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教学设计-我们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教案格式课题:7.我们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科目:道德与法治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的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一个主题《7.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不仅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此可见,农业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所涵盖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懂得农业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教育、激发学生了解农业与生活的关系。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农民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习惯。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当今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让更多的城镇孩子不知道劳动的艰辛,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因此虽然本课的教学对象已是四年级的孩子,但由于他们从不用为吃穿操心,也就不会去关心它的来源,所以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很少了解与关注,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也不仅仅停留在表象上。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养成尊重农民和农民劳动成果的习惯。教学难点是: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大影响。。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学中,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家的餐桌开始,由近及远,再把视角投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带领学生回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回顾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从而感受农业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了解衣食之源的知识,知道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以此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并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倡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生活经验”的理念。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新课标,依据教材,巧妙整合。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大米”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采用活动化、游戏化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提升。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二、联系教材,开发和利用了电教资源三、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四、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教学难点: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养成尊重农民和农民劳动成果的习惯。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水稻的生长过程”、了解、收集“水稻之父”的相关资料、食堂浪费粮食情况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记录。活动一猜谜导入新课1.猜猜我是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猜对了他才会出现。出示谜题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来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白饭喷鼻香。(出示课件)2.米宝:小朋友们,我就是大家平时吃的大米,今天我想请你们到我家去参观一下,你们想去吗?揭示课题大声谜语,交流思考谜底。认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大米的形态和水稻之间的联系。本环节巧妙以“猜谜小游戏”开课引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题氛围。自然揭题,并导入本课主题。初步认识“大米”是“水稻”加工得来的。活动二访一访——水稻的家1.我从哪里来(1)(出示课件)米宝:小朋友每天的餐桌上都有我,你知道我是从哪来的吗?(2)(出示农田图)米宝:猜的没错这就是我的家了,你能找出我藏在哪里吗?(3)米宝:真聪明,这么快就找到我了,现在的我和农田里不太一样,这是为什么呢?(4)米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是怎样长大的吗?还记得上节课老师布置给大家的任务吗?请你们访问一下农民伯伯,你们有没有把我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呢?你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访问结果吗?(5)教师根据小朋友的介绍,相机出示“大米成长过程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明确水稻种植要经过育秧、插秧、除草、杀虫、收割、脱粒、加工的过程。在播种之前,农民还要选种,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绘制尝试思维导图。(6)模拟体验“插秧”。活动要求:1.请学生全部起立。腿适当岔开站立,弯腰用手摸地面,腿不能弯曲,一分钟内谁的次数最多。游戏后,老师找几个学生进行采访“孩子,说说你现在感觉怎么样?”(6)感受来之不易:现在对于我的来历你有什么想说的?(PPT出示“锄禾”理解诗意齐读。)2.我的家族成员米宝:我的家族非常庞大,我有很多兄弟姐妹,你见过他们吗?3.大米制品我知道米宝:我可还会变身呢?想一想我能变成什么好吃的呢?师:看来大米的种类和用途——真多呀!(板贴:用途种类多)1.学生按照分组交流你所了解的水稻种植过程。2.按照收集任务顺序依次介绍大米成长过程。3.学生交流:在这些过程中,农民是怎样劳动的呢?自由发言。并尝试绘制思维导图。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巩固记忆水稻的生长过程。4.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可加入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插秧,体验水稻种植的辛劳。5.学生有感而发,齐诵“锄禾”这首诗。并个别诉说自己的感受。6.我的家族成员课前完成小调查,小组交流,全班分享大米的品种主要产地3.同桌合作完成表格:哪些食物是用大米做成的预设:发糕、凉皮、锅巴……本环节设计了两个小活动“小调查交流汇报”、“体验种植过程”、“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亲身体会种水稻的过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活动三走近“水稻之父”---袁隆平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1.米宝:小朋友们,每一粒粮食都浸染了农民的汗水,这么辛勤的劳动,遇到干旱雨涝还不保收。中国是人口大国,吃饭是民生问题的关键,地是有限的,那么只能靠提高我们的产量了。如今我们的产量大大提高,这要归功于以为特殊的农民——袁隆平。你们知道袁隆平是谁吗?说说你所了解的袁隆平(事迹、评价)。2.米宝:丰收的田野不仅浸染着农民辛勤劳动的汗水,也汇集了农民的智慧结晶,除了袁隆平爷爷为我们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有更多的劳动人民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发明了各种农具以及器械。3.说说生活中你见到的农业工具及器械。4.走进现代农业观光园,展示图片,了解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及优势。(PPT出示介绍无土栽培,滴灌技术……)1.小组交流、组织汇报补充评价(袁隆平爷爷)2.小组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看见的农具几器械。本环节设计了一个小组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来了解农民科学家的故事和现代农业技术,感受农民的智慧。活动四:做一做——爱惜粮食是美德1.米宝:最近我遇到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我吗?(出示浪费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2.师:其实,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就很严重,请你们当一当小小调查员,到食堂中观察一下有哪些浪费现象,并找找原因。调查之后你想说什么?板贴:珍惜粮食3.引导交流:我们要尊重农民,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我们该怎样去做呢?4.除了节约粮食还可以怎样做?1.学生观察图片,感受粮食的浪费2.将学生分为四组合作调查,每组分成三小队:一队负责拍食堂浪费的相关照片一队负责采访浪费的原因一队负责记录总结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浪费粮食的事例,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反思,明白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爱惜它。四、课堂小结1.同学们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起朗诵《悯农》。为了让全世界的人民行动起来,都来珍惜粮食,联合国还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出示横幅)让我们记住这一天。2.课后请你为食堂的设计节约标语。课后设计节约标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习是无限的,这样设计能够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将学习延续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入生活。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1、课前准备充分,预习展示效果好。(10864)2、活动积极、投入,参与率高,活动方式多样、科学、合理、有效。(10864)3、思维活跃,善于质疑,有见解,有深入学习的愿望和兴趣。(10864)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我们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美哪里来:育秧插秧除草杀虫收割脱粒加工劳动人民的智慧:水稻之父—袁隆平农业科技园爱惜粮食是美德九.教学反思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书中的第一个图片,没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图片上的人在做什么?而是教师巧妙以“猜谜小游戏”开课引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题氛围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联系教材,开发和利用了电教资源我将教材中大米的生产过程,制成课件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地在大屏幕上显示,既直观、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四、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预设、关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不足,有待今后继续提高.
本文标题: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教学设计-我们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9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