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 学前心理学笔记
《学前心理学》学习笔记第1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①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②不同方面心里发展的不均衡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一】心理发展规律的概念: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发展趋势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或7岁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一.研究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儿童;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幼教及其有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任务;3.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为幼教学习者和研究者奠定基础。二.研究的任务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以探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2.横断研究: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比较,以了解儿童的各种心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3.聚合交叉研究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1.谈话法;2.问卷法)3.作品分析法招4.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第2章乳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心理的产生发展】一、新生儿的一般特征:1.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2.娇弱与无限发展潜力共存3.开始出现心理现象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一】身体结构【二】生理器官三、新生儿心理产生的基础——无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2.觅食反射;3.眨眼反射;4.抓握反射;5.巴宾斯基反射;6.游泳反射。四、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标志——条件反射【一】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后天形成的反射,指一些原本不能引起儿童反映的刺激,通过后天的学习,使儿童将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彼此联系起来。【二】条件反射的特点1)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所以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较慢。2)形成后不稳定,如果长时间不练习则很容易消失。【三】条件反射的意义儿童的条件反射形成慢且易消失,但对儿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条件反射的出现说明儿童已经对外界事物做出反映,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条件反射出现是儿童心理产生的标志。第二节乳儿的发展一、生理的发展【身高,体重,骨骼,肌肉】【一】身体结构【二】神经系统二、动作发展的特点:1.从整体到局部;2.从上到下;3.从大到小;4.从无意到有意三、行走动作发展意义:首先,行走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立行走的开始,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其次,伴随着行走动作的发展,儿童所接触的空间越来越大,视野也就越开阔,认识的事物也就越来越多,进而促进了其运动觉和视觉的发展;再次,乳儿会走以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想去的地方,拿想拿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其心理的需求。最后,有利于促进其独立性和有意行为的发生,为以后和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奠定了基础。四、手的动作发展1.手的动作发展的意义1)可感知不同物体的性质,以及解物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更好的认识外界世界;2)乳儿在操作玩具、日常生活用品时,还可学习伤感物体的方法,进而逐步学会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3)可成为其表达意愿和与人交往的手段。2.手的动作发展的特点1.从无目的的随意抓握到有目的的手眼协调的抓握;2.从一把抓且伴随多余动作到五指分开且无条件动作;3.从一只手抓到两只手配合抓。五、乳儿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关系】【一】依恋关系1、依恋的形成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出生至3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3至6个月)(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至2岁多)2、依恋的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抵抗性依恋。)3、依恋形成的意义4、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二】同伴关系六、乳儿的教养【一】合理的喂养保证营养平衡【二】适当的训练促进各种动作的发展【三】细心照顾满足乳儿的各种需求【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3章婴儿生理的发展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一】身高,体重。【二】骨骼,肌肉。二、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二节婴儿的动作发展一、独立行走独立行走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婴儿有行走的过程中,促进了其身体骨骼肌肉的发展;其次,独立行走扩大了婴儿的生活范围,为空间知觉、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的过多依赖,发展独立性,进而促进其心理的发展。行走动作的发展顺序:1.5岁:走上楼梯;2岁左右: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跑,攀登,过小障碍等;3岁时,独脚跳等复杂动作。二、使用工具【一】使用工具动作发展阶段1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2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有效时间延长;3阶段:能够主动重复有效动作,但常常表现得很固执;4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二】使用工具动作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有助于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2.有助于促进其思维的发展;3.有助于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一、言语真正形成【一】初步掌握本民族语言1、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1-1.5岁)2、能用口语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1.5-3岁)【二】言语的形成对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儿童心理有意性发展2、促进儿童认识概括性发展二、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一】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二】想象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三、自我意识萌芽【一】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代词“我”【二】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四、如何进行教育【一】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二】辨认“闹独立”行为【三】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四】替代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第4章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幼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一】身高【二】体重【三】骨骼,肌肉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增加2.神经纤维增长3.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4.脑的发育进入加速期【二】大脑皮质机能的发展——皮质兴奋与仰制过程加强第二节幼儿活动的发展一.游戏【一】游戏概述1.什么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2.幼儿游戏的特征:(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3)游戏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4)游戏是一种虚幻性的活动;(5)游戏是没有社会价值的活动。【二】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1.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2.游戏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3.游戏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4.游戏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5.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6.游戏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①可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②可帮助幼儿发泄消极情绪③可满足幼儿的愿望二.学习【一】幼儿学习的特点1.学习动机强烈2.游戏是学习的主要方式3.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4.学习结果的非科学性【二】幼儿的教育首先,重视幼儿的提问;其次,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后,应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不必刻意强调其学习结果。三.劳动【一】幼儿劳动的特点1.喜欢运动2.劳动目的不纯3.劳动与游戏分不开4.劳动不创造价值【二】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首先,给予幼儿劳动的机会,培养劳动意识;其次,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最后,将游戏与劳动结合。第三节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一.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特点1.生活范围扩大【①体魄更加结实,精神充沛,白天一次睡眠,即可连续活动5-6个小时;②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变得更加灵活,掌握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③伴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既可表达思想,又乐意与小伙伴交流,共同游戏。】2.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①情绪不稳定,易冲动;②行动受情绪支配,不受理智支配。】3.爱模仿【①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②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4.认识依靠行动【①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后想;②注意和行动紧密联系;③倾听和讲述常常伴随动作;④认识活动非常具体,不能进行逻辑推理】二.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一】活泼.好动【二】思维具体形象(依靠表象进行思维)【三】开始接受任务【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三.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一】好学、好问,求知欲强;【二】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三】个性初具雏形;【四】开始掌握认知方法。第5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二)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两者产生的来源不同,生理机制不同,经验所起的作用不同。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其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和和有机组成部门,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是形成的,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知觉源于感觉但又高于感觉,两者之间是连续的。最后,纯粹的感觉基本不存在,它和知觉同时进行。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味、肤觉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饿、胀、恶心(二)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大小、方位、形状、深度时间知觉:分辨时间、确认时间、估量持续时间、预测时间运动知觉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发展一、视觉的发生发展(一)视力视力又叫视敏度,是指儿童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1)成人应采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儿童的视力;(2)定期检查儿童的视力,根据不同阶段儿童视力发展的特点进行测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二)颜色视觉也叫辨色力,是指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正确的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色,但还不能很好的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幼儿中期,儿童不但能辨认基本色,而且还能区分混合色与近似色,并且常常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幼儿晚期,不仅能运用各种颜色调配出自己所需的颜色来绘画,而且还能经常正确的说出颜色的名称。儿童辨色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所以成人要注意:(1)为学前儿童创设色彩丰富的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的长期接触中辨认各种颜色;(2)成人在教儿童辨认各种颜色的同时,还应教育他们准确地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3)教儿童辨认颜色及其名称时还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基本色——混合色、近似色——颜色名称。二、听觉的发生发展(一)听觉的发生1、胎儿的听觉反应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二)听觉的发展(1)对某些声音的明显偏爱;(2)在辨别声音细微差别方面,大班幼儿比小班的强;(3)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别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三、触觉的发生发展(一)触觉的发生:刚出生时就有(二)口腔触觉: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三)手的触觉产生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2、视觉和触觉的协调3、动觉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发展一、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一)形状知觉的发生(二)形状知觉的发展,表现在:(1)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认识各种图形;(2)对图形名称的掌握经历了配对—指认—命名三个环节。(3)在认识各种图形时,起初常常把这些图形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二、方位
本文标题:学前心理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0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