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普希金俄国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1799-1837)普希金生平青少年时代南方流放时期乡村幽禁时期普希金之死彼得大帝的黑孩子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其母娜杰日达奥西波夫娜汉尼拔是著名的彼得大帝的黑孩子阿勃拉姆汉尼拔的孙女。因此,伟大的俄罗斯诗人的身上流着八分之一的非洲血液。他很为自己这一传奇式的家族史自豪,并在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孩子》进行了描写。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普希金的青少年时代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开始显露。1814年,《皇村回忆》一诗,深得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1819)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南方流放时期普希金于1820年5月来到南俄,南俄一带是十二月党人南社的据点,在思想上受他们的影响。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囚徒》、《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软禁了起来。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的人民。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对普希金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年里,普希金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凯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几十首抒情诗,叙事诗《努林伯爵》,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就在他被软禁在乡间的时候,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一直关心着时态的发展。起义失败后,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将其召回莫斯科。普希金故居波尔金诺的秋天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热情赞扬十二月党人的崇高志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滞留波尔金诺,这三个月成了普希金创作中的丰收时期。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其中包括《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和《驿站长》等)、四部小型悲剧和几十首抒情诗。普希金结婚后,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动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这一时期,创作上仍不断有优秀作品出现,如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诗人》、《秋天》和《纪念碑》等。这是普希金在与丹特士决斗而死的前一年所写的诗,是诗人对自己的诗歌提前进行的总结——《纪念碑》我给自己建立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它的路上,再没有杂草丛生它高昂起那不屈的头颅盖过亚历山大纪念柱的尖顶不,整个的我不会死亡--灵魂在圣洁的诗中将逃离腐朽,超越我的骨灰而永存--我会得到光荣,即使在这月光的世界上到那时只流传一个诗人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俄罗斯它现存的各种语言,都会说出我的姓名无论是斯拉夫的子孙,是芬兰人是至今野蛮的通古斯人,还是卡尔美克人--那草原上的雄鹰我将永远被人民所喜爱因为我的诗的竖琴唤起了那善良的感情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并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啊,缪斯,听从上帝的旨意吧不要怕受辱,也不要祈求桂冠簪缨毁誉都一样平心静气地去领受也不和那些蠢人无谓地论争诗人之死莱蒙托夫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把隐敝的大火煽扬起来?好了?你们称心了……——他已经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他的凶手无情地射出了致命的一击……已无可挽救:空洞的心均匀地跳动着,手中的枪没有些微颤抖。何足怪?……听着命运的意志,给我们从远方抛来一个好似亡命徒一样的东西,追逐幸运、猎取高官厚禄;无礼地讪笑、粗暴地蔑视他方语言和他方的俗习;对我们的光荣他不爱惜;他这在血的瞬间不晓得他把他的手朝什么举起!……他被杀了——已被坟墓带走,正如那未可知却可爱的诗人,不可解的嫉妒的牺牲品,被他用惊人的力量歌唱的人,像他一样在无情的手下丧失性命。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他为什么向渺小的中伤者伸出手,为什么相信那花言巧语、虚情假义,他年轻时已看穿人们的鬼胎?……他们摘掉他从前的花冠——给他戴了一顶满插着月桂枝的荆棘的花环:但荆冠上看不见的芒刺生生地刺伤美好的容颜;可笑的无知的蠢才用奸黠的流言毒害了他在弥留时的最后的瞬间,他死了——带着复仇的无用渴望,带着被欺骗的希望的隐秘的憾念。奇妙的歌声已经沉默了,再不会发出嘹亮的声音:歌手隐身处阴森而狭小,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你们,以下流卑贱著称的先人孳生下的傲慢无耻的儿孙,你们用你们那奴隶的脚踵践踏了幸运的角逐中败北的人们的迹踪!你们,蜂拥在宝座前的贪婪的一群,这些扼杀自由、天才、光荣的屠夫啊!你们躲在法律荫庇下,对你们公认和正义——一向是噤口无声!……但是还有神的裁判啊,荒淫的嬖人!严历的裁判等你们;他决不理睬金银的声响,他早看透你们的心思、你们的行径。那时你们求助于诽谤将徒然无用:鬼蜮伎俩再不帮助你们,而你们即使用你们那所有的污血也洗不净诗人正义血痕!普希金纪念碑远观近看本诗说明:1837年,沙皇政府收买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在决斗中杀害了普希金,俄国全国为之震怒.莱蒙托夫的这篇诗就是在这时候写的.它深刻而真实地写出了俄国人民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反应.最初,诗人只写到“诗人隐身处阴森而狭小,/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写出后立即到处抄传.普希金安葬后几天,莱蒙托夫听说上流社会竭力为凶手丹特士辩护,而又多方诬蔑普希金.莱蒙托夫愤怒之下,续写了最后的十六行.附有最后十六行的诗稿也在群众中抄传开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宪兵总监卞肯多尔夫还没有向沙皇呈报以前,已经有人把这篇诗寄给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并且加了“革命檄文”四字做为标题.莱蒙托夫因此被捕,并流放到高加索.普希金之死年轻的普希金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很早便显露其诗人才情。他在与莫斯科的绝色佳人娜达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相遇后,二人便一见钟情,共同坠入爱河。不久之后便结为夫妻。结婚之后,普希金陷入了困境:要博得娜塔莉娅的欢心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普希金在给好友纳肖金的信中痛苦地写道:″对生活的操心使我没时间感到寂寞,我已经没有单身汉时的自由自在地用来写作的时间了。我的妻子非常时髦,这一切都需要钱。而钱我只能通过写作来获得。而写作需要幽静,单独一人…….″但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娜达丽娅对这些家庭生活经济上的困难一点也感觉不到窘迫,她甚至一点也不关心,从不过问,继续去享受她的奢华生活。面对这样的妻子,普希金再次痛苦地写道:″您是怎样的一位帮手和工作者呢?您的工作只是在舞会上跳跳舞,帮助男人们挥霍而已″。1836年1月4日上午,普希金收到了一个纸袋。拆开一看,里面装着三封″绿帽子协会″寄给他的成员证书,上面这样写道:绿帽子最高勋章获得者、骑士团长及骑士们会聚勋章局,在尊敬的纳雷什金主席主持下,大家一致同意任命普希金为主席的助手和奖章史研究家。落款是:常务书记——波尔赫。顿时,整个彼得堡流言蜚语声四起,普希金成了上流社会谈论的笑料,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甚至在一次晚会上,某个年轻人在普希金的脑后竖起了两根手指,作羊角状,即表示″戴帽子″的意思。普希金与娜达丽娅的塑像决斗自收到匿名信之后,普希金坐卧不安。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妻子的荣誉,他毅然决定向丹特士发起挑战——决斗,并确定了极其残酷的条件:双方射击的距离只有十步,而且若第一次双方都没有射中对方,决斗就将重新开始,直到有一方倒地为止——看来,普希金真的拼命了。奸猾的丹特斯在普希金尚未准备好时便开枪击中了普希金的要害,因枪伤严重,一代诗豪终于不治身亡。另外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此之前,就已经觊觎普希金妻子娜达丽娅的美色。丹特斯受沙皇指使,在各种公开场合引诱娜达丽娅,故意把普希金激怒,使其与他决斗,趁机把普希金杀害。此外,这件事也被沙皇在上流社会大肆传扬,致使普希金被多次中伤,名声大损,由此挑起了这场血腥决斗。1837年2月彼得堡一个阴霾的早晨,荒凉的白桦林间弥漫着寒气,几片残叶挂在枝头,在风中瑟瑟发抖。林中一声枪响,惊起几只椋鸟。丹扎斯飞奔过去,扶起倒在地上的人,他左手捂着胸口,鲜血已透过衣服顺着他长长的指尖流过。“我……,我想回家……”他翕动着双唇,无力地倒在丹扎斯的怀里,两手垂着,鬈曲的栗色头发衬着苍白的面庞,淡蓝色的眼睛像一汪幽怨的湖水,带着谜一样的光渐渐暗去,死神已伴着宁静爬上了他的额头。他就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曾经写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伤,不要心急!”的著名诗句的他却带着忧郁的诉怨离开了人间,时年38岁。图解诗人之死《别尔金小说集》中《驿站长》的主人公维林所代表的“小人物”形象:“小人物”: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下层人物的典型,生活在专制制度或农奴制度下,地位卑微,性格软弱,是被当时社会所侮辱和损害的形象。如普希金的《驿站长》开俄国描写小人物的先河。后来果戈理的《外套》(巴施马奇金),《狂人日记》(波普里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杰弗什金)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成为俄国文学中一种比较突出的题材和特点。《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作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长篇叙事诗(诗体小说),他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在俄罗斯的确立。别林斯基:“可以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人物:彼得堡贵族青年奥涅金、其友地主连斯基女地主拉林娜的女儿:达吉雅娜奥丽嘉奥涅金身受典型的贵族教育,接受了某些西方文明的影响。然而俄国愚昧落后的现实以及他无力摆脱的贵族生活环境及恶习,导致他丧失任何生活热情,内心空虚,无所事事。他既蔑视贵族社会,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无力与上流社会决裂,被世人视为“怪人”。“多余人”:“多余人”是俄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指在俄罗斯封建农奴制社会中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对贵族社会有一定批判能力,但是他们远离社会生活和人民,缺乏坚定的生活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毅力,结果一事无成。赫尔岑:“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人民方面”只能做社会的“多余人”。一系列“多余人”形象: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上尉的女儿》《上尉的女儿》著名的历史爱情小说,完成于1836年,是我国翻译的普希金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我国翻译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原在距今80年之久的1903(光绪29年)就同我国读者见面,当时书名译为《俄国情史》。《上尉的女儿》的第一个译本普希金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从二十世纪初介绍到中国来的100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1种版本,它的第一个版本是1903年7月上海大宣书局出版发行的,由中国留日学生根据日译本转译的,当时的一名为《俄国情史》。它在我国开了俄罗斯文学的先河,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成为中俄交流的第一位使者。名人眼中的普希金作品在列宁和夫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在他们所携带的文学作品中,列宁最喜爱的是普希金的诗歌和小说。果戈里说它是“俄
本文标题:普希金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66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