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1.历史课程:①狭义: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活动等。②广义: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课程计划精选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令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身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国、深度及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3.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最高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习方法、计制安排、实施建议等,并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历史学科与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规性质,体现着国家意态,体现国家对历史课程的要求。4.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是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景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唯物史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5.教学目标:是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对学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6.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基本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7.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基本学科特征)8.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基本方法和途径)9.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的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基本能力要求)10.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基本价值观)11.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12.课程:①课程是知识: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的科学中精心选择出来的,并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②课程是经验: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课程。③课程是活动: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是教学的目标或计划,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是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简答13.课程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①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②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③从单一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④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⑤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⑥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1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①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15.教学目标的特点,设计依据。特点:教学目标是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①预期性,②系统性,③层次性,④可行性,⑤灵活性。设计依据:①课程标准,使教学目标科学②教材,使教学目标有效③学生,使教学目标精确。16.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①目标主语一定要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行为目标的描述应是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②目标一定要有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③目标达成一定要有方法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即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对条件的表述有三种类型:一是提供信息或条件。二是时间限制。三是完成行为的情境。④目标内容一定要具体具体即成度,指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习后所表现的学习结果,即所达到的程度。17.设计: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对辛亥革命一课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二、名词解释1.教材分析: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预案前,要做的一项很重要又很基础的工作,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教材的过程,既是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内容,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实施创造性备课的重要前提,更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同时也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备案时的创造性劳动。2.教材内容: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材内容具有资源性,工具性和教育性的特点。3.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和教材,并结合各种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等)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或信息。具有中介性,生成性和时代性的特点。4.教材地位:依据一课的课题在单元中的位置,同时关注此课与其他单元内容的相关联系,厘清不同单元相关事件的因果或逻辑关系,再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教材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能站在单元内容的立场或视角综观本课的内容所指,利于突破本课视野局限,进而培育学生的大历史观与横向对比的思维方式。5.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简答:6.教材分析的目的与依据目的:(1)将知识由贮存状态转向传输状态再转化为贮存形式。(2)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3)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依据:①课程标准:领会其本质,进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②教材:编写结构、内容体系。③专业前沿研究:史学研究前沿问题。④学生:心理特点,思维障碍,原有知识基础。7.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两个概念)联系:教材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转化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教学情景,它内在的蕴含着教师对教材内容个性化的演绎和创造,这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8.教材处理的指导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用教材教的指导思想。①补白:铺垫性补白,探究性补白,拓展性补白②调序:根据学习内容、目标不同而调整教材顺序,构成相近相同相反的专题。③删减: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使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④整合:对教材中专题内或专题之间按照历史发展的因果逻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和搭桥。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①科学性:首先选用史料时,应着眼于一手史料。其次学会考证史料的真伪。再次伪史料也有价值,也可开发利用。②适合性:首先选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要适合教学目标。其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资源开发利用考虑学生的特性。再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来组织课程。③优势性: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再次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10.设计:任选一课,结合所学的教材分析的程序进行教材分析。三、名词解释1.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和身心行为的持久性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动作,语言,知识,技能,习惯和道德品质以及生理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育目的和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养成行为品质和增长才智的过程。2.学习理论:主要探究有机体如何在后天获得经验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但由于学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这本身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学论的基础,教学理论的研究要建立在学习理论的根基之上。学习理论的真正价值是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但学习理论并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实际,他必须与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结合起来。3.学情分析:学情: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的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以及在教学背景下,师生交流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广义的学情分析:是指通过观察、访谈、调查、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研究式分析,对于作为“人”的学生的分析,必然涉及到人的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成长环境等各方面的研究,并以此为教学奠定基础,确定教与学的一切内容、形式、策略、模式等。狭义的学情分析:以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托,分析学生的现存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4.历史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有关心理因素,以及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运用历史知能力的心理条件。5.学法指导: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必要的认知方法和学习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学生学习。(意义:促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持续发展,促使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他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7.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指导教学内容分配学习任务,并指导教学进程,通过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或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队和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团队和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方法。8.导案式教学:指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力求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简答9.学习理论对历史学习的指导意义。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促使历史教学向纵深发展。②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③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10.影响历史学习的主要因素。⑴心理差异:①历史学习中个体间的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②历史学习中年龄的差距。⑵影响因素:①内因:前认知形态。思维能力。学习动力及自控能力。②外因:社会,家庭,学校,教师,教科书⑶原因:①学习能力低。②动机不明确,态度不积极。③学习策略欠缺。④对学习成败归因出现偏差。⑤性格特征影响历史学习,阻碍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历史思维水平的提高。⑥历史学习态度不端正。11.历史教学中,进行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学生过去的“已知”,现在“需知”“能知”,未来的“想知”四个方面已知:也可以称之为学生的起点。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他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需知:一般是指按照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能知:通过本节课学习,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所能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经验。想知:是指在预习听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兴趣,是在教学目标所确定的范围之外,学生还希望知道或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无很大关联。②学习者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从事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水平,认知成熟度
本文标题:历史教学论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9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