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广西那坡达腊彝族村寨民俗旅游产业开发的对策研究
广西那坡达腊彝族村寨民俗旅游产业开发的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神州民俗》作者:罗波[摘要]白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广西那坡县,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淳朴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随着广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白彝民族文化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已形成了明显的旅游吸引力。其旅游开发应充分利用该地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进行重点开发。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以白彝风俗文化为品牌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关键词]那坡县;白彝;民俗旅游;产业开发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亟待求变的生存现状达腊tala(国际音标)彝语译为老虎停歇的地方,亦译为荒山野岭。根据彝族的图腾崇拜,笔者认为取老虎停歇之意较为准确。有学者从史料推算达腊彝族形成于三国时期,据说那时诸葛亮大战南中地区(现楚雄、大理一带),降服彝族首领孟获,孟获手下不甘屈服,带领其族人由云南味县(现今曲靖市)逐渐向滇东南、富宁、广南、文山、四川等边远山区迁徙,而那坡靠近富宁,由此推断其应为三国时迁入。又有学者从现今达腊彝族刺绣品考证。认为它与唐代绣风相近,据此推断达腊彝族形成于唐代或之前。笔者认为他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有失偏颇。笔者从腊摩唱颂的经词和达腊沿传至今共46代腊摩推断,那坡达腊彝族应为北宋时期由云南迁入,距今一千多年。腊摩在经词中明确点出彝祖迁徙过程中的很多地名,现今都位于云南,且根据腊摩25年一换界。而达腊距今共换46代腊摩,可推算其距今一千多年。由此可见,达腊彝族历史悠久,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大有可开发之势。达腊屯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城厢镇达腊村,达腊村有汉、壮、彝三个民族,共320户,1510人,其中汉、彝居多,壮族较少,达腊村彝族形成两个屯:达腊和念毕,者祥屯属于那坡念红村。达腊屯位于那坡县城的西北部高山地区(海拔1400多米),气候为亚热带,适宜于种植玉米、水稻、荞麦、小米、粟禾。但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缺乏水利资源,农作物的灌溉多靠天,当地称为“望天田”即灌溉主要靠山泉、山洪。所以当时均以玉米种植为主。自改革开放后,水利条件有所改善,水稻的种植逐渐普及,但遗憾的是现今寨子的饮用水还是奇缺,卫生条件非常差。达腊屯以科、梁、黎、王四姓为主,共71户,310人,均为彝族。达腊现今依然以种植业为主,中青年外出务工,供给自身生产生活。七十年代前脱谷主要靠人力在石槽春,交通工具多为人力车和马车,自八十年代公路正常,有了过路班车,马匹几乎消失殆尽。现在村上有机械脱谷机5台,人力三轮车和电动三轮车8辆,人均年收入200~300元,属于国家贫困村之一。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因此,生存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的达腊白彝,亟需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优势,改变现状,以求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二、沿袭千年的达腊彝族文化是其民俗旅游产业开发的理想载体广西那坡达腊彝族千年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在建筑、饮食、服饰,还是节日、祭祀、歌舞,都具有鲜明的白彝特色,与那坡的黑衣壮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杆栏式建筑:原始巢居的再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学者说,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的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嚏筑作为外显的自体化文化符号传达着深厚的人文文化内涵,中国建筑向来以封闭式的院落为主体特征,体现着家族、家长制度及其伦理观念,同时也体现着地位和财富。而达腊的杆栏式建筑却脱离了传统的封闭观念,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走进达腊,你会看见点缀在绿树丛中,高山之间的座座木板楼。远看,房子真的如同栖息在树梢上,天然浑成,凸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这就是独具特色的达腊彝族的杆栏建筑。房屋架置于木柱之上。楼下用竹子编织成墙,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通常楼下蓄养猪牛等牲畜。楼上没有窗户,通常也是以竹子编织成墙,以保证凉爽干燥。整个建筑都是以木板和竹子为原材料,自然气息浓厚,是上好的避暑空间。房屋的外面是用木头搭成的高高的晒台,站在晒台上,山上、山下的景物尽落眼底,张开双臂,自有一种飘飘欲飞上九天的感觉。房间中的布置也是别具特色,通常较重视中柱,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位,以及人与神灵连接的地方,其次火塘亦是家庭生活的必须之物,是世俗生活和宗教活动的地方,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这又给房屋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对住惯了高楼大厦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二)民族服饰:自我意识与民族心理的符号服饰传达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它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这也是梁启超说的“对他而自觉为我”。服饰是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具有很强的身份认同和内聚性。达腊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白彝特征,他们的衣物均出自手工,从纺线、织布到成衣,都是由族内的妇女完成。服装包括五色(白、黑、紫、蓝、绿)缠头头饰,女性还有银质项圈和挂饰,上衣为白色,男性多为白色马夹,辅以五色装饰,女性主基调为白色,领口、袖口、衣边辅以五色装饰、下装为男裤女裙,以黑色为主,腿上有白色缎带缠腿,女性还有一条树皮做成的绿色挂线花腰带,脚穿花鞋。每当节日、婚丧、祭祀等重大场合,所有族人盛装出席,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无论是简单、大方、纯洁的上衣。五彩艳丽的花边装饰,叮叮作响的银质饰物,热情欢快的歌舞场面,还是友善质朴的待客之道,都展示着白彝积极向上,热情乐观、团结友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传达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本民族的文化以服饰这一外显的符号传达出来,给人以强烈地视觉震撼和心理享受。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你不得不去欣赏和思考。在这样的特殊文化感染下,你会第一次发现,自己身处异域,异质的文化特征,让你获得空前的震撼,以他者的身份来真实地审视自我,重塑自我,在自我的审视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三)“跳弓节”:沟通天人之际、民间艺术、民族情感的大舞台“跳弓节”作为广西那坡达腊彝族庆丰酬神、自娱的民族节日,将人们的行为、情感等总括于特定时空布局下,它以集中的方式较充分地体现了达腊彝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它因人们有了寄寓精神的期待,沟通天人、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生活和活跃物质交流的多种需要应运而生,它在今日彝族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为人们实际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而设,可以说,只要这种生存和理想的需要存在,“跳弓节”就有可能承继和拓展。“跳弓节”作为达腊彝族文化中宝贵的一笔财富,是外界了解彝族的一个窗口。因此,对那坡达腊彝族村寨民俗旅游进行产业开发,不仅对促进达腊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宣传彝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世界认识“跳弓节”,认识彝族,由此推进彝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达腊彝族村寨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现实性及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自2004年国家旅游局开始推进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以来,旅游业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凸现。近几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把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统一规划,使乡村旅游取得卓著成效。广西重点建没了从旅游城市延长到乡村的旅游线路,先后建有阳朔县一桂林市一兴安县一龙胜各旅自治县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一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州市山水民族风情旅游线,环北部湾滨海边境旅游线,南宁市一崇左县一宁明县一龙州县一大新县边关民族风情旅游线,南宁市至梧州市沿路县乡旅游线等。广西近年优先开发了漓江东岸旅游线、兴安灵渠灵湖景区、武鸣伊岭壮文化旅游区等数十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还推出了南疆边关揽胜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千年灵渠寻古游、壮乡大观之旅、百色老区之旅、花山崖画探奇游、巴马寿乡探秘游等乡村旅游精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位于桂林市北部、邻近湖南省的资源县一向鲜为人知,现在却逐步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向往的地方。2003年,仅有16.7万人口的资源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1.9万人次。有关部门透露,2004年1至4月,广西接待境外旅游者有33万多人次,其中乡村游或城乡兼游的占一半以上。可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广西民族旅游的又一个热点,借此,那坡达腊也应积极发挥自身文化和区域优势,融入这一发展潮流之中,推出独具特色的白彝民俗文化山村游。(一)文化特色和区域优势是达腊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实条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和旅游方式在发生着变化。据调查,英美诸国的旅游者均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近年来,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旅游者,已成为许多地区旅游开发商的积极行动”。事实上,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历来为旅游吸引的主体,而特色和区域差异显著的少数民族文化则更受旅游者的青睐。广西达腊白彝分支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支,既体现了彝族文化的特色,又有其神秘、奇特与鲜为人知的一面,有着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从广西旅游发展及其布局看,以南宁为辐射中心的桂西南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大新德天瀑布、靖西通灵峡谷、宁明花山壁画、凭祥友谊关、崇左石林等景区日趋成熟,知名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开通了德天一通灵一靖西二日游、崇左一宁明二日游、凭祥边境游等旅游热线。那坡县位于桂西边陲,在区位上可沟通桂两与桂西南旅游区之问的靖西、大新诸景区与中越边境公路游线;在资源上,达腊白彝民族文化游处于龙虎山、德天瀑布、通灵峡谷的延长线上,并可转折入南国边关风情游线,起到了重要的区域整合作用。因此,其旅游开发的意义非同小可。经过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活动,尤其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后,广西少数民族风情频频在各类媒体和各种大型活动中亮相,备受关注,知名度不断攀升,更激起了人们的探秘猎奇欲望,并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因此,借民歌节,博览会之东风。如果对达腊彝族民俗文化进行资源整合与开发,它将会成为广西那坡继黑衣壮之后的又—个旅游热点。(二)那坡达腊白彝民俗旅游开发对策与措施“民族旅游有原地开发和异地开发等不同形式,而原地开发尤其是原地自然型的开发模式最能把民族文化与其发育、依存的原生环境有机地共同展现给游客,形成生态化旅游开发的重要一环”。达腊彝族,生活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地区,其开发模式宜采用原地自然型。结合当地特点进行静态、动态开发和商品开发。1以民俗风情展示为主的静态开发模式和以节庆为主的动态开发模式相结合。静态开发就是“指以游客静观或踏看为主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要形式”。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均属此种类型。广西的漓江民俗风情园、扬美古镇、黄姚古镇等项目是这种模式的应用。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供游客集中观赏民俗景观,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民俗景观既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又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在准备在达腊建立民俗博物馆,这就为它进行静态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动态开发就是以游客参与或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主的开发模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纺织、竞技、曲艺或其他的生活和劳作等游戏活动。游客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自然地极尽游兴。达腊节庆民俗活动非常丰富,而且参与性较强,仪四月“跳弓节”就有13项适合大众参与的活动,非常适合动态开发。2以民俗物品销售为主的商品开发模式。民俗物品的观赏、购买,包括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作为商品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商品,具有浓浓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为广大游客,尤其是外国客人所喜闻乐购。它既是民俗旅游的主要对象之一,更是旅游购物的主要内容,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俗商品开发要坚持特色原则、有文化内涵原则、便于携带及档次兼顾的原则,切忌雷同化和低品位开发。达腊白彝的
本文标题:广西那坡达腊彝族村寨民俗旅游产业开发的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0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