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简本)山东省旅游局2016年6月目录一、发展形势和指导思想.........................................................................................................1二、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3三、总体布局.............................................................................................................................4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8五、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体系.................................................................................................9六、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旅游精准扶贫.............................................................................111七、优化旅游产业要素和规范经营秩序.............................................................................144八、创新营销方式与拓展市场空间.....................................................................................166九、推进改革发展与规划实施保障.....................................................................................188附录:“十三五”全省旅游重点项目...................................................................................211经过“十二五”时期快速发展,全省旅游业规模显著扩张、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旅游业消费总额在2015年达到7062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1800亿元,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显著作用。“十三五”时期,实现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再创旅游业发展新优势,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各种挑战,需要统筹规划,扎实推进,指导全省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一、发展形势和指导思想(一)“十二五”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二五”时期,以“好客山东”品牌为引领,旅游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山东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素质明显提升,综合功能进一步发挥,成为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十二五”规划所确立的主要发展目标总体上已经提前实现,我省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发展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具备了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迈进的基本条件。(二)“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国家实施“稳增长、调结构”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中韩自贸区的签订实施,为我省拓展国际旅游孕育了新的潜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为全省旅游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中央对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高点定位,为发挥文化大省优势、实施文旅融合提出了新的使命。当前,全省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紧迫问题,主要包括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创新能力、新业态培育能力较弱,人均旅游消费水平较低,产业素质不强、结构不够优化、转型升级缓慢,特别是与大众旅游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部分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与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旅游项目立项和用地指标受限较多;在旅游新业态和“互联网+”等发展领域2还比较薄弱;生态环境问题制约旅游形象和旅游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在一定时期内不能适应旅游发展需求,尤其是缺少国际航线;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山水圣人旅游线和滨海度假等核心产品的龙头作用还没得到有效发挥;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的突发问题依然时有发生。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全省旅游业既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把握机遇,及时应对挑战,不断开拓全省旅游发展的新境界。(三)“十三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发挥旅游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地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以推动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化旅游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发挥“好客山东”的品牌优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再创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保持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省旅游业力争旅游消费总额突破1万亿元。努力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加以定位和推进,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全面发展,将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发挥突出作用。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融合发展。按照“旅游+”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坚持统筹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海陆统筹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坚持绿色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山东的要求,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创新发展。探索和构建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借助信3息技术、投融资等平台创新旅游经营管理。——坚持开放发展。强化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构筑山东旅游开放发展新格局。二、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一)主要目标——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聚有利条件,再创旅游发展新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业,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就业、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服务业的龙头和先导产业。到2020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突破1.1万亿元。——文化繁荣发展的引领产业。紧紧依托齐鲁大地的十大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实施精准扶贫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海陆统筹发展的联动产业。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机遇,把山东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滨海度假旅游连绵带和旅游目的地。——美丽山东建设的名片产业。对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和倡导生态旅游消费,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使旅游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十三五”末期全省旅游发展主要指标预期规划表指标规划预期年均增长%旅游消费总额(万亿元)1.19.3国内游客接待(亿人次)96.7入境游客接待(万人次)5503.64(二)基本理念1.牢牢把握“三个契合”旅游发展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国家旅游局的工作安排相契合;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旅游消费需求相契合;旅游发展与最新观念、最新理念、最新科技、最新模式相契合。2.狠抓落实“三大环节”产品开发、服务质量和渠道建设。精心策划开发产品,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扩大渠道、强化营销,把产品做精,把服务做优,把市场做大。3.着眼建设“三项重点”旅游目的地建设、乡村旅游、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总体布局紧密对接国家和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依托全省交通大动脉的基本空间格局,按照特色旅游主题,构建全省“两核三带八区”的旅游空间布局。(一)两核“两核”即旅游发展的两个中心城市——济南和青岛,作为支撑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引擎,将充分发挥全省旅游枢纽和口岸作用,从陆上、海上两个方向拓展全省旅游发展空间。依托交通大动脉京沪、京广和胶济等轴线,有效拓展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京沪轴线主要依托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体系,向北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向南衔接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胶济轴线主要依托现有的客运专线和高速公路以及在“十三五”期间将要建成的济青高铁与拓宽的济青高速公路,形成全省海陆贯通、齐鲁交融的大动脉;京广线主要依托铁路和公路,向中原经济区并进一步向南北两个方向拓展,形成东拓西进、南联北引的开放格局。(二)三带1.仙境海岸旅游带以“仙境海岸”旅游品牌为引领,按照“立足城市,做强岸线;依托海滨,延伸海上;东拓西联,开放发展;地区分工,集聚成长”的思路优化空间布局,5发挥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重点旅游城市的带动作用,以海滨城市、优质海岸、特色海岛和广阔海域为载体,重点开发新型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业集群,提升滨海度假旅游品质。大力建设三大滨海特色旅游带:一是海洋旅游带,以海域和海岛旅游开发为基础,规划建设国家海洋公园,建设邮轮、游艇码头,开辟邮轮航线,推动青岛成为国际邮轮航线母港,烟台成为始发港,威海、日照等成为停靠港;开发海上观岛、邮轮游艇、海岛度假等新型旅游体验产品。二是海岸旅游带,延伸性开发海岸旅游,将蓬莱、山海天等旅游度假区逐步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建以沿海城市、旅游度假区为主体,以近岸风景名胜区为支撑,以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农业庄园等为重要补充的海岸旅游度假连绵带。三是滨海腹地旅游带,以沿海6个地市中的内陆县(市、区)为依托,挖掘莒文化、东夷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昆嵛山、五莲山、大泽山、大小珠山、浮来山、招虎山等生态旅游品质,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海腹地旅游带。通过滨海特色旅游带的建设,力争把仙境海岸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知名海滨旅游目的地。2.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带京杭大运河旅游要以运河文化为灵魂,以“儒风运河”为旅游品牌,全面整合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市相关旅游资源,以济宁、聊城与台儿庄古城为旅游核心区,构筑临清古城、德州老城区、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南阳古镇、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滕州红荷湿地、东平古州城、戴村坝等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开发运河遗产观光、运河文化体验、运河城镇休闲、水利科技修学等旅游产品,打造国际知名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带。3.齐长城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带以“世界最古老的长城”为品牌统领,加强齐长城沿线的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潍坊、日照、青岛等8个城市及其所辖县(市、区)的区域合作,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齐长城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度保护与合理修缮;针对遗存资源现状探索多种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开发考古、徒步、越野、露营、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沿线旅游服务设施,打造齐长城世界文化6遗产旅游带。(三)八区1.东方圣地旅游区东方圣地旅游区主要是以济宁市的曲阜、邹城两市为核心,以孔子、孟子圣人文化为主体依托,以曾子、墨子等东方圣地系列名人文化为辅助,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儒学文化的讲话精神,继承与发扬儒家学说,
本文标题: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0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