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讲课讲稿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2014.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战略全社会在行动在反思“文革”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共识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增长的奇迹和六个成功因子保持政治的稳定性,发挥制度优势充分利用了国家具备的各种比较优势Ø市场规模;劳动力供给;高储蓄文化底蕴发挥着逐步加大的支撑作用增长的奇迹和六个成功因子文化底蕴发挥着逐步加大的支撑作用……一些西方汉学家在研究中国时指出的历史沉重记忆和文化沉淀,在发展初期似乎是阻力或包袱,但当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和发展理念发生根本变化后,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全球化的新趋势结合,则转化成为巨大的发展动力。现在的确需要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祖归宗。增长的奇迹和六个成功因子我的看法国学不可能为解决现实困境,尤其是社会危机提供直接帮助。文化命脉的接续,需要多方面的政治力量、社会力量的长期努力,也需要民间社会力量的积蓄、个体的独立和觉醒。个体精神家园与国学修养顺应时代融入世界理解和消化传统生存处境的审思现代社会的若干病症物质主义,以金钱、物质享受为重要价值追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忙碌、紧张,不能松弛、从容。高度目的性、理性,冰冷的任务驱动。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武器对着他;经常只一口气、一滴水就足够置他于死地。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比要他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知道宇宙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所以,人的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为救治现代病提供资源物质上淡泊,精神上高标准。注重对生活的体验,以审美的、从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理解生活。有情感、有温度,与世界、人际达成和谐关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三条主脉社会态度三大特征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由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确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擘画的人生蓝图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少年行王维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个人价值家国情怀二者紧密联系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下,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少年行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子夜四时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重友情惜亲情爱故乡侠骨柔肠,有情有义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三类人朱光潜《纪念弘一法师》特别揭出传统文化下的人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提升自我生命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坚定的操守。[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4.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必能忽略低层次需求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人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人[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见得思义=见利思义见危致命=见危授命[14·12]子路问成人。孔子提出了三点:“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重大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担当者。王安石《孟子》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孟子2.6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2.8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大丈夫”说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欧阳修说“君子”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送方希则序》)沁园春·苏轼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生命价值的高扬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四句教”民胞物与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塞,指可充塞在空间中的有形之物。帅,指具有统帅作用的精神性东西。与,交往。可爱&可亲潇洒自在、圆满自足的人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苏轼的淡定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赠范晔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本首句作“折梅逢驿使”。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阅读推荐《增广便读昔时贤文》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四书:儒家经典的简约化五经九经孟子论语孝经尔雅易礼书诗春秋仪礼周礼礼记中庸大学曲礼、…儒道佛三家经典论语老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周易、庄子、孟子、华严经《论语》读本推荐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孙钦善《论语本解》■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钱穆《四书释义》,可为通解之助。《老子》读本推荐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林语堂《老子的智慧》□李存山《老子(注译)》□冯达甫《老子译注》《心经》读本推荐心的经典:圣严法师讲心经陕西师大出版社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复旦大学出版社各国学领域经典资治通鉴说文解字世说新语孙子兵法闲情偶寄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沈志华,等.资治通鉴(文白对照).中华书局2009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中华国学文库本,简体横排)王建宇,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华书局2006(中华经典藏书本,简体横排)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明清小品丛刊,简体横排)菜根谭作者:洪应明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审美与心灵的滋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苏轼红楼梦人间词话画禅室随笔、石涛画语录笠翁对韵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金性尧.宋诗三百首.陕西师大出版社2010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观世音行深=修行至深境般若波罗蜜多=到彼岸的智慧照见=觉悟到五蕴=色、受、想、行、识这几句总述:超越现实苦厄的根本宗旨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认识总纲Ø色(有空间、时间限制的物质存在)与“空”(不确定性;假象)的关系。Ø存在=无。实质:取消已知存在的确定性;取消一切心理活动的合理性。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空”则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一切具足。悟“空”则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都得以解决。菩萨若能依此修行,则“恐怖”、“颠倒梦想”等问题都结束了,所谓“离苦得乐”。诸佛依此修行,得无上正等正觉。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是最根本的修行。密宗最重咒语,禅宗亦有咒语,“到彼岸”就是最简捷的咒语。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咒语大意据说为:去吧去吧,将自己和众生都度到彼岸去吧,愿速速成就至高无上的觉悟。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讲课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4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