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翻译多元系统论图里与描述性翻译研究系统论相关概念:1·伊万-左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做出多元系统论。视翻译文学为目的语文化,文学、历史等多元系统中的一部分;2·吉迪恩·图里于1995年提出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以非规范性方法来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范”的应用,以及发现翻译的一般“规律”;在描述性翻译研究中,等值是功能性和历时性的,涉及“可接受性”和“充分性”的连续统一体;“操控学派”等其他系统论方法。引言20世纪70年代,多元系统论发展,其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静态模式,把翻译文学看作是在目标文化内更大的社会、文学、历史系统中运作的一个子系统。(此前翻译文学大部分都为该系统所排斥,被认为是派生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多元系统论促进了描述性翻译的规范和规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系统论20世纪70年代由以色列学者伊塔玛·伊万-左哈尔提出。多元系统论借鉴了俄国20世纪20年代从事文学编史工作的形式主义学者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的一部分。文学做作品从而被看做是社会、文化、文学、历史框架中的一部分,关键的概念是它属于一个“系统”,一个不断进行动态“转变”和争取在文学经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系统。多元系统论伊万-左哈尔反对“传统美学研究之谬论”,反对将重点放在“高雅的”文学作品上,而忽略诸如儿童文学、概念小说等非经典文学系统或类型,以及忽略整个翻译文学体系。他以一个涵盖性的概念,及多元系统这个新术语来强调所有系统之间的关系。定义马克·沙特尔沃思和莫拉·考伊是这样定义该术语的:多元系统被认为是一个多种类、多层次的系统集合体,在该集合体中,各系统相互作用,造成多元系统内整体上不停发生的动态演变过程。”层次“定义中所提及的层次,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多元系统在不同层面上的定位和相互作用。如果最高层被一个创新的文学类型所占据,那么较低的层面就很可能会被越来越保守的文学类型所占据。另一方面,如果保守的文学形式处于最高层,创新和更新就很可能来自较低的层面,否则就会出现一个停滞期。这样的动态演变过程对多元系统至关重要。因为这表明创新与保守系统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断变动和竞争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变动,造成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地位的不固定。它可能占据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如果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它就能积极参与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在通常情况下,最重要的翻译作品均出自主要作家之手,而且翻译作品通过介绍新诗法、新技法等等,往往是目标文化新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实例:伊万-左哈尔举了桑例子来说明翻译文学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形:1·当年轻的文学处于起步阶段时,一开始会向成熟的文学学习现成的模式;2·当某个文学作品处于边缘或弱势时,会引进本身所欠缺的文学形式。这种情形一般会出现在一个被大国文化所主宰的小国家里。(如:)3·当一个国家的文学史上出现重要的转折点,公认的文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或出现文学真空,没有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学类型时,外来模式就很容易取得主导地位。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位:如果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位,那么它就代表了多元系统中的一个边缘系统。它对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无法发挥重要影响,甚至会成为一个保守的因素,保留传统的形式,与目标系统的文学规范保持一致。伊万-左哈尔指出,翻译文学处于次要位置是正常的情形。当然,翻译文学本身也是分层次的。某些翻译文学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但一些译自主流来源的文学作品则可能是第一位的。(如:)翻译策略的选择伊万-左哈尔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如果翻译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译者则不会受限于目标语的文学模式,而更愿意突破常规的束缚。他们经常会拿出一篇在充分性上与原文非常相配的译文,再现原文的语篇关系,这样做本身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原语言模式。另一方面,如果翻译文学处于次要位置的话,译者则会倾向于在一文中使用现有的目标文化模式,拿出较“不具充分性”的翻译作品。多元系统论优势埃德温·根茨勒强调,多元系统论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并归纳出如下优势:1·对文学作品自身的研究与对社会、历史、文化力量的研究同时进行;2·伊万-左哈尔从孤立地研究单一文本,走向在文化和文学系统内进行翻译研究,这种研究也只有在该系统内才能发挥其功能。3·对等值和充分性的非规范性定义可以根据文本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多元系统论的批评根茨勒概括了对多元系统论的批评:1·基于相对较少的证据而过分概括翻译的普遍规律;2·过分依赖20世纪20年代形式主义的模式,而根据伊万-左哈尔自己的演变趋势模式,形式主义模式对20世纪70年代的翻译文本可能并不合适;3·倾向侧重抽象模式,而轻视文本和译者所面对的真实生活;4·所提出的科学模式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客观的。多元系统论的意义:尽管存在诸多批评,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影响深远,推动了翻译研究向前发展,使得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研究少具规约性。图里与描述性翻译研究对图里而言,翻译首要的是在目标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中占有一席位,而该地位将决定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图里为系统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提供了下面这个三段式方法论,其中包含了对作品及社会文化系统更广泛的作用的描写:1·将文本置于目标文化系统内,分析它的意义或可接受性;2·比较原文与译文的转换,确认原文与译文片段含“耦合对子”的关系,尝试对潜在的翻译概念进行概括和总结;3·位今后的翻译决策提供启示。图里与描述性翻译研究另一个重要的补充步骤是重复第一及第二阶段,对其他类似文本进行研究,以扩展语料库,根据文学类型、时期、作者等内容,对翻译作品进行描写性概括。这样,与每一种类型的翻译相关的规范得以确认,随着更多的描写性研究的展开,便可以实现建立普通的翻译法则的最终目标。争议:图里的这一方法论中所提到的第二阶段是最具争议性的部分之一,图里认为,要决定考察哪些原文和译文片段,以及决定它们之间是何种关系,应该由翻译理论来提供手段。然而,语言学翻译理论在该手段为何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最具争议的事,图里在其学期论文中坚持将一个假定的中间对照物作为充分性翻译。但他同时又承认,在实践中不存在完全充分的翻译的。正由于该矛盾,以及将假定的不变量作为普遍的规定,他遭到了广泛的批评。改进:1995年,图里在他的书中摒弃了“中间对照物”这一概念。他的模式中仍要求将译文与原文对应,借此产生一系列耦合对子。图里承认,这样的比较不可避免地存在偏颇和间接之处,并要在分析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正。但是最终可以找到一种比较原文与译文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灵活,不具规约性,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或许不够有系统性。这种灵活性让图里得以在一系列的个案研究中,对文本的不同方面进行考察。翻译行为的规范:图里的个案研究旨在分辨翻译行为的趋势,概括译者的决策过程,同时重构翻译过程中的规范,并提出可以通过未来描述性的研究进行验证的假设。针对“规范”,图里这样定义:将某一社区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如对正确与错误,适当的与不适当的看法——转换为适当的且适用于特定情形的行为指南。翻译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是针对某一文化、社会和时代的社会化的约束,个人是在接受教育及社会化的整体过程中学到这些规范的。就其效能而言,图里将规范置于规则与特性之间。他认为翻译是由规范所制约的一项活动,而这些规范决定了在实际翻译作品中所显示的等值。这意味着规范这个属于具有潜在的模糊性:图里使用该术语时首先把它看作是一个要通过行为的规律性来进行研究的描述性分析范畴,但规范似乎也承载着施加压力的一面,发挥着某种规约性的功能。重构规范的两个方面:尽管图里首先将重点放在对翻译作品的分析上,但他却强调,这只是为了确认译者的决策过程。他的假设是,重构在翻译某一文本时所采用的主要规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1·考察文本:文本是由守规范制约的活动所生成的。它能够显示行为的规律性。它指向译者所采用的过程,并进而确定翻译中的规范;2·译者、出版商、评论家以及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所作出的有关规范的明确声明。(图里警告说:这种明确的声明很可能不完整,或者偏向于信息提供者在该社会文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故尽量避免。)初始规范:图里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基本的初始规范是指:译者的总体选择。译者可以选择遵循原文或译文的规范。若译者的选择偏向原文,译文就会是充分的;若译语文化规范占上风,那么译文就会是可接受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因为翻译从来就不可能完全充分或彻底可接受。无论是强制的还是非强制的转换都不可避免地受规范制约。这是“翻译的真正的普遍原则”。预备规范:预备规范设计翻译政策和翻译的直接性:翻译政策:是指在某一特定语言、文化、时代里,决定翻译文本选择的因素。翻译的直接性:与翻译是否存在中介语言有关(如通过英语从芬兰语翻译成希腊语)。可研究的问题包括译语文化对通过中介语言翻译这种做法的宽容度。翻译中涉及哪些语言,以及使用中介语言这一做法是否被掩饰等等。操作规范:主要描述译文的呈现及语言内容。1·母体规范:与译文的完整性有关,包括段落的删节或重置、原文的分割以及段落或注脚的增加。2·篇章语言规范:制约着译文语言素材的选择,如词项、短语及文体特征。翻译等值:对考察原文与译文应该揭示翻译过程中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转换。图里此时提出了翻译等值这一术语,但却极力强调该术语与传统等值概念不同。图里的术语是一个功能性关系概念,即等值是假定在一篇原文与一篇译文之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重点并不是从规约性的角度去分析某一特定译文或疑问表达是否与原文或原文表达对等,而是分析假定的等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规范——非等级的概念图里强调,规范是一个分等级的概念,因为不可能企望一个译者的行为是完全有系统的。另外,这些规范的强度也不同,从强制性行为(最大强度),到非强制的一般性倾向,及至可以宽容的行为(最小强度)不等。图1.图里的初始规范及关于充分的和可接受的翻译的连续统一体。初始规范从属于原语文化规范从属于译语文化规范充分的翻译可接受的翻译图2.预备规范预备规范翻译政策翻译的直接性图3.操作规范预备规范母体规范篇章语言规范翻译“法则”图里希望通过描述性研究揭示翻译的规范,累计起来,能够形成翻译的可能性法则,并由此形成翻译的普遍法则。标准化法则在翻译中,从原文获取的文本关系经常会被修改,有时甚至会被彻底忽略,去附和某个目标文化全体作品所提供的习惯性选项。这实际上是指在翻译时对原文格式的破坏,以及选择那些在目的语中更为普遍的语言选项。例如,这样可能会出现一种普遍的标准化,以致丧失译文多样化文体风格的倾向,或至少是去适应目标文化模式的倾向。如果翻译作品在目标系统中处于弱小和边缘的地位,那么情况就更是如此。干涉法则将原文对译文的干涉看作是一种默认。干涉是原文语言特征在译文中被复制,或者是消极的、或者是积极的。图里认为对干涉的宽容依赖于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不同文学系统的声望:当翻译自某一声望很高的语言或文化时,特别是当目的语或文化仅属于“次要”时,宽容度就会很高。图里模式的实际应用图里对一系列个案研究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一个对希伯来译文中联合短语的示范性研究。联合短语或双名词是指将近义词组成对子,以单一的个体发生作用。图里认为希伯来翻译作品中使用短语的数量往往高于希伯来原文,而且翻译作品还包含了创造的或自由的组合词而不是固定短语。他以歌德的儿童作品和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小丑之见》的希伯来译本为例证明这一观点。译者频繁地使用联合短语来翻译德语中的单一词项,其结果是译文比原文长了近三成。图里的概括:图里认为,频繁使用联合短语,特别是在原文为单一词项的地方频繁使用联合短语,可能是年轻的或弱小的系统所呈现出的普遍特征。将翻译文学作为登记系统中的一部分,显示了描述性翻译研究与多元系统论的结合。
本文标题:翻译多元系统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4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