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时、分、秒》教材分析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中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中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时、分、秒》课标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时、分、秒》重难点突破本章重难点分析:1.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2.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突破建议: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1)初步建立对秒的直观感知动态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让学生体会“秒”是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秒的认识”这一课题。再依次出示第2、3、4幅主题图,唤醒学生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运用。(2)结合前面的情境图,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并出示钟面,直观地观察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走一大格就是5秒,8秒就是走了八小格。再通过动态演示3幅连续的钟面,分针走一大格,秒针走了60小格。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3)体验1秒有多长通过亲身体验:如眨眼、听滴答声、击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1秒的长度。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1)巩固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复习1分=60秒,1时=60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只出现数字较小的,以及整十倍数的换算。如600秒=()分(2)突破“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一难点。①先复习简单的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早上7时起床,8时上课,经过了多少时间?唤起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经验,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②不是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出示例2,动态演示钟面从离家时刻到到校时刻经过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画面,分析相关信息。通过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③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可以是数格子的方式,直观、实用;也可以选择计算的方法,抽象、高效;还可以将曲线的分针转动转化为直线的数轴,便于学生算出经过的时间。(课件演示不同方法)如图:《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用估算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了100以内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以及100以内笔算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板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二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计算起着铺垫作用;三是结合运用计算进行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将估算当作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本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本单元借助“世博会”的情境,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这样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的兴趣,加深对加、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通过旧知迁移类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算法和算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汇报反思等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例1、例2中,教学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通过六个年级不同人数同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图中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在教材中出现小精灵的问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材中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口算思路,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由于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算理印象深刻,会很自然地迁移到这里,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口算很有帮助。每种算法的呈现仍以口算过程算式图相对照呈现,突出了算理,并且以“先算……再算……”突出了每种口算方法的重点。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探索的成果(计算方法)。展示如何把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例1(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呈现了口算思路,是先把不进位的相加,再剩余的数合在一起,类似于竖式计算,既突出了“进位”的道理,又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例2(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例3中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在教材中出现两个小题,分别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给出的计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通过创设到上海科技馆看巨幕电影的情境,提供“巨幕影院的座位数”,引出“六个年级学生同时看电影能不能坐下”的实际问题,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引入用估算解决的问题的思路。在教学“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在“回顾与反思”环节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在教学中避免学生先精确计算,在说出估算数的方法。要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合理性和优势。练习设计分析:例1中的“做一做”是以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解决3个问题的形式呈现。(1)“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2)“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题都是让学生以读懂信息,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熟悉两位数加法的口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例2中“做一做”通过掷保龄球的游戏方式安排口算练习,以及时巩固口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题组比较,语言表征口算思路,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明确计算的步骤,掌握计算方法。例3“做一做”是计算题,目地是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题中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主解决。例4的练习安排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估算的方法,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间数,再进行进行凋整,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简单估算的策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正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发展数感”。《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万以内数加减法运算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一、让学生根据旧知和经验迁移、类推、转化等方式,经历探索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算法和算理突破建议:1.通过旧知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信息,列出算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再通过小精灵的问话,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交流汇报中结合教材中计算过程的思路图,和自己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展示如何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加强交流和指导,鼓励学生将算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体会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加深对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3.通过每个例题中不同的两题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进位与进位加法、不退位与不退位减法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相同计数单位”“满十进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二、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正确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突破建议:1.“百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练。《标准(2011)》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2.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语言表征等方式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数的大小估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购物”“接力”“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练习时,减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既可以增大练习容量,又减轻学生书写的负担,同时口头练习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3.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有效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四能”,同时把所掌握的计算知识应用其中,在汇报分享中体会
本文标题: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68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