文学、哲学)。因此我认为,心理学是怎样的科学,与心理学所研究对象的性质息息相关。于龙认为,心理学一门是研究人的另类科学。那么“人”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便又成为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的是,“人”具有客观性:每一个个体都是不依赖别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我们的大脑;我们大脑当中的各种神经元;各种腺体所分泌的各种激素也都是客观存在的。此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具有客观性:社会的构成;人类文化对“人”的影响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关“人”的内容,也恰恰是众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内容:生理心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研究的是“人”这一实体,而社会心理学家、民族心理学家则是偏向人与人之间差异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然而,在人的精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性质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上,历来是心理学家乃至哲学家、其他自然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的观点有三种,即人的精神并不存在、人的精神存在却某种意义上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精神存在并是主观感受的。严格行为主义学者认为,人类不存在主观精神,研究人的精神并不是科学的表现,因此主张只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反对构造主义采用内省法对自身精神探索的研究方法。一些致力研究脑科学和脑认知的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精神的确存在,但这只是人类大脑比其他生物大脑更高级的结果,通过研究大脑的运作机制,我们最终可以彻底了解我们的主观精神和心理形式。简而言之,这些学者认为,在本质上,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并无本质差别,只是某些神经元比较发达或是某些激素分泌的特殊而已,心理学最终可以被整合到“脑科学”当中。而当下的大部分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的主观精神不但存在,而且是以一种人们的主观感受而存在,它与动物所谓的“心理”与精神具有本质性差异,动物的研究只可以部分借鉴于人的心理当中,但却永远无法与人的精神对等起来,他们倾向人的精神应该用特殊的方法研究,并且为其专门开辟一门学科(心理学)用于研究。在天文观测技术的日新月异下,在大量天文学家用鲜血和生命坚持后,人们现在几乎已完全摈弃“地心说”的观点,转而一致认同“日心说”观点。但迄今为止,心理学界似乎仍然没有一项确凿的研究结果能毫无疑问地使某一种观点成立,并且其他反对观点也对此论据心悦诚服。因此,现今心理学的性质仍然受不同心理学家所持的观点所影响。在不同观点的对立下,心理学家们各行其是,对心理学的性质也莫衷一是。使得心理学的发展暂时还是处于相对混乱状态。但是,观点的有争执并不意味着心理学性质自在现今没有主流的定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而并非属于某些英雄人物的专利。这句话引用到心理学性质当中也同样适用:心理学的性质是通过众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公认而创造的,它并非属于某个聪明人的专利。而目前的主流观点则是认为人的精神不单存在,而且是主观的。换而言之,当今心理学的本质是既要研究客观存在(人的物性、人的社会性),也研究主观感受(人的精神性),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当然,随着科技手段的革新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心理学性质的定义也可能随之改变。然而,我们无需为这样可能的改变而担忧,因为这恰恰说明了,心理学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无尽的可能性。人类的世界也将由于如此具有弹性而越发精彩。参考文献:[1]马红霞.浅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本质差异[J].广东社会科学.2006,6[2]蔡笑岳,于龙.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5)问题三:文化心理学有何局限性。问题提出:主流心理学尽管在不断发展,但随着发展它的局限性。愈益凸显,以至于陷入一定困境。与此同时,另一种心理学取向——文化心理学应运而生。然而,这种取向是开启了心理学的新纪元,还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文化心理学有什么局限性,我将试进行分析。1、研究方法易导致相对主义,研究带有神秘色彩文化心理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直觉、理解、解释、描述等,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文研究方法又过分注重这种“多元”和“差异”,带有一种“怎么都行”的理论意味,难免会陷入相对主义的窠臼。另外,文化心理学研究者过分夸大情绪、需要等非理性的主观体验,这样不仅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使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两种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不同,致使他们看问题的角度、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采用的方法都完全不同,两种研究取向各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多维的存在,两种研究取向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作为整体的人。因此,诸多的研究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在两种研究倾向中选择一种倾向,而应该进行二者的统一和协调,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实现两种文化的整合,才能促进心理学学科的发展。2、正确认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有些文化心理学家在反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时,矫枉过正,有失偏颇。例如,他们认为,本土民众因文化水平较低或社会掩饰性较高等原因,不适合量化的研究方法,而只能采取诸如访谈法、个案法,等质化研究的方法。诚然,质化研究的方法确实可以使人们加深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解,然而,过分强调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或以此取代客观的定量的方法也是不足取的。事实上,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通常是从相对比较弱的方法向可以做出较强结论的方法转移。例如,人们常常是受到某个非同寻常的个案的启发后,才产生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或者说个案研究的真正作用在于,为科学家研究某个问题提供一些假设,同时激发科学家用更为严格的方法,如实验研究的方法,来验证这些假设。总之,科学研究一直在追求着客观性和确证性,就连强调建构主义的后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研究者主观洞察的结论仍然需
本文标题:心理学新进展期末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0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