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名词解释)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理解)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4.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5.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6.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7.注意的品质:(理解+材料分析)(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8.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9.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10.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11.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普通心理学1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名词解释)13.韦伯定律:K=∆I/I,∆I表示刺激变化量,I表示基础量,K是常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名词解释)14.感觉的一般规律:(理解)(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见12(二)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几乎所有的感觉都存在适应。一般来讲,在弱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容易提高,持续的强刺激容易引起感觉性降低。(三)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四)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现象。(五)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15.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理解)16.感知规律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简答)(一)感觉强度规律的应用:任何的刺激只有它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我们感知,所以教学当中,教师讲课的声音要足够洪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挺清楚。(二)知觉选择性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变换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是感知的对象具有新颖性,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三)知觉理解性规律的应用:想法设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四)感知协同规律的应用:让学生多参加实验活动,亲自看到积累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的现象和规律认识深刻,记忆牢固。(五)错觉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避免产生错觉,不要被错觉所蒙蔽。(六)社会知觉规律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知觉学生特点时要注意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去了解其特点,避免将学生简单归类。17.信息加工关于记忆定义的解释: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名词解释)18.记忆的分类:(理解)(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二)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陈述性记忆(事实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三)根据再认同或回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四)根据记忆对信息的编码方式及信息保持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9.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名词解释)20.识记的分类:(理解)(一)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无意识记,又叫不随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识记方法、无须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又叫随意识记,是指个体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二)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意义识记、机械识记。21.影响识记的因素:(简答)(一)识记的目的:目的不同,识记者在识记时对材料的组织会有所不同,会影响识记效果。(二)学习态度:识记者能够积极参与识记活动,就能主动去建立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理解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提高识记效率。普通心理学(三)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按性质不同,识记的材料可分为直观材料和描述事物及现象的文字识记材料。对直观材料和文字材料的识记效果因人而异。(四)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了的材料,其识记比较迅速和牢固。(五)识记方法:识记方法一般有三种,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2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最早用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研究人类的高级认知过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先快后慢的特点。(简答)23.影响遗忘的因素:(简答)(一)材料的意义和作用:人对无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识记材料最先遗忘,保持最差。(二)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的慢。(三)学习程度(四)材料的序列位置:系列性材料开始部分最容易记住,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部分很容易遗忘。2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两者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的然而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是,在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理解+名词解释)25.三大记忆系统的特点:见附注表格(简答)26.中学生记忆的特点:有意识记占据主导地位、意义识记能力逐渐提高、抽象记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情绪记忆水平提高、记忆广度扩大。(简答)27.中学生记忆的培养:加强目的性教育、注重对识记材料的理解、掌握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活动有助于记忆、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简答)28.思维的定义和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根本属性。间接性,以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为中介进行推理、判断,来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概括性,指在分析、研究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提炼,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理解)29.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其特点是任务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给予的,解决方式是具体直接的动作;形象思维,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过程。(理解)30.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辐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名词解释)3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新颖性、批判性、连贯性、灵活性、跨越性、综合性。(理解)3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一)准备阶段: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提出问题后必须着手为解决问题做充分的准备;(二)酝酿阶段:要对前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资料和事实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明确问题关键的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方案;(三)顿悟阶段:经过酝酿阶段对问题的长期思考,创新观念可能突然出现,思考者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四)验证阶段:思路豁然贯通后,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方案还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普通心理学上进行反复验证和试验,验证其可行性。(简答)3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重视个性的培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重点抓好发散-辐合思维;有意培养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简答)34.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名词解释)35.想象的过程:黏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典型化、联想。(理解)36.想象的分类:根据想象有无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一)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是梦,由意识的病理紊乱引起的幻觉也是无意想象还有一种由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二)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再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理解)37.创造想象:是指不根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名词解释)38.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积极的创造动机;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简答)39.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想象具有较强的有意性;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有所增强;中学生创造性想象的水平明显提高。(简答)40.想象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实践,扩大知识经验,丰富表象储备;提高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能力;进行多种想象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发展想象力与培养良好的个性相结合。(简答)41.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名词解释)42.情绪、情感的区别:(简答)(一)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二)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在后;(三)情绪具有较大的外显性、情绪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减弱或消失;(四)情感具有较大的内在性、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43.情绪状态分类:(简答)(一)心境:微弱、持久、深入;(二)激情:强烈、短暂、爆发;(三)应激:突发情况。44.情感分类:(简答)(一)道德感:三种形式,直觉、形象性、伦理性;(二)理智感;求知欲、好奇心;(三)美感45.阿诺德情绪理论、沙赫特情绪理论:(理解)(一)阿诺德情绪理论:S---评估(环境)---情绪R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情绪的产生过程
本文标题: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0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