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手咨询师如何实施助人技术
新手咨询师如何实施助人技术,提高自我效能感各位前辈老师、各位同道、小伙伴们下午好,我是南嘉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朱旭东,在这里首先先祝大家春节好.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新手咨询师如何实施助人技术,提高自我效能感,内容是基于南嘉承办的美国里海大学心理咨询硕士训练的同级课程的第一个模块:临床助人技巧。在简要介绍一下这个课程和老师之后,我将从新手咨询师常有的7个疑惑来具体分享。一、心理咨询有没有用,起效因素是什么。二、对于从业咨询师来说,学习技术和个人的成长的关系。三、目前技术流派那么多,怎么选择。四、学习到的咨询理论在一个咨询过程中有什么用。五、怎么去看待咨询过早结束。六、怎么运用情感反映。七、新手咨询师怎么才能在未来成为大师级的咨询师。首先,这个课程是在2015年5月开始,分为三个阶段展开,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临床助人技巧,顾名思义,就是提供给从业的临床助人工作者的一个训练的课程,而且这是一个跨理论的训练模型,执教老师是DrArnoldRSpokane·Ph·D,他是里海大学心理咨询系的主任,也是宾州执业心理学家,是ABPP,AmericanBoardofProfessionalPsychology美国专业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美国咨询心理学学会的前主席,感谢两位老师的热情、包容、支持和倾囊传授,教授真实地向我们呈现了严谨的循症主义的工作态度,又不乏弹性和个人的独特风格,还有助教宋歌老师,她大学到博士生一路都是心理学的专业背景,翻译流畅、无缝对接,她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还逐一细心地批改我们所有的人的课前课后作业答疑,敬业度也让人叹为观止,这一老一小的组合正给我们展现了临床心理学家应有的状态。教材是来自美国的克拉拉·希尔的第三版《助人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了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型的助人技术概述,其中探索阶段的技术有:专注和倾听、开放式提问、跟进、重述、情感反映,领悟阶段的面质、解释、自我表露、即时化,行动阶段技术有提供信息、提供反馈、直接指导。Spokane是沙利文学派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课程的时候以这个背景来接收信息,就会比较顺畅,沙利文是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他建立了自己的人格发展理论,是第一个提出病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人,他对社会心理学也有很大的贡献,为什么说他是新精神分析呢,因为他的理论展示了和弗洛伊德的方法和观点的最戏剧性的背叛,虽然他也认为人际关系根源是在早期的童年经历,但是与弗洛伊德不同,沙利文认为这些体验最重要的表现及其最终的解决:在于患者现在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所以治疗的重点应该从分析过去转移到怎么顺利发展现在的人际关系,他提出的人格模型中的自我动能这一部分就关系到个体怎样行为,和阿德勒的自卑和超越非常类似,他的理论开创了关系精神分析。这些理论的部分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包括沙利文有一本书是《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都可以去看看,因为这样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会以选择这个角度去分享,因为新手的自我效能或者是自我动能直接关系到我们怎么去做咨询。第一个问题:咨询有用么,起效因素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心理咨询业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于心理咨询助人角色和助人过程来说,有什么是和我们的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呢,其实心理咨询的污名化的情况在美国也很严重,据调查美国的人均心理咨询时长是一次,美国咨询师的收入不高,教授本人也很多被事务机构官僚缠身,以致不能更好地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等,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Spokane教授一直在示范、在鼓励我们,以一种热情的、积极正向的心态和视角去理解和使用助人技术,去建立并且运用好咨访关系,帮助来访者从咨询中获益。现如今有很多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心理咨询的有效性,非但有效性越来越成为共识,而且谈话治疗或者咨询的效果和作用也明确是可以媲美药物治疗,甚至比起药物治疗,效果更加可靠和持久,因为药物治疗在停药后,疗效是会减退的,但是谈话治疗,甚至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细胞,成功的治疗中,脑部会有新的回路来取代旧有的回路,这些都是得到神经生物学支持的,这就让我想起,以前有比喻说:创伤就好像在大脑的海马带,杏仁核区烙下了一个烙印,我们通过所有的努力磨啊磨啊,怎么都不能修旧如新,抹去所有的痕迹,然而现在对大脑的研究发现,新的神经元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不断生长,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去修复旧的,但是我们可以不固着在循环和轮回里,可以开辟新的回路和生活方式,对于所有的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专业助人者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研究。那么咨询中,导致奇效的起效因素是什么呢,特别是对新手咨询师来说,新手的咨询也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么,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存在,新手很难接到个案,来访者也都喜欢找有资历有经验的老法师,然而正如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一样,没有个案经验的积累,新手又怎能往大师进阶呢?我个人的经验是:在最初从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装”成大师,这个装是指用对专业的循症的方法来武装自己,来开展实操,不断地在经验中学习(不是从失败中学习)我们最后就能够表现得比较专业,也比较能够被来访者认可。另外有一个好消息是:很多的实证研究表明;治疗的效果与个人或者个人的经验没有直接相关。咨询师应当相信,我们个人对治疗好一个来访者是没有“必须”的责任的,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定要治疗好来访者,有时候更可能是自恋的表达,咨询师要始终保持谦虚,来访者的收获可能和我们无关,能肩负起“疗愈”这个责任的是咨询的同盟关系,如果能最大程度地邀请到来访者进入和参与到咨询中来,咨询的过程是会治疗好来访者的。教授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念,即便我们什么都不做,只是共情专注地倾听,帮助来访者探索,就会对来访者有帮助,在同盟工作中始终耐心,不带尖锐的批判的评价性地态度这些是最重要的,不但不去评价来访者,也不去贸然评价自己,我们关注来访者,而不去过多想:我下一句要说什么,我下一步要做什么,因为比起连接来说,具体说了什么,是不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伤心的时候,安慰的朋友说了我们可能不记得,但是那种温暖多年以后还记得)。所以,除了来访者自己的动机和自身内在的资源之外,什么才是治疗中起效的最重要因素呢?是什么能够最大程度激发来访者的内在资源和改变动机呢?是一个大师级的专家更容易达到,还是一个不断建设中的工作联盟呢,实证研究的答案是:治疗中起效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联盟。比较强而且不断增长的起效的工作联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咨访双方在咨询的任务和目标上是共同一致的(比如减轻抑郁),其次是就治疗方式达成一致(比如是探索过去的经历还是专注于认知)以及第三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关心上的情感连结,为了这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会去做出许多共同良性的友好的沟通协商和努力维护。这些在Teyber的人际过程理论和动机式访谈法中都有很多的阐述。关于这两本书,有兴趣的咨询师可以先收听喜马拉雅听我朗读的《动机式访谈法》张纪梅老师朗读的《人际历程取向治疗——整合模式》来了解下。特别是后面一本书:作者提供了一个源自不同理论的整合性的咨询,目的就是为了教导成长中的咨询师怎么把咨询关系当作焦点去了解来访者,和他们去工作,这本书不但适合专业成长,也适合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这个整合的模式也正是我们整个工作坊的理论基石。教授会反复谈到,虽然美国的咨询界日益讲求实证,特别是有时候会僵化为用治疗手册来指导咨询,但是他本人认为比某一个流派的技术和个人的经验,更加重要的是治疗关系,来访者需要的就是关系的建立,一个矫正性的关系,并且在关系中进步。往往新手因为他的认真和投入,更愿意去学习,所以更加可以帮助到来访者。第二个问题:对于从业咨询师来说,学习技术和个人的成长的关系,哪个更重要呢?这里先分享一个小例子:有一个来访者直接问教授:“咨询中的你和生活中的你一样么,我想知道,你在咨询中对我如此包容支持,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又会怎么看待我呢?”我想这样的问题对很多咨询师都会是比较有挑战的问题,我在这里给大家半分钟思考一下。教授回答说:咨询既是我的职业,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职业的我,生活的我,都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的不足、缺陷,我在咨询中努力地去理解你,去关心你,因为这对我们的共同目标达成很重要。同时,这些职业的精神也确实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那,我想知道现在的你是否感觉到我们的连接呢?”不知道大家对教授的回答有什么感受呢?目前的咨询业中,罗杰斯的个人成长论已经深入人心,那些关于真诚包容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姿态和能力,确实至关重要,更别说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分析或者拉康等流派也提供了更深刻了解自己的渠道,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一种过犹不及也是令人担忧的,在我们把自己个人的成长的需要放在首位上之后,助人的工作是否也会被变成达成此目的的一个途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咨询师的欲望膨胀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其实,当我们刚坐在咨询师的职业位置上的时候,难免地会过度地夸大对自己的期待,也夸大治疗失败的后果。比如,内心暗暗期待自己成为足够好的母亲一般的治疗师,必须足够好到心里的某一标准,否则就会给来访者带来灾难,就会拖人下水,或者担心自己会在咨询的过程中被来访者伤害。这是新手咨询师很正常的阶段性的心态。教授不断强调的是:我们咨询师觉得对自己个人很重要的东西,那些希望自己是足够好的,有能力解决困难的,情绪平和的,受人喜欢和尊敬的,怕被批评和拒绝的,这些期待和感受或者担忧恐惧都是人的共性,来访者也会觉得这些同样重要,他们也很怕被我们看低,批评,他们很谨慎,很小心地来打开自己。我们害怕自己成长不够,来访者其实也会担心这一点,担心找到一个会伤害自己的咨询师,如果过度地去呼应这一点,就无法轻松地去开展咨询。其实,很多的实证研究都发现:咨询中唯一的错误就是给予了过多的评价,除非关系中太多批判性的评价,才会严重地伤害到来访者,所以呢,如果我们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就是很苛刻的来要求的话,那可能是需要先处理自己的一些困难的,除此之外呢,只需要开始一个工作联盟开始,让关系自然而然地走下去就可以了。放轻松就好,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新手阶段过分担心,总是不由自主去考虑自己做的或者是表现得是否足够好,担心自己是否能帮助到来访者的时候,注意力都是在自己的身上的,远离了专注倾听,也自然远离了助人的角色。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两者的关系,目前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好的咨询师自己个人的成长或自性化当然重要,但是咨询的技术和功力也当仁不让的重要,两者都是不断在同步增长的,他们一直都是平衡的,就像挑水一样,平衡着,我们可以走更远的路,我们不要去期待某一个部分先达成才能上路,这也是心理咨询的工作为何吸引我的原因,我们的生活和职业是同步的。正如教授的例子。两个方面,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反复实践,一点点的累积成长,一直一直去学习,去进步,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缓慢,所以耐心和空间很重要。给来访者的东西,我们同样也要给自己,我们在咨询中把精力集中在来访者身上,度过一个又一个困难,一个又一个短期小目标的实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改变,慢慢迎来柳暗花明。其次:我们所有过往成长中积累的经验和个人的品质,一定是对来访者有用的,但是不能只靠说,来访者不会轻易相信我们说出来的和承诺的东西,我们需要去展示,通过展示技术、包括用心的倾听、开放不带评判的提问、精准的情感反映,有弹性的治疗关系等等······,现在的咨询已经不像数十或者上百年前了,那个时候,很多治疗师,做个梦,拍个脑袋就会出现一些疗法来适用在来访者身上,美国现在的心理治疗界是非常推崇实证,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实证风格,因为,我认为对于现在的心理咨询的伦理来说,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是不伤害原则,优先选用已经得到实证支持的干预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这一原则的实现。一个被实证支持的实操工作对新手咨询师来说是尤其重要的,有时会听到有一些资深前辈说:伦理是用来打破的,对这样的有语境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确实地图只是地图,咨询是实景的旅行,但是伦理边界不只是一个杠杠,它也是一个有弹性的道路,这条伦理之路的内侧可能是公认的比较安全的区域,外侧可能是警报区或者是沟壑,对于高手来说,可能针对某些特殊的情况,有时走在路的外侧,一些比较
本文标题:新手咨询师如何实施助人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