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刘禹锡知人论世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昂扬积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鹤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问题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豪装情怀,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夜雨寄北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作者简介《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友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题目解释夜雨寄北(七言绝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述说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⑴僵卧:直挺挺躺着。此指无所作为。•⑵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⑶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⑷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⑸思:想着,想到。•⑹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⑺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⑻夜阑:夜将尽。阑(lán):残尽。•⑼卧听:躺着听。•⑽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⑾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⑿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河奔赴前线。•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报国情怀!•全诗通过写出作者夜卧孤村,连梦中都想为国戍边杀敌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报国情怀。•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虚实结合的写法”。潼关谭嗣同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背景关•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作者关•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师生互动分析诗歌诗意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拘束久远簇cù:簇拥由诗入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小组合作探究诗歌•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修辞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情感关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拓展延伸感知作者•人物典故——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名人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欣赏潼关景诵读潼关诗
本文标题:2016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1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