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XXXX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实习报告专业年级09旅游管理姓名XXX学号09XXXXX实习类型旅游管理专业见习实习单位武夷山旅游行业单位实习时间2011-07-03—2011-07-07指导老师XXX、XXX成绩2011年7月14日1武夷山见习报告1.武夷山见习基本情况介绍本次的武夷山见习之行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早就预定安排的学习实践行程。历时五天四夜,主要目的地在武夷山景区。而该见习的目的即为通过亲身参与旅游的形式,对景区、饭店、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的主干企业进行了解,使我们对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的实践业务操作具有相关的概念。从而训练自己观察社会与接触、认识社会的能力,摆拖我们单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呆板形式,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掌握专业的实践操作业务的技能。为了本次见习,我们做了许多的准备。事先将人员分组,确定见习课题,收集相关资料,查找相关信息,做到带着学习目的到达目的地。2.见习情况介绍在2011年7月3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们在这个早上坐上了去往武夷山市的火车。将近中午时刻,我们到达了武夷山市,并坐上了旅行社安排的车,开始了武夷山见习的行程。我们的行程安排的比较紧凑。第一天便是我们到达武夷山市后的学习重点是武夷文化专题学习。在我们从火车站出来后便坐上了旅行社安排的车直奔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茶厂。尔后由武夷学院许亦善副教授给同学们开讲座。第二天,上午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学习,其目的地主要在武夷山景区的天游峰景点内;下午武夷山文化及酒店实务专题学习。第三天,我们上午观大红袍、鹰嘴岩、水帘洞景区,体验茶文化之旅专线,认识武夷岩茶生长环境;下午前往下梅古民居参观,了解古代万里茶路的起点,了解古代闽北民居建筑特色。尔后,在聆听了旅游购物的相关介绍后,参与了解旅游购物模式中的一种。第四天主要进行武夷山自然景观专题考察与导游业务实训与模拟。第五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主要的行程是了解旅行社的相关知识及相关业务。2.1讲座有识2.1.1武夷山概况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之间,属中亚热带地区。2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武夷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誉。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200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1.2武夷物质资源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其自然风光独树一帜。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内九曲溪盘环山中,两岸丹崖林立,九曲溪两岸分布着36奇峰、99岩,昂首向东。其间错落着古文化遗存,人类千百年来的智力劳动成果融于自然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5.3%,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1992年被世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4月,国际保护联盟专家莱斯利.莫洛伊博士对武夷山遗产价值考察评估时题词:“武夷山是中国人民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久象征”。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境内的“古闽族”“闽越族”文化遗存是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朱子理学在此发祥、传播,使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武夷山集儒、道、佛于一身,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家称为“升真元化洞天”。此外,历代众多先贤都曾来到武夷,更留下许多词文诗赋。至今山中可辨认的历代摩崖石刻仍有400多处。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寓论于诗:“东周3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对武夷山的风景,其秀美自是不言而喻。但我觉得,此行我们的重点不单单只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上。还有更多的是学习。2.2茶厂之行我们首先参观了茶厂,聆听茶厂的老总为我们讲解武夷山岩茶的制作工艺,并在其带领下,参观了茶厂,并细致的认识了制成武夷山岩茶的各式工具。在我们眼中,这间大名鼎鼎的茶厂是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个不见经传的小地方里头的这些机器可是不简单的。据说,在这里,产出的武夷山岩茶可是武夷山市数一数二的茶叶。2.2.1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素以其独具特色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早在唐代即成为朝庭贡品,元时在武夷山创建了御茶园;明未清初,武夷乌龙茶制作工艺问世,并在清康熙30年,即1691年,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终于定形,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300多年来,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仍保持那时候的制作工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武夷山岩茶的品种丰富,已知名品种就有264种,其中名丛“肉桂”茶自1982年以来连续7次蝉联国家名茶、金奖等殊荣;茶王“大红袍”更是世间极品,2005年4月17日,在武夷山举行的“大红袍”极品拍卖会上,2O克大红袍拍卖出20.8万的惊人价格;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早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美,具有“桂圆汤香”之韵。目前,武夷山市多次举办各种茶会,并通过开辟了大红袍旅游线路,致力于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倡导和弘扬武夷茶文化。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类,又称为青茶,一种独到、复杂而又讲究的工艺制成的特种茶,属半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武夷岩茶,叶瓣“三分红七分绿”,俗称“绿叶镶红边”,红的即为发酵的部分。它具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醇厚。这种工艺于明末诞生于武夷山,而后传播四方为众多爱茶之人所好。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民间就已将武夷岩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4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乌龙茶类最著名的,也是属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它们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2.3武夷山茶文化旅游2.3.1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现状武夷山岩茶发展历史悠久,曾以“晚甘侯”而风靡于世。唐朝时期,武夷岩茶还成为身份的象征,是京城中贵族的馈赠佳品。宋元时期,更是被地方官奉为贡品而运送至京。而御茶园的建立更是对武夷岩茶在历史长河中极高的地位的实质而深刻的证明。据清代学者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产,惟武夷为最”圆,足见武夷岩茶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茶在武夷山世代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茶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而众多的茶文化遗址与武夷岩茶发展历程中产生的风情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更是丰富了武夷山旅游的文化内涵。2.3.2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不足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红袍旅游线路。以大红袍母树为主打品牌,辅之以武夷岩茶若干名丛所组成的名丛园。其二,举办茶文化节。这些举措都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此外,通过斗茶比赛、茶艺大赛、武夷山民间茶艺表演、茶文化及茶经济专家论坛、茶歌舞表演等形式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扩茶文化宣传。不过,对发展以“茶”为中心的旅游业来说,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已开发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目前,武夷山能够提供给游客参观、游览的茶文化项目就是大红袍茶树。而当下,武夷山风景区设计的茶文化旅游路线为:游天游、5访茶洞--泛舟九曲,感受武夷山岩茶生长环境——游九龙窠,仰望茶王大红袍—游御茶园,品岩茶、赏茶歌舞—游遇林亭窑遗址,解读武夷山茶器制作历史。在体验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该产品只是单一的旅游产品难以形成集中、统一的茶文化旅游市场,难以引起游客的兴致。在武夷山的一行中,不仅是我们,甚至是周围众多的其他游客也都认为大红袍旅游线路太单调了。用导游的话来说是:“武夷山旅游,不看这几棵大红袍茶树的话会遗憾,但是看过的话会终生遗憾”。这些年来,我们福建泉州安溪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快速。如今已兴建了中国茶都,建成了茶叶大观园和茶叶公园,为旅客提供了丰富而又全面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但是与安溪茶文化旅游相比,武夷山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其影响力和吸引力都还比较小。第二,武夷山的生态茶园分布散乱,没有集中管理,导致无法形成集聚的旅游市场。武夷山的茶树种植遍布武夷山的大小山头,但是可能是景区内还没有规划出适合旅游的茶叶大观园,武夷山既种植茶树,又发展旅游。因此,游客到武夷山,任何一个景区几乎都能见到茶树,但都分属于不同的企业,规模也都比较小,使我们来游览过程中不能深入地了解武夷岩茶。由此可见,以茶树为核心的生态游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就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更难以吸引游客。第三,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缺乏专业的导游和规范的导游词。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精髓,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对茶文化的领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的。但是,既然是旅游景点的一大特色。那么其任务就是开启人们对茶文化的的认识,引领游客深刻感受武夷山深厚的人文内涵。。而这种精神领悟如果只单靠游客自身去感悟往往是不够的,它需要导游人员的正确引导和深刻讲解。现在武夷山所缺少的正是对茶文化旅游深刻了解的导游。另外,由于不同的旅游团队对旅游资源的需求不一,武夷山现在没有单独具有针对性导游词。对于任何游客,其导游词都几乎固定不变。如此,则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而且,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线全长不足3000米,不超出2小时的游览时间,只是突出自然景观和打造名人效应,造成文化内涵的埋没。3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建议3.1加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的打造武夷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心,而武夷山的岩茶制作工艺也是被世界教科文组6织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更是在唐朝是固定后传承了几百年了。如今,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武夷山岩茶制作虽然一定程度上借用机器生产,但其实质仍是凭借经验丰富的老茶艺师的手工感受,手工控制。而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应当充分利用武夷山这一世界“双遗产”的有利平台,在重点突出大红袍的特色的同时,凭借实力的支撑、口碑的传送和适当的营销策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红袍对发展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是一种难得的资源,只有合理地去利用,使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向高品位、深内涵方面发展,才能更多地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创造一片“新天地”。3.2加强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工增加新亮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在路线安排上过于单一,而且其时间短暂,无法让人体会其内在的深刻。布局上一望“无垠”,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因此,不论在布局还是在线路建设过程中,应当时刻把握大红袍作为皇家茶的历史,突出皇家茶的氛围。在线路中建设的亭台楼阁要在中国传统的皇家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武夷山的内涵,并可通过建设高规格的祭坛,让游客感受到皇家茶的魅力。武夷山茶文化的走
本文标题:旅游专业见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0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