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
第一节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生物学基础发展生态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第一节生物学基础•(一)拉马克的进化论•19世纪初,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思想,大胆鲜明地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的学说。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法则,就是“用进费退”和“获得性遗传”。“用进费退”法则为残疾儿童的缺陷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找到被损害功能的最有效补偿途径。•(二)遗传学•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的遗传学解释了遗传规律,从而提出了人种优化的观念。残疾和缺陷是遗传造成的,要避免残疾,只有避免有残疾的人再生育后代。遗传有时很难改变,预防先天残疾至关重要•(三)优生学•高尔顿1983年提出了”优生学“,研究如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产生优秀后代的学科。•优生学的出现使人们致力于改善后代的素质,从而避免了许多产前、产中残疾的出现•特殊儿童问题是人类在藩衍过程中、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特殊儿童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总结基本观点:•1.特殊婴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个体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水平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特殊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生物力量的影响。•2.人种的发展与遗传基因密切相连,不仅影响个体的生物构造,而且影响个体的智力、人格与行为。对特殊儿童而言,其早期干预方案的成效如何,要看神经系统被经验改变的能量而定。•3.格赛尔的实验表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遗传素质未成熟,企图通过“超前”的训练达到身心发展的某种水平是徒劳无益的。•总之,生物学观点认为婴幼儿的语言、情感、行为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是器官异常的结果,神经组织、生物因素或基因因素的异常是残疾的主因,环境与特殊儿童自身影响发展结果的作用不大。•二、生物学在学前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患儿入院各科室合作门诊、社区治疗应用临床路径表诊断循证处理循证问题特点:•流程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服务人性化•效益最大化•医学模式主要在医院实施,重点对特殊婴幼儿的身体状况以及发展历程进行监控,有利于特殊婴幼儿疾病、障碍的减轻。•可能导致家长形成“重医轻教”的观念,让家长长期停留在孩子的残障状况中不能自拔,从而贻误了特殊婴幼儿在关键期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返回•一、发生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强调发展的环境与婴幼儿的特质对发展的作用同样重要,影响婴幼儿发展的环境是多元的。•1.发展的复杂性。没有任何单一因素会伤害或促进婴幼儿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2.发展的关联性。婴幼儿所处的环境危险因素越多,则发展的结果越差;反之,则发展的结果越好。•3.发展的互动性。婴幼儿身心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4.发展的规约性。基因型、表现型、环境型三者的互动关系,共同影响婴幼儿的发展大规约小规约微规约社会文化法则日常家庭法则瞬间个人行为•二、发展生态学在学前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发展生态学的观点预示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关注婴幼儿全部的发展环境,采取综合干预的策略。父母儿童父母儿童治疗由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在家庭外实施,重在改变幼儿自身、对父母的行为方式再界定重在改变父母诠释婴幼儿的行为方式,父母改变自身的信念与期望再教育引导父母如何养育子女,特别是改善家庭法则返回第三节心理学基础•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其他理论•一、行为学习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累积归纳的过程。对于婴幼儿的问题行为可以通过前因后果的控制,树立榜样行为,强化合适行为,削弱问题行为。经典条件理论操作性条件理论社会观察学习教学之初行为分析是基础,教学过程中行为观察与记录是重点,教学结果以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改善程度作为衡量的尺度。•主要适用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训练•学习洗手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特殊儿童的障碍在于认知加工能力而非行为;增强信息处理加工能力,改进认知过程,完善认知结构。•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识别自动思维识别认知错误真实性检验去中心化检测紧张或焦虑水平•三、人本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特殊儿童的障碍在于迷失了自我,不能依赖个人经验积累知识、发展技能,形成人格;培养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人本疗法(HumanisticTherepy)•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理解、沟通、关注•合作学习模式:•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的表现为奖励依据。•包括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模式。•四、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职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职能、空间职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在加德纳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爱迪生、海伦·凯勒、贝多芬有听觉障碍;•赫胥黎、杜鲁门有视觉障碍,开普勒兼有听觉、视觉障碍;•卢梭(兼有先天性膀胱畸形)、罗斯福(小儿麻痹症)、霍金有肢体残疾;•爱因斯坦、达·芬奇、罗丹曾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障碍;•亚里士多德、法拉第、丘吉尔被认为有人际交往障碍;•达尔文、孟德尔、尼采均被诊断有情绪障碍或行为失调。差异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承认差异是特殊教育的前提儿童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两个方面1.群体差异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听力障碍儿童与视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与肢体障碍儿童•2.个体间差异•轻度残疾与中度残疾•重度残疾与极重度残疾•3.个体内差异•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差异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来主动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五、其他相关理论•(一)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的先天禀赋能力与外在环境交互影响而产生的。•早期儿童的智力、听力等有很大的可塑性,环境好坏对其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二)关键期理论心理学证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许多发育关键期,如脑细胞分裂和发育的关键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感觉器官的敏感期(即器官致畸的敏感期)。•在这些关键期,必须提供个体某种刺激或某种经验,否则命中能力或反映就难以形成,或虽能形成但不如关键期那么好。•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大多是在学龄前,因此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节教育学基础•一、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学的两大规律:教育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1.全面发展观.身体、认知、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整体发展。2.全程发展观.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多个发展阶段、关键期。3.动态发展观.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发展的不平衡性。4.潜能发展观.人的发展是不断发掘自身潜在能量的过程。5.主动发展观.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可控的内因。•二、教育学观点在学前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活动本位模式1.基本命题A.直接的与较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两者的影响和互动B.由特殊儿童自主参与活动的需要C.借助婴幼儿从事功能性及有意义的活动,以增进其学习融教学于例行性、计划性或幼儿创发的活动中C.习得的是功能性和类化性的技能D.系统化地运用自然合理的前事与后果•3.原则A.符合训练目标B.适合特定年龄的特殊婴幼儿身心发展C.活动设计多样化D.以社区活动为教材E.寓教于乐4.策略P27遗漏法、新奇法、看得见拿不到法、违反期望法、片段分次法、寻求帮助法、干扰妨碍法、中断或延迟法第二节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一、美国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美国对特殊教育的定义是:为满足能力特殊学生特特殊学生包括能力缺陷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1973年《康复法案》唤起公众对残疾青少年及成年人的关注•1975年《教育法案》:必须向3-21岁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恰当的、免费的教育及有关的特殊服务,“残疾人的人权法案。受教育权、受免费教育权、受恰当的教育的权利、最少限制环境、家长充分参与的权利、隐私受保护的权利、评估不受歧视的权利•1.残疾儿童享有的权利•A.受教育权•B.受免费教育权•C.受恰当的教育的权力•D.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的权力•E.家长充分参与的权力•F.隐私受保护的权力•G.在评估过程中不受歧视的权力•2.特殊教育的原则•1997年美国对1975年的《教育法案》重新进行了修订,称为《能力缺陷者教育法》A.无排斥原则B.无歧视原则C.适当教育原则D.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E.合法诉讼程序原则F.家长和学生参与原则•二、加拿大的学前特殊教育法规加拿大的学前教育宗旨是保证儿童的幸福、安全、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促进儿童身体、社会性、情感、认知的发展。•《1982年宪法法案》•
本文标题: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3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