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学年、学期:2011-2012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指导教师:班级:学号:姓名:联系电话:成绩目录.内容摘要及前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原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途径.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容摘要】: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挥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不仅是适应塑造当代中国精神形象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针对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重要意义、必要性及其主要目标作出详细论述。【关键词】:中国特色、思想道德、和谐、经济、文化【引言】: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正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的巨大压力。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和谐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1)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只有有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2)和谐文化就是关于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文化。作为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文化,都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社会关系有和谐与不和谐之分,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克服不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包含着多方面活动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反映在思想文化中,便形成了关于和谐的文化。事实上,和谐文化就是反映人们追求和谐的实践并服务于这种实践的文化。(3)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取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看来,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既是反映并且服务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文化,也是自身具有和谐性质的文化,又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它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包含了其他时代和其他社会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是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又具有内部和谐关系的文化。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原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建设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和谐文化。(1)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以及人际和谐,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和谐始于内心,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遇到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和谐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也主张和而不同,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从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2)促进科学发展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为了人民群众。能否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人们是否有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实现文化自身和谐也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互益彰,主张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文化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心灵和谐的最终体现,它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和谐文化所追求的和谐目标,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终极性的社会价值目标。和谐文化的渊流在中西等各民族的文化中都存在。和谐文化是由和谐理论、和谐观念、和谐制度与和谐装备构成的。和谐文化具有辩护批判、辨析优化、导向激励和协调整合四项基本功能。和谐文化既然是服务于和谐目标的工具,我们就不能为了打造和谐文化而打造和谐文化,而只能在追求现世和谐的实践过程中打造和谐文化。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1)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2)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蕴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转贴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我们要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与色彩,使其独具中国特色,既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也要宣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性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行为规范及制度体制为一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题中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1)建设和谐文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设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则是建设和繁荣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践行“三个代表”还包括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建设和谐文化则能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践行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就是能做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所以,建设和谐文化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重要内容,同时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即和谐文化能为其提供理论基础、思想保证以及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2)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紧迫需要。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一个“安定有序、公平正义、政通人和、经济繁荣、诚信友爱、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28个字所表达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太平盛世的理想,这样的社会要实现,就必须既要建立在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基础之上,更要有和谐文化的内在支撑。因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渗入其
本文标题: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3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