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商周服饰一、商、周时期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周——西周约前11世纪初─前771年东周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二、商时期的服饰1、文化背景《商书.太甲中》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豪”。又云:“殷礼不知天子有几种冕”[1]。可见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但是,此时服饰的确切形式和等级差别缺乏较多实物史料来佐证,除了从出土的丝织品残片、甲骨文以及陶俑玉人等可以窥见这个时期的大致风貌外,对其确切的服装形制我们基本还是知之甚微。甲骨文商代玉人2、服饰形制——上衣下裳上衣——交领右衽,窄袖、短身,腰系带。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特点:①整件衣服包括衣领、衣袖、衣缘等处,都有不同形状的图案②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③腰间束丝带④贵族男子,在腰带以下正中部位,佩戴“蔽膝”,也叫“绂(fu)、袆(yi)”(即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商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2](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商代的发式1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3]3、发式商代的发式2辫发盘顶的商代男子,此图为商代陶俑。(河南安阳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现在台湾)本图为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商代发式3商代笄(ji)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图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纹样,可能是早期的文身,头上插的饰物,可能是一对发笄,由此可见商代发笄的安插方法。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3]商代的冠饰1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4]。4、冠饰商代的冠饰2戴卷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领窄袖衣,衣着华丽,衣上布满云形花纹。腰束宽带,腰带压着衣领下部,衣长过膝。腹部悬有一块长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饰物,似乎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3]。商代的冠饰3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3]商代的冠饰4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纹璜、兽纹璜等等。一直流传到西周后期。[3]三、西周服饰1、文化背景从文物中反映出这时期统治阶级坚甲、利兵。车服器皿工艺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这普遍思想活跃、各国纷争的时代,衣着款式的多样化是肯定的,只是我们缺乏更多的史料。2、服饰形制一般而言,这个时期的服饰形制不外乎是上衣下裳和深衣。这两种形制在西周和东周时都已发展的比较完善。此外还有冕服、弁服和云端等。(1)上衣下裳周朝的服装仍保留有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上衣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时宽博。(2)深衣据说,深衣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下裳共用六幅,每幅又二分,以合十二个月。在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男女皆服。从出土的文物和古迹上可以归纳其特点[5]:①交领、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两种③小口大袖④领口和袖口(即祛)通常为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浓郁楚国文化风格(3)冕服A、冕服产生的历史背景:①周代人们对天存有一种敬畏之情,对重大的祭祀活动非常重视,用于祭祀的服装是最隆重的。②礼仪的需要,等级制度完备,觐见、朝拜、宴请活动增多。B、冕服的特点冕服由冕冠、玄衣(黑色上衣)和纁衣(绛色围裳)等组成。①冕冠:綖板,前圆后方(喻“天圆地方”)前低后高(喻“前低府就”)十二旒,赤、白、苍、黄、玄玉笄、玉衡、紞(dan)、充耳、冠缨、天河带冕冠②衣裳上衣下裳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照耀山——稳重龙——应变华虫——文丽宗彝——忠孝、勇敢藻——洁净火——光明粉米——滋养黼——决断黻——明辨在最隆重的场合,冕服上十二章齐备;而在别的场合则视礼节轻重而递减。王公贵族跟从帝王祭祀,所用章纹也有规定。公之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之服——由华虫而下用七章子男之服——由用藻而下用五章卿、大夫服——由粉米而下用三章周代后,章纹的使用同冕服的旒数相配。如冠用九旒,衣裳用七章;冠用七旒,衣裳用五章,依次类推。根据旒数的不同冕服又分为衮冕服、鷩(bi)冕服、毳冕服、希冕服及玄冕服等。③腰带:大带革带④蔽膝⑤舄屦上:蔽膝下:舄屦(4)弁服①爵弁:与冕服类似但綖板没有前倾之势,是平的,没有旒衣裳为玄衣纁裳,没有十二章纹是士的最高等服饰一直沿用到宋朝②韦弁:军人所穿赤弁、赤衣、赤裳③皮弁:冠帽用白鹿皮做成上为白布衣,下为素裳,没有装饰,腰部打有劈积④冠弁:田猎时所穿的服装戴委帽冠,形状如皮弁用黑色的绢做成上衣为黑色,下为素裳后世皮弁襞积[6](bìjī)亦作襞绩、襞襀。其中“襞”是指衣服折叠,“积”是指聚集。其词汇本义是指古代衣袍上的褶裥。▪一比喻皱纹▪二指事物重叠或堆积▪三指词汇重复或堆砌(5)元端除冕服之外,属元端和深衣用途最为广泛。元端又名“玄端”,取其“端正”之意,上衣用布很整,基本不用裁剪,为整体的黑色,没有纹样装饰,腰系黑色腰带。下裳因人而异。诸候、士:素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前为素色,后为黄色)元端(6)佩饰随着阶级的分化,首饰佩饰除赋予宗教性的内涵之外,更赋予了阶级的内涵。当时的首饰佩饰,有骨、角、玉、蚌、金、铜等各种制品,其中以玉制品最为突出。周代以玉比拟人的品德,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玉就成为道德人格的象征。[7]发饰:笄,用于固定发髻和冠帽。冠饰:据推测是垂挂于帽子后面的一种护颈饰品。耳饰:有玦、瑱、珰、环等。玦,有圆环形带缺缝式、椭圆形或圆柱状式。瑱(tiàn),是一种垂饰,从祭服冠帽左右两方的衡笄用丝线垂挂于两旁正当耳孔之处。珰,是直接穿挂于耳上的耳饰。[7]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玉玦瑱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珰佩璜: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形璜、兽纹璜等。其他玉佩:有象纹佩、牛纹佩、兔纹佩、龟纹佩、鹿纹佩、鸟纹佩等等,形式变化较自由。扳指:是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拉弦的工具,用来保护手指。[7]参考文献[1]百度文库,服装的起源[EB/OL],=hWoZ58h31uB9mOJGxenrgY8H4dQ9ndyy2AGX_rIHZGs_puR1UQd5keIvQ253Y32-u8bynavq46XTO_eeKFlYERZ5RAqaVJgq8YM2vQFplhW[2]百度文库,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服饰风俗之一[EB/OL],[3]百度文库,中国历代服饰实例图解[EB/OL],[4]田小娟.商周冠式初探[J].考古与文物,2001(4)[5]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89:25-27[6]百度百科,襞积[EB/OL]襞积?fr=aladdin[7]百度百科,商周时期首饰配饰[EB/OL]谢谢
本文标题:商周服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53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