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线段。(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端点端点(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2、寻找线段(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3、折线段(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设计意图]由教师示范折长方形纸到学生自己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4、画线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生1:线段是直的。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也总结出了线段的特点,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二、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A卷:1、判断线段。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条()条()条()条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B卷:1、填一填。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2、画一画。(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五、作业布置。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附:A卷答案:1、第2和第4是线段。2、4、3、4、63、略4、3条5、6条B卷答案:1、直、两;3、4;一;有。2、略。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55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