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锯I钎研宪考考2010年第26期(总第2298期)中国2050牟低碳发屣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水本课题组前言气候变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x,-J的重大挑战;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则是减缓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措施,也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沿着“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稳步前进,采取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关乎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直接影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态势。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同时,能否探寻一条低碳能源发展道路,从而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的可能性。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是我们展望未来的基础,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刚刚跨过中下收入水平国家门槛,人均生活水平还很低,经济发展质量差,距离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仍将是第一要务。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无论是参照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或日本模式,未来中国的物质财富积累和能源消耗都要在现有基础上成倍增长。即使充分考虑能效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仍有可能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各界x,J--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气候变化问题正从环境问题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议题,并x,--J未来世界的政治、外交、投资、金融、贸易、能源市场配置、能源技术开发、能源结构转型等产生影响,可以预见,中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挑战。事实上,寻找一条低碳发展道路,特别是探寻一条低碳能源发展之路,对中国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要机遇。本世纪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谁能抢先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谁就能在2l世纪的竞争中抢占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政治外交、金融投资、技术创新乃至文化道德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尽管中国目前并没有对“低碳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定义,但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与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努力大体一致,在国家层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意愿也在不断增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虽然不承担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指・本文是在《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缩编而成。●万方数据标,但中国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迎接新世纪和新挑战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中国能源需求前景、能源供应路线图及其相关的碳排放前景也成为各方机构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温室气体减排背景下,有关国际机构和组织纷纷采用排放情景的研究方法,对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并且把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中国在未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寄予厚望。由于上述机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熟悉,或是受利益格局的影响,往往会对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作用给予过高的期望。从这个角度看,也需要我们开展全面系统的“中长期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研究”,以正视听。基于上述基本判断,结合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认识,以及各方面的考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组织协调,联合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天则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展了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道路综合研究,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源所总报告课题组采用目前国际机构广泛采用的情景分析方法,对未来中国GDP、人口和城市化、部门发展目标、消费方式、资源状况、技术进步、国际贸易、能源政策、环境要求等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情景设定,同时借助定量模型工具,对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2050年能源需求暨碳排放趋势”进行了展望。对任何一个国家或经济体而言,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力度和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或因素,一是取决于决策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太I奇一皂田m千41t:础持来的静犀=县酌准千万方数据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合作。这三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程度深浅不同,使得未来温室气体减排存在种种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国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可能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一、关于气候变化的认识(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成为2l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新世纪面临的现实威胁。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和科学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IPCC的综合评估报告认为,源于化石燃料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不仅改变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将撼动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粮食、淡水等重要物质基础,进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条件。气候变化还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直接经济损失,破坏上千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灾难性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强降水、热浪、异常的雨雪冰冻天气、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频率更高、强度更大、危害程度更深。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将威胁世界前十大城市中的八个,几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由此可见,不应x,-J气候变化,人类文明的脚步将难以顺利前行。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中国也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巨大威胁。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给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水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气温升高2~36C,中国2050年粮食总产量将下降1/5左右-fP青*h陌煞锌河漆燕曲稆谛罟浦/b,%~10%,已日益紧迫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省市均位于沿海地区,如果任由气候变暖的局面延续下去,上述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会出现减缓甚至衰退,不仅既有的发展成果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还将带来新的居住、就业甚至社会稳定问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生态环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国际秩序的深层次冲击。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将重塑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目前世界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方面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今后谁能抢先发展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谁就能在新的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动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努力,将促使国际贸易、国际政治规则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各国在环境损害责任、发展的平等权利、减排义务分配、技术转移和资以“人为中心”向“人与自然和谐”转变,强调入类主动改造自我,通过调整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遏制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谁率先取得与大自然的和谐,谁就能率先在道德文化上占据制高点。从时空跨度上看。人类过去对环境经济问题的关注仅仅是区域性的、阶段性的,气候变化将这一经济影响进一步拓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影响周期长达上百年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将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气候变化问题虽然表现为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化石燃料长期、大量消费导致的温室气体累积排放是当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未来的经济增长面临着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约束,兼顾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必须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产业结构上、要素投入上、能源结构上、科技创新上、体制机制上建立新的举措。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以何种方式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以何种方式融入全球化大潮,以何种方式实现广大人民的脱贫和解放,过上何种幸福生活,都是21世纪全新的重大课题金补偿等方面的不同立场,将逐渐形成代表不同和艰巨挑战。。利益群体的政治集团,改变国际政治外交格局。气候变化将影响国际产业布局和国际贸易,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的负担将更大,排放权交易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领域。气候变化将进一步突出跨境资源争夺、国际责任分摊等国际问题,气候问题甚至可能成为激化国际冲突的导火索。气候变化问题将转变人类价值观念。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衡量物质投入、资本投人和劳动投入价值的基础上的。气候变化问题使得排放权、排放空间等的非物质权益变得具备经济价值,排放权能够在市场上交易买卖,获得经济收益。传统的人类价值观“以人为中心”,强调入的价值,自然界只是为人类谋福利的手总之,气候变化问题将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带来深刻影响,由此将引发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一次新的革命。(三)对中国而言,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挑战与机遇并存。气候变化引发的经济社会革命已经开始。在新一轮革命到来之时,以怎样的理念实施怎样的政策,如何应对能源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将对未来国家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应对不好,气候变化问题可能会制约中国的发展空间。加大发展的负担,增加发展的成本。如果能妥善应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有利于中国加快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向低碳能E吕鲁船亦,0I"-1断晒山坷脯彳目I兴M肌信寸m¨幅钍毛h灶:/{GII,口I虐台乜漓咖八丁k垫山士打地Ii相万方数据本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广大群众养成绿色、文明、健康、务实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最终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对“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盲目跟从,或是概念炒作,致使我们的努力与要实现的目标南辕北辙,另一方面也要因时而动,以更主动的姿态,迎接即将来临的低碳革命和经济社会新变革,为科学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奠定好的发展基础。二、中国30年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回顾与评价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为全球脱贫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总体而言,仍然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也稳定持续地增长。中国已经为未来发展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发展的愿望和需求相当迫切,如果延续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与温室气体排放仍将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社会、能源、环境之间保持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绩显著,但平均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08年中国GDP已经达到30万亿元,按当年国际汇率折算,已超过4.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三强之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住房面积逐步改善,居民家用小汽车拥有量、冰箱、彩电、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比重稳步提高。随着经济实力的日趋壮大,中国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话语权和影平还较低,2008年人均GDP只有2.2万元,不足3300美元。虽然少数群体、少数地区已经比较富裕,但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距离还非常明显。中国追求的是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今后发展的内在需求很大。(--)中国仍未摆脱高消耗、高碳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仍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1978年中国仅消耗5.7亿吨标煤的能源,而到了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28.5亿吨标煤,特别是“十五”期间(2001~2005年),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短短五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增量超过了改革开放头二十年(1981~2000年)的总和。这种增长态势也使得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长。197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3.8亿吨,
本文标题:1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3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