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3.基本要求在设计、实施观察探究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可以按空间顺序,静态顺序观察,例如观察动植物,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然后再各部分依照一定方位去观察。也可以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动态顺序去观察,如观察月相等,要提示学生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观察,并作好必要的记录。(2)用比较的方法,抓住事物特点去观察。指导学生要在全面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捕捉到事物的特点。如观察水的特征时与牛奶等其他液体相比较,水的性质特点就会清晰展现。(3)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如观察种子时,启发学生联想、猜想种子各部分的功能。在观察中,引导学生边看边相互议论,“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索,分析比较。由此,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对事物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其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4)观察要实事求是,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时要注意各种细节,边观察边记录,详细地、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下观察的情况,不可以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观察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混为一谈;观察目的一定要明确,切忌盲目观察,要细心、有心,不放过那些看起来似乎是偶然发生的意外现象;注意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观察,观察中的比较、测量、分析、推理等方法都要用到,还要运用多种感官。同时也要重视借助观察工具的观察。另外,教师要注意中长期观察活动中的评价激励,保持学生观察探究的热情。(二)实验探究课1.界定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实验探究课。教学中此类内容很多,包括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如种子萌发实验、它们会生热吗、蒸发、摆的研究、谁热得快等对比实验,另外还有日食和月食等模拟实验。2.一般操作步骤(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2)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制定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计划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设计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设计好实验方案,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4)实验探究。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现象或数据中有所发现。(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交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3.基本要求(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提出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实验探究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进行实验,验证假说。(3)提出规范撰写实验方案的要求。提出假设、器材准备、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结论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都要涉及到。(4)实验前必须要明确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考虑不周到往往会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准确,或出现安全问题等,甚至导致探究活动失败。(三)资料探究课1.界定以借助资料获取信息寻找答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资料探究课。当有些探究活动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时,便捷的资料信息获取分析便成为其主要的探究方式。如太阳家族、探索宇宙、寻找达尔文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等内容。2.一般操作步骤(1)提出问题。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背景资料应尽可能直观形象。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并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和评价,在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2)寻找证据。教师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途径给予关注,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3)分析与解释。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掌握学生的想法,并安排适宜的时机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将筛选出的信息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用收集的信息对所研究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回答。(4)交流与质疑。创设较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启发学生对信息收集的方法、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5)结论与拓展。启发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建构起较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性或方法性的知识。3.基本要求(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探究专题。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2)确定专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搜集和整理。(3)要重视学生信息搜集整理情况的展示汇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出探究结论。(四)制作探究课1.界定以学生动手制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制作探究课。以制作探究为主的内容有: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制作小火箭等。教材中科学小制作一般结合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在对不倒翁进行研究时,做一个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等。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进行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同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2.一般操作步骤(1)教师或学生选择和提出制作任务,讨论操作步骤、技术要求等。(2)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或制作对象展开想象,然后由学生设计制作方案,选择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指导非常重要,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的想象引导成为科学、合理的方案。(3)学生进行制作,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拼装组合,并对作品的整体进行美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制作中的问题,在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合理性、科学性,增强美观性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避免“学生坐着做,教师站着看”的现象发生。(4)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看一看是否体现了制作任务的要求,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做出修补,完善自己的作品。评价的标准是:作品是否完成;作品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合适;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作品是否具有实用价值。3.基本要求(1)材料的准备。制作活动前首先要准备足够的制作材料,如做不倒翁用的蛋壳、橡皮泥等。其次,选择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具备如下特点:学生人人都能找到的材料;最好是不花钱的材料,坚持废物利用;材料容易加工;最好有多种替代材料,每一个制作活动的材料都不应是唯一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种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材料,保证制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2)要注重教学引入。教师在制作活动前,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欣赏优美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对有趣的作品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上好制作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3)注重教师指导。要根据学生准备材料的差异性,提出不同材料的不同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选择做法,切忌一刀切;在个别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设计,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特别是对待制作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切忌回避或者视而不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切忌“泼冷水”。如学生学习了不倒翁不倒的道理,学会了用蛋壳制作不倒翁后,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材料(如乒乓球等球形物体),发挥自己的想像,制作形状不同的各种不倒翁。(4)注重活动后反思。制作活动结束时,不仅要认真回顾制作步骤,更要注意激励学生把制作活动延伸到课外,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评选优秀作品,用好作品鼓舞学生;可以组织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使学生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继续制作的兴趣;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课后思考,设计制作出更新颖的作品;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课后去仿做。总之,通过小结,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受到鼓舞,使制作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活动。(六)技能训练课1.界定以训练学生科学操作技能为主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技能训练课。是在教师的参与、组织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构建训练活动,领悟某种技术的要领与步骤,形成操作实践能力。教材中涉及到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内容有:练习使用温度计、练习使用量筒、测力计的使用等。形成学生技能是工具探究的基础,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探究的质量与结论的准确性。因此,教师要重视技能训练课的教学。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可借助多媒体、歌曲、图片、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情境。情境可分为兴趣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兴趣情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有关工具和仪器的故事;简介工具和仪器发明的科学家及发展史;简介工具和仪器的结构、特征、作用、在科研及生活中的意义。问题情境是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帮助,使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问题情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2)探究演练,形成技能。这一环节是科学技能训练课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不同的训练途径开展训练活动。(3)运用技能,反思改进。通过练习,学生才会经历由不会到会,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再通过反思自己操作时的成功和失败之处,通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1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