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企业文化框架新探索(DOC 5页)
王晓丽企业文化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社会价值观和微观主体信念的浓缩体现,从外在概念向内在心理需要转化。文化理念一旦成为企业员工共同的心理需要而又与其工作环境条件特点相吻合的价值体系,并通过广大员工的自主行为提炼出企业战略发展的坚定信念,就会转化为企业系统的整体行为实践。而创建明确的、强大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条件,恰恰就是企业文化理念所成就的员工共有的行为实践。共有价值观念、信念与行为实践是保证企业凝聚力和发展力的基本条件,文化理念是价值观和微观主体信念的浓缩体现。只有创造满足员工社会需要而又与其工作生活环境条件特点相吻合的价值体系,并由广大员工的自主行为提炼出来的价值观和企业战略发展的坚定信念,才会获得共同认可和行为实践。为了能以正确的角度和方式创造企业共有价值理念,必须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出发确立企业理想的利益分配模式和企业行为准则,并把他们付诸实际,以便让广大员工及时了解、认识企业的现状及有朝一日企业应该达到状态。一个合理的价值理念可以创造强烈的“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信念。这是创建明确的、强大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条件。从中将企业文化框架新探索产生出员工中被普遍共享的、强大的企业自豪感。这样的企业理念,使员的结果有了实质工对事业的内在态度和“信仰”性影响,这是一个事实。因此,要制造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信仰,最好要努力在所有员工身上制造这种态度和信仰。要在企业中通过管理运营的具体行动不断接近理想目标,从而稳定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一、文明有效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强化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前提条件企业制度的文明,完全依赖于企业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强员工化员工的自主管理,培养员工的参政议政能力,突出员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构建和完善岗位技能培训、薪酬利益分配,生产运营管理、产品质量控制、人才培养和选拔等有效工作激励机制,成为企业最具影响力的制度文化建设内容。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理念固化的过程,随着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员工就能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的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表现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这就是要求企业在指定管理制度时,对照外界环境,针对内部特点,汲取先进文化。抵制劣制文化和落后文化,使员工在接受制度文化的同时,自主的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并促使企业运作井然有序的进行。无数的企业管理实践证明,企业管理制度化的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行机制必须要尽可能全面地用制度来表现,其实质不仅仅是企业的运行机制或经营管理模式,也是企业制度本身或制度形成和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企业制度化过程与企业运行制的变化过程总是存在着时间差,或是泻后,或是超前,变化而无法同时制度化过程只能尽可能及时地反映企业运行机制的反映,加之其归根结蒂还是受到价值理念的驱动与制约。因此,制度的制定和时间就必须是动态的。要知道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对指定修改制度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正是文化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那就是“得到员工认可”任何人不能将这个条件简单化,因为它是制度文化建设服从于企业理念的重要条件,在此条件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文化管理核心就是把握制度要点的所在,也就是把握理念文化的“柔”与制度文化的“刚”。因为制度文化的最终效力在于员工的广泛认同,如何把握这样一个基础人性和人情观的问题也就是“员工认可”,就必须准确把握制度文化的这一有力点。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为出发点制订制度,并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联系。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即企业文化的骨架,同时它也构建出了企业整体运做的框架。制度文化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基本经营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制度的指定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即表现为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又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制度必须体现对组织成员的高度约束和规范,但又充分体现对组织成员的高度信任和尊重。所以,立足与企业的根本需求是制度文化获得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重要前提。制度的内容必须体现组织成员利益的平衡,并且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制度文化是资产所有者、普通管理者和普通劳动者权利义务的保证,制度文化应该激发员工主动性、积极性服务。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利益得到平要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制度在其形式上是对人利益的制约。既然是制约,对于个人来说就有一定的心理承受限度,决定这种承受限度的是制度内容的公正、公平性。企业制度出台的程序必须公正和规范。切勿陷入强权管理范畴,长官意志和强权统治会严重阻碍制度创设的本质意义。制度文化虽然客观上排斥强权,但主观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倚重强权、彰现强权。如何在强权领域体现民主和公正,在民主和公正行为中抑制强权,是企业制度制订颁布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文化的创新也就愈显迫切。制度的执行必须严格平等。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通的认同心理,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的。由此看出,企业文化建设中“柔”和“刚”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制度的运行过程必须体现公平、公正的内涵,即实现了制度直接参与者利益的平衡,又实现了企业的根本需求。如果这样,那么制度文化建设就撑起了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企业文化的强大动力。二、和谐先进的文化物质建设是提升文化理念的重要保证先进的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依托,是企业文化理念外在的表现形态。其中包括员工的言行规范;统一着装;企业商标、图案、符号、文字、文本的使用以及借助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电台以及公开演讲等传播渠道的规范管理等等。实际表现为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全面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从而成为增强企业社会吸引力的现代管理,是企业在外表现的平台和载体。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实际,因此要求在管理实践中要正视员工的物质利益。要知道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家庭、社会生活能否随环境的发展得到相应的提高,文化娱乐设施能否得到相应的改善。企业要力求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为广大的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一视同仁,使他们对企业有温暖感,使员工能切身感受到企业的热能辐射(福利是提高和改善、作业环境的人性设计、生产条件的改善与提高等等)。只有承认和满足员工的正当需要,才能引导和发展员工的高级需要,物质文化才有了日益完善的基础,企业的文化理念才有了外在显现的价值标准,企业的凝聚力才有了重要的依托和保证。创造具有特色的企业物质文化,即能激励员工积极向上,又能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提高员工和企业素质。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需要通过识别系统展示给社会的外在形象,一个企业如果在社会与公众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获得了良好的美誉度,那么这个企业也就相当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例如,能够吸引更多人才,提高生产力;能轻松地在市场筹集发展资金;能使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得以长期稳固,轻松沟通与公司生产经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能让社会上有创见、有前途的企业自动上门寻找合作。相对的在企业内部会有力地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心理满意度,激发员工对企业理念认同、支持意识和自主奉献的精神。三、完善创新的沟通文化建设是提升文化理念品质的重要动力文化使员工的个体主体性在群体性中得到表现与发展,而科学的交往使信息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在群体中获得认同、理解及情感共同性的展示。沟通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企业精神文化的制订与完善,更有利于激发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正是管理沟通的交往活动,影响了个体与群体的主体性发展,从而形成企业高效的文化管理特点。提升企业文化管理品质,构建沟通文化机制,必须了解组织成员的文化背景和人性差异,才能达到适应环境发展、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境界。中国的沟通哲理很有见地的台湾管理学院院长曾仕强先生曾明确指出:“中国人将彼此间的看法交换称之为‘沟通’。”“中国人与人的沟通,必须避开对方的坚持,将他们的坚持化成我们的看法融合;最后,共同达成我们的目的。”中国人的沟通,以“理论”为主,个人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整体中完成自我,求取圆满,强调个人利益和意志服从团队的利益和意志。“中道”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文化管理沟通的核心元素。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中庸思想是企业文化管理上追求的“合理化”。无论人、事、地、物、时及其他,都要求“适当”、“适宜”也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偏之为“中”,不变之谓“庸”。鲁迅认为:懂得中庸,才能懂得中国的大。
本文标题:企业文化框架新探索(DOC 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