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生本教案
0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执教者:李小莉2017年2月1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一、课前小研究1、请同学们说出2×6=12这道乘法算式各数的名称。(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2、你能不能读懂2×6=12这个算式?(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3、12的因数有、、、、、、4、2的倍数有、、、、、、......二、小组合作讨论,相互交流三、小组汇报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四、学生尝试完成:1、18的因数有、、、、、、2、36的因数有、、、、、、、、3、2的倍数有、、、、、、4、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5、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五、学生汇报2六、集体评价1、36的因数有(1,2,3,4,6,6,9,12,18,36)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2、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及倍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2的倍数七、基本练习,独立完成、汇报、P5做一做八、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九、独立作业:完成P7练习二1~4题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掌握2、5倍数的特征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3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我会填1、20的因数有、、、、、、2、8的倍数、、、、、、.....3、26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最小的倍数是()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2的倍数5的倍数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相互交流三、学习新课:(一)2的倍数的特征。1、请观察左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2,4,6,8。)2、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3、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4、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偶数”,“奇数”。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4(单数、双数。)(二)5的倍数的特征。按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完成。四、在运用中掌握方法。1、练习:(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①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②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③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④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2、练习:①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②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③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0。④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五、智能提升: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3、个位是()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4、用0,7,4,5,9五个数字组成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5一、前置作业1、请在P9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2、你发现了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相互交流三、小组汇报、总结3的特征(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师问:1、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2、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3、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四、智能提升独立完成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五、汇报1、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2、师板书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则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六、课内练习:完成p9做一做七、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八、作业:P113-5题九、教学反思:6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找出1---20各数的因数:(1)只有一个因数的数()。(2)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3)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的数()。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相互交流三、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探究发现,总结概念:1、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2、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3、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师:同学们,像这些数(板书的2、3、5、7、11、13、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或素数),像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四、智能提升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师:这表从哪来呢?(P14例1)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235717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五、当堂测试、P14练习四的1、2、3.六、作业:P15的4、5题。教学反思: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4、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2、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教学用具:几个不同的长方体的物品。8教学过程:一、课前小研究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2、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把你发现的填入下面的空格里。(1)长方体有个面。(2)每个面都是形。(3)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条棱。(5)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个顶点。(7)大家还有什么发现?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相互交流三、小组汇报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的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四、基本练习,独立完成P19“做一做”五、展示交流六、课内练习:P311、2。教学反思:9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2、在观察、操作、体念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刮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4、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教学用具:正方体的实物。教学过程:一、课前小研究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把它填入下面的空格里。(1)正方体有个面。(2)每个面都是形。(3)面是完全相同的。(4)正方体有条棱。(5)棱长度相等。(6)正方体有个顶点。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那些相同点,有那些相不同点?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相互交流三、小组汇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体正方体10四、基本练习: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形的长、宽、高2、判断①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②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③一个长方体最多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的立体图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五、展示交流、集体评价六、智能提升学校办公室有一个玻璃鱼缸长80厘米、宽60厘米、高40厘米,现要在各边安装上角铁,这个玻璃鱼缸需要多少米个玻璃鱼缸?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3厘米1厘米9厘米9厘米11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具准备学生自制P123附1的长方体纸盒教学步骤一、课前小研究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2、标出自制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二、探究新知导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一)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长方体有几个面?(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相互交流1、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三、小组汇报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12四、在运用中掌握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第一种解法:长方体表面积=6个面积的和6×4+6×4+4×5+4×5+6×5+6×5=24+24+20+20+30+30=148(平方厘米)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第二种解法: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左右面面积6×5×2+6×4×2+4×5×2=60+48+40=148(平方厘米)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第三解法:长方体表面积=(下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6×5+6×4+5×4)×2=74×2=148(平方厘米)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3、思考:你认为哪种解法简便?(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和第二个式子改写成第三个式子;第三个算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生本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69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