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少数民族简介(全面)
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少数民族简介目录1、蒙古族------------------------------------------1——12、满族--------------------------------------------1——23、朝鲜族------------------------------------------2——34、赫哲人------------------------------------------3——45、达斡尔族----------------------------------------4——46、鄂温克族----------------------------------------5——67、鄂伦春族----------------------------------------6——78、畲族Shēzú--------------------------------------7——79、黎族--------------------------------------------7——810、壮族-------------------------------------------8——911、瑶族-------------------------------------------9——1012、京族-------------------------------------------10——1013、高山族-----------------------------------------10——1114、仫佬族Mùlǎozú--------------------------------11——1215、毛南族----------------------------------------12——1416、土家族----------------------------------------14——1417、回族------------------------------------------14——1518、土族------------------------------------------15——1819、东乡族----------------------------------------18——1920、撒拉族-----------------------------------------19——2021、保安族-----------------------------------------20——2022、裕固族-----------------------------------------20——2123、锡伯族-----------------------------------------21——2524、俄罗斯族---------------------------------------25——27实用文档文案大全1、蒙古族族名:“蒙古”一词的音译始见于《旧唐书》记载,最初称“蒙兀室韦”,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人口及分布蒙古族人口截止到1990年为480.6849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历史由来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公元840年,回醐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到明代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两大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置总管制度加以统治。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以畏吾儿字母创制,经过本民族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文。忽必烈时,曾创制蒙古新字句“八思巴文”,17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宗教文化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在明、清时期,全族喇嘛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1/3。蒙古族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历史、文学名著。《宋史》、《辽史》、金史是我国的重要史籍。习俗及社会蒙古牧民多住圆形的蒙古包,它便于拆迁。蒙古族是精骑善射的民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骑马、摔跤、射箭等为群众所喜好。牧民多住“蒙古包”。农区饮食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牧区以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食。蒙古族至今已建立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满族族名满族。历史上的“女真人”,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满语中是“吉祥”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前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才改称“满族”。人口分布截止1990年人口为982.118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最多。河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北、山东、内蒙古、新疆、北京等也有少数居住。历史由来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时(3000年前)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匆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7世纪末、8世纪初曾建立过渤海国,12世纪建立了金国。明万历十六年(1583~1588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现在的满族是后来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和松花江、乌苏里江等一带的女真族发展起来的。另外,目前满族中的一小部份实际上是蒙古族和汉族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参加了清朝的军队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成了旗人,现在就成了满族。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中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使用文字为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字母创制的。现满族普遍习用汉语、汉文。宗教文化过去长期信仰萨满教。是一种多神教。“萨满”的意思为“疯狂的人”,即指巫师。至本世纪40年代,黑龙江一些地区还有萨满活动。满族人的文化源远流长。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著名作家老舍、书法家启功、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习俗及社会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剃发梳辫”曾是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即剃去前额短发,只留后面的发梳成辫子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女子头顶盘发,佩戴耳环,穿宽大直筒旗袍,着高底花鞋。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三面有炕。院内一般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萨其玛”是具有满族独特风味的点心。家中生男孩,便在大门左边挂一个用杏树枝做的弓,如果生了女孩,在门的右边挂一个红布条。满族人多数从事农业,一部分饲养柞蚕、栽种果树。3、朝鲜族族名原是1392年建立的李氏王朝的国号,李氏王朝历时500余年,后来就以国号作族名了。“朝鲜”的原意是“光明的东方”。人口分布截止1990年为192.059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另外,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及吉林市也有较多的朝鲜族居住。历史由来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多是l9世纪70年代自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林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1931年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强迫同化政策下,大批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各地,成为中国当代的一个民族。语言文字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属音位文字类型。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创制的,称“训民正音”,简称“正音”,为方块状拼音文字。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宗教文化朝鲜族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先后传入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具有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能歌善舞,伽揶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习俗及社会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近亲、同宗通婚。“男主外,女主内”是普遍习俗。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爱穿素白服装,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服装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子宽大。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带有民族特色的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满一周年、“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摔跤、踢足球、荡秋干、跳板是朝鲜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朝鲜族以大米、小米为主食,爱吃“辣泡菜”、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住瓦房和草房,屋顶八角型,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聚居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烤烟产区之一。人参、鹿茸很有名。4、赫哲人族名族称来源于赫哲人自称的“赫吉色勒”,意为“下游”、“东方”,即居住在“下游”、“东方”的人们。还有“那贝”、“那乃”等自称,意为“当地人”、“本地人”。史籍上又有“黑斤”、“赫金”“黑哲”、“赫哲’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赫哲族”。人口分布截止1990年为止人口为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沿江地区,少数居住在勤得利、苏苏屯、佳木斯和富锦、集贤、禅川、依兰等县境内。历史由来是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古代居民,隋、唐时期的“黑水”是他们的祖先。过去住北海边,后来南迁。辽、金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元朝时期,隶属于辽阳行达路。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干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而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连部”。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现“赫哲族”名称。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而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直到20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余人。语言文字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现在通用汉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宗教文化过去信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鬼神。现在基本上抛弃了此信仰。民间有丰富多彩的说唱文学,最受欢迎的是《伊玛堪》,还有民间故事(说胡力)、音乐和美术。习俗及社会婚姻行一夫一妻制,仍保有氏族外婚习俗。人死后行土葬,无固定坟地。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短褂或坎肩。以前衣服多用鱼皮缝制而成,而绿以色布,边缀福铃,与铠甲相似。还有用鱼皮制作的裤子、腰带、围裙、腿绷、口袋等。赫哲族工艺精美,常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物和木制餐具上,饰以美丽的图案。实用文档文案大全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仍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鱼是人们衣食
本文标题:中国少数民族简介(全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8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