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咬文嚼字》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
《咬文嚼字》论述类文本练习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郭沫若先生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但“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所以郭沫若先生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B.郭沫若先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自觉不够味,在一位演员的提醒下,他觉得把“你是”改为“你这”更好。C.“你这什么”倒不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D.作者认为“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所以认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不够恰当。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B.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C.“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因为一句话只要换一个说法,其中的意味就会发生改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只要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就一定会明白。B.有些人为了要让文字顺畅些或者漂亮些,去更改原文的一两个字,殊不知这样做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更动了文字的同时也更动了思想感情。C.作者举了“推敲”这个例子。是为了证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这个观点,同时作者认为不应该只考虑“推、敲”二字本身,应更多的考虑全诗的思想感情。D.联想意义是难用的,因为它是游离且偏于个性的。它虽不易控制,但是把联想意义用好,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但若是误用或者用的频率太高就会导致这个联想意义越走越平滑俗滥,失去新奇的意味。参考答案:1.A正确;B、原文第一段: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张冠李戴,故B错;C、原文第二段: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肯否混乱,故C错;D、原文第二段: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故D错。2.选D。A.原文第二段《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指代不明,故A错;B、原文第二段:“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范围不清或偷换概念(有的指事物的一部分,“有”的特指“有”这个字)故B错;C.“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必然变或然,错误;D从第三段可推出。3.选C原文: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选项“不应只考虑”,必然改或然,错误)
本文标题:《咬文嚼字》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1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