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诗歌意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一.树木类柳:送别、留恋、伤感。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此外——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二.花草类2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菊花隐逸、高洁、脱俗。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此外——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三.动物类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3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燕子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eho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4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此外——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鸟:象征自由;莼[chu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四.水月雨类水①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②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5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②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希冀和渴盼。③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雨①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6②苦雨——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③雅雨——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④禅雨——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
本文标题:诗歌意象含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3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