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课程内容安排及授课教师序号内容课时主讲人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背景及课程体系2钟雪梅2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介绍(1):西方经济学专题——《宏微观经济学》2胡伟清3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介绍(2):世界经济学专题——《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2王丽辉4专业核心实务课程介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海关业务与管理》、《WTO规则》2李金勇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方法论2唐龙6世界贸易发展史2王唯薇7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发展与演进2范巧8国际经济与贸易热点问题探析2杨文芳专业发展背景及概况第一讲本讲主要内容•1.专业学科发展沿革与现状•2.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素质要求•3.专业就业去向及前景一专业学科发展沿革与现状•专业发展沿革•专业发展主要模式•专业发展主要问题专业发展沿革•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前:“对外贸易”专业属于13中财经应用类专业之一•改革开放后:“国际贸易”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高校招生和就业的热门专业•1998年,教育部改专业名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截止2008年,设该专业的高校约380所专业发展沿革•学科建设情况•形成了规范的培养体系•出版和引进了一系列优秀教材•师资队伍层次稳步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专业发展沿革•全国性的学科平台•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专业发展沿革•国外同类专业发展概况•两种情况:•1.经济学科下设“国际经济”专业•2.商科分支下的“国际商务”专业专业发展主要模式•工科院校发展模式•“工业外贸”专业•代表院校:湖南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华中理工大学•培养目标:懂工业行业知识和外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教学科研上强调理工渗透及数理方法的应用•1998年归并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发展主要模式•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起源于1979年,代表院校: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专业发展特色:•1.强调“厚基础、宽口径”•2.整合学科资源,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3.倡导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专业发展主要模式•财经院校发展模式•代表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特色:1.与商业经济和贸易经济密切联系•2.强调内外贸一体化•3.厚基础、宽口将、重应用专业发展主要模式•外贸院校发展模式•代表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特色1.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化程度高•2.较强的涉外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3.重视实践能力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国际化问题•本土化问题•市场化问题•融合化问题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素质要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素质要求•专业培养的只是和能力模块•与相近专业的关系培养目标•各院校和用人单位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对其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目前,总体上看,本科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1。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概况,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培养目标•2。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主要国家外经贸政策法规,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3。具有能在涉外经济部门,企业或政府机构从事国际经济研究和国际经营和管理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适应内陆开放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原理、国际经贸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国际商务礼仪,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投资分析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富有较强的适应性、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在涉外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海关、进出口检验等各级外经贸管理部门、其它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经贸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按知识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使大家对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和自然科学有较深刻的了解,获取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基本技能•“两课”、政治军事理论课•体育•数学•外语•计算机课程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为大家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上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市场营销学课程体系•专业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市对专业基础课的补充和深化,让大家具备从事国际贸易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课程体系•专业方向限选课:为某一特定方向开设的专业课•1.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海关业务与管理、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训练、报关综合训练、国际结算综合训练。课程体系•2.国际投资方向•国际金融、投资学、证券投资学、国际投资学、公司金融、项目评估。课程体系•3.国际商务方向•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国际营销学。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细化和拓展,根据学分要求和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主要有: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商品学、电子商务、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经济地理、外贸会计、国际投资学、物流管理等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用实验、实训、论文或实习的形式培养大家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经济学实验•商务英语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外贸函电实训•报关实训•商务谈判实训人才素质要求•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处理等基本技能•具备综合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才素质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专业研究分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和广博的胸怀;谙熟国际经济贸易法规及惯例;善于应变,勇于创新与相近专业的关系•国际金融专业:•同: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涉外型人才•异:国际经贸专业侧重流通和贸易领域,国际金融侧重金融部门与相近专业的关系•外贸英语专业•同:培养外向型企业或部门的专门人才,都强调外语能力培养•异:国际经贸专业强调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外语只是一个工具;外贸英语中将外语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强调在外贸业务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技巧与相近专业的关系•市场营销专业•同:都是培养流通领域专门人才,注重市场开拓与运作能力的培养•异:国际经贸要求学生熟悉国际市场,掌握涉外商务能力;市场营销更强调如何让培养学生从满足消费者需要出发,做好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分销促销等的策划管理与相近专业的关系•电子商务专业•同:都涉及商品贸易活动•异:国际贸易历史久远,多数采用面对面的谈判、磋商、书面合同的传统交易模式;电子商务是新兴的电子化交易模式,更强调对学生掌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商务知识的培养。前者相对稳定和成熟,后者还经受着社会时间的检验。三、毕业及学位要求•1.学分要求••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83学分,其中理论学习130学分,独立实践课41学分,素质拓展课12学分。若未达到,则不能毕业三、毕业及学位要求•2.选修课学分要求:•全校性公选课:不少于10学分,本专业学生需选修至少一门工科类课程和一门艺术类课程•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若未达到,则不能毕业三、毕业及学位要求•3.技能证书要求:•国家英语四级或以上证书•国家或重庆市计算机等级二级或以上证书,或办公自动化证书•国家级国际经贸类职业技能证书:报关员证、外贸跟单员证、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证、货运代理员证、国际商务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中任何之一均可。•若未达到,则不能授予学士学位三、毕业及学位要求•4.成绩要求•在校期间各科成绩平均分在65分以上•若未达到,则不授予学士学位四、专业就业分析•我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现状•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中指出,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中国进出口显然将会有较大的影响。中国保持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1、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3、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断增强。•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当前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国家上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包括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外贸行业的就业方向•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外贸单证•进出口报关•进出口报检•进出口货代•招商引资与对外投资•国际商务管理•本讲结束,谢谢!
本文标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2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