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上册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复习资料备注结合人文参考书然后和资料进行的初稿,现在完成了上册,由于我背的书还在学校,这是根据我记忆和书本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我会在暑假完成终稿,我也会写一些得分技巧什么的,如果初稿中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缺点,可以联系我QQ号:1274887151(葛)希望各位或者下一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国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任务特点:(自己进行扩展,比如)★揭示人地关系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改变人类疯狂掠夺自然环境。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建立公正、和平与合理的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研究西方人文地理学,借鉴他们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自我展开)★★★★(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二、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包括三部分(理论、区域、部门)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二、比较与分类三、类比、归纳与演绎四、分析与综合五、应用“老三论(①应用系统论、②引入信息论③控制论)”和新三论(①突变论、②协同论、③耗散结构理论)六、预测七、地理信息系统八、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的,将空间数据输入、储存、检索、运算、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一体化的技术系统。①能为学科提供崭新、快速的基础资料和全新的工作方式。②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③作为辅助决策工具。第一章人地关系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到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可能论:①法国学者白兰士认为自然为人类居住规定了界限,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自己的居住地时,则按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②也就是说,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利用则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强调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形同的环境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③可能论仍没有摆脱人地关系看成因果链的思想怪圈,但承认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适应论:英国学者罗士培认为人类需要主动的、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他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可以添加)生态论: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理机制和全球的生态效应研究,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文化景观论:美国学者索尔提出,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尤其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是自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环境感知论: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音箱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成员对相同环境的干酒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文化环境决定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对所处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天人合一观: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旭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要能与天融合一体。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协调: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性。★★★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个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发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①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②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中,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孤立存在③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以无限制的发展,其生存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失去生存条件。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人: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人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身份。地: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二是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或在其影响下的地理环境。地的属性:★★★★数量上的有限性。首先,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以一定的数量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中,这种有限性表现在自然资源上特别明显,如热量。第二,从人类利用程度说,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也有局限性。第三,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第四,环境的人口客量也是有限度的。地域上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所产生的不同特征,如有的地区环境十分严酷,有的则较为优越,尤其是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反映了地域的差异性。其次,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等人类文化在内容、结构、发展程度和水平上的差距,更反映了地域的差异性。制约性和可变性。地理环境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间密切关联,人类不可能改变环境要素中某一要素而又能使整个环境保持不变。有限的稳定性。当地理环境通过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结合为一个相对平衡的统一体时,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超过环境自身的补偿、自净或调节能力,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系统瓦解和崩溃,因此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范围大小看,人类有全球环境、区域环境、居住环境等,不同范围的环境对人类影响程度不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居住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虽然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部分,但它们是组成地理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就谈不上利用环境。二、人地矛盾的内涵中国南方峰丛岩溶贫困山区,水土资源贫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低下,人口增长快、素质差,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人们不停地毁林开荒种粮,至使这些地区步入毁林开荒→水土流失→粮食减产→再毁林开荒的恶性循环中,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地关系矛盾:①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②具体区域内的自然资源量、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有机物、无机物之间的比例结构关系是一定的,在一定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以及交流的比例和频率也受一定限制。③人地矛盾的主导因素是人类,同时恩地矛盾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等方面。★★★三、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1、现代经济条件①经济关系国际化②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③经济因素的集中度在提高2、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①人地关系的网络化②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③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④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⑤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四、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研究: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它显示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制定的人口单位内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菜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社会质量研究: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社会,并且这种社会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其出发点是消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矛盾,解决居住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冲突,从而改善社会状况,提升个人的福利和潜能。★★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化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与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农业经济活动主要特点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农业生产: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2.明显的阶段性。在农业文明以前的渔猎采集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严重依附于大自然,以采集野果和捕鱼狩猎为生,处在大量未触动的大自然的包围之中,基本遵循生物适者生存规律而进化。原始农业主要包括由野生动物驯养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驯化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由于人口增长,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凸现出来,如迁移农业对森林的破坏等。★★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蓄力为主的手工方式,靠时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方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传统的农业。★★石油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另一方面却破坏了农业主要自给系统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型农业,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科学化;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机结合。★★★2、农业经济类型1.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多数发达国家,另一类是草场条件非常好的国家,依靠自身良好的饲草条件发展牛羊等草食性牧场畜牧业。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少数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国;另一类是多数发展中国家。二、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①土地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②土地资源数量多(面积大),有利于农业发展。③土地资源类型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活动。土地适宜性: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多宜性土地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包括坡度、质地、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给排水等。限制性因素越多的土地,适宜性程度越小;反之,适宜性程度越大。(2)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最为明显。①平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山区的小气候也为某些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②坡度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耕作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在适宜的水热条件下,地势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地区是理想的农耕区,适宜机械化耕作;③坡向不同,日照时间长短不同。④地面切割程度影响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3)土壤是陆生农作物生活的基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结构、肥力、深度、化学成分、酸碱度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都有一定的影响。(4)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的光合作用依赖于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最适)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广泛而又深刻,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也具有决定性作用。(1)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2)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
本文标题: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上册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1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