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理诊断技巧(三级)主讲:李凤霞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搜集、整理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一、工作程序:(一)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1、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场所心理咨询室应具有的条件:能显示专业的特点具有保密功能适当宽敞安静的空间舒适的座椅配置必须的设备2、表现出咨询人员应有的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3、社交距离4、注意语言、非语言交流技巧的使用(二)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四)咨询结束固后,明确表明态度是否能向求助者提供帮助(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保密的内容:保密例外: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六)向求助这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八)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三、相关知识:(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二)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的重要性1、咨询人员收集到所有有关求助者的资料2、对求助者的心理测量结果和诊断(三)危机的处理1、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限制在最小范围内。2、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作虚假的陈述或报告。归类方法:由表及里的逻辑分类方法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表现形式恋爱婚姻家庭心理成长发育情绪情感反应社交适应人际关系躯体疾病其他问题严重程度轻、中、重问题的一般原因生物学原因认知原因社会原因问题的具体原因躯体情况本人人格因素具体压力特点三、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咨询人员)言语表达:语速把握适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重复,使用专业术语时应说明其内涵和外延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的功能的有限性(任意夸大、向求助者提供咨询范围以外的帮助和承诺)咨询师的仪态:不能吸烟,不许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接访前不许饮酒或服兴奋剂第二单元摄入性谈话一、学习目标:使用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诊断资料二、操作步骤:1、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与范围2、确定提问方式3、倾听4、控制谈话方向5、对谈话内容归类6、结束谈话确定谈话内容与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员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确定提问方式:根据谈话目的和你想收集的资料内容一般用:“开放式提问”“半开放式提问”(限制性开放式提问)(特殊情况下)一般不使用——“封闭式提问”倾听: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谈话并插入自己对谈话内容的评价在听的过程中要及时把握关键点控制谈话方向:会谈必须是在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会谈方向、问题、时间都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控制会谈内容对保证咨询效果很重要。控制会谈和转化话题的技巧:1、释义(内容反应):重要内容的反馈2、中断:3、情感的反射作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在治疗中较多使用,但也应慎重。4、引导:由原来的话题引出新话题(五)对会谈内容归类:交谈中,只可以按以下项目做极简单笔录: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挫折或不良行为)2、现实生活状况3、婚姻状况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7、其他(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如果会谈该要继续,应征求求助者的意见。结束语:“谢谢您的来访和对我们的信任,以后有什么问题,希望再联系。谢谢”谈话法简介:能获得临床信息,建立与求助者之间“帮助关系”1、听比说更重要:2、态度:非评判性态度必须是中性的“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批判性的3、区别:(1)会谈内容做程度上的区分:心理想的和实际做的(2)情绪(或想法)与行为(3)对谈话内容的真伪进行鉴别(特别是神经症患者)(4)求助者有意回避症状的真实原因与他们谈出来的原因与症状没有必然联系,这时,必须进行鉴别。关键问题具体化,是区分问题真、假、轻、重的关键,也是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步骤。4、谈话法种类:1、摄入性谈话:了解病史、健康、工作、家庭状况等2、鉴别性谈话: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测验3、治疗性谈话: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所进行的谈话4、咨询性谈话: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5、危机性谈话:求助者发生意外时的危机干预最常采用的“摄入法”是——病史采集法5、最常使用的摄入会谈的方式:——背景资料采集法桑德伯格——17项6、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1)外表和行为(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3)思维内容(4)认知过程及功能(5)情绪(6)灵感与判断7、怎样提问题:在还没有真正理解当事人时,或还没有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时,最有帮助的办法是:把各种封闭性提问变为开放性提问提问过多的原因:咨询员对当事人的心理障碍和对当事人的谈话内容缺乏基本理解。咨询员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不恰当的问题所带来的消极作用造成依赖责任转移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产生不准确的信息求助者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的必要的概括与说明提问失误:“为什么……”的问题多重选择性问题:仍是封闭性问题多重问题:表现出咨询员急躁和没耐心,修饰性反问:常使谈话陷入僵局责备性问题:在咨询症应严加杜绝解释性问题:咨询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不是推动当事人去自我探索8、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有效:病因——针对性;个性发展或矫正——关键作用深层病因——意义症状的鉴别诊断——意义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帮助。3、积极:改变态度——积极作用谈话法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咨询师否能正确的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有人证实:会谈法对预测学习成绩几乎是无效的会谈法在信度和效度上是不可靠的若把会谈法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谈话结果的诊断价值可能更大。四、注意事项: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提问中避免失误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第三单元正确使用心理测验一、工作程序: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然后再进行测评。二、选择问卷或量表,可依据以下途径: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2、为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而使用量表3、为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而使用量表四、注意事项:不得乱用心理测验:1—8条不得使用“地毯时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第四单元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一、工作程序:(一)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2、求助者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纪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7、自我描述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二)个人成长史资料: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3、少年期生活4、青年期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三)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状态1、精神状态2、身体状态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四)判断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并予以说明是指求助者的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五)按资料性质进行分类整理:按不同性质临床资料的时间顺序分类事件性质事件发生时间顺序环境生活事件情绪想法行为年月日三、相关知识(一)对临床资料的解释1、注意行为观察,在现象与可能性的原因之间建立联系。2、找出那些东西是偏离正常标准的。3、抓住“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以解释(二)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验证办法:1、用补充提问:2、使用问卷、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若结果是类似的印象,则可靠性较高。(三)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资料的意义是医生或心理学家赋予的:赋予某种资料以具体意义时,一般采用3种方法:1、就事论事:2、寻找相关:3、迹象分析:就是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作为一种症状,而进一步去寻找原因。(四)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1、暗示2、早期印象3、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都要把自己对患者的印象作为暂时性的东西,要随时准备对他加以修正和调整。(五)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非专业人士:只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医疗或病理学:是否有病行为主义或教育工作者:学习、行为或认知方面的障碍生物学:关键是自我发展上受到阻碍。生态学观点:当事人的问题是与环境失去了平衡。第五单元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一、工作程序:1、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例和有关资料2、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它心理咨询机构,其资讯(治疗)过程如何。二、相关知识:21页1—5条三、注意事项:1、对那些曾经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2、不可在求助者面前对以往的失误进行挑剔和嘲讽,这也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同时也避免加大对求助者的伤害。第二节初步诊断第一单元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操作步骤:(一)按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22页表)(二)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与临床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三)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对临床诊断来说,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其内涵有二: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的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案例:求助者临床表现:不想上班,工作没兴趣。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也觉得不如别人。不愿交男朋友,没这方面的兴趣,因为自己长得丑,怕人家看不中而被拒绝。同事关系和家庭的关系处不好,总感到受人歧视,受别人欺负。因觉得活着没意思,前来咨询。有关资料:主诉:乳名黑丫头,从小父母说自己又黑又丑。11岁时和母亲吵架,不愿让别人叫自己黑丫头。上小学时,有几个同学当众说自己长的黑。和同学吵嘴时,一位同学嘲笑自己,说自己又黑又丑,在学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怕受歧视。学习兴趣不浓,老师总爱批评自己。中学毕业后,当售货员,又一次与顾客发生口角,顾客出口伤人,说:“看你那德行,丑八怪!”工作积极性差,领导总会批评自己,工作能力差,被扣罚奖金多次。家里介绍过男朋友三次,都没谈成功。对方说性格不合,谈不到一块去。心理测量:E.P.Q内向不稳定性个性倾向注意事项: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第二单元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初步印象——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一、工作程序:(一)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二)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三)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心理诊断”——M.罗夏在本教材是指:通过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和量表法,获取求助者临床资料,分析、评定、判断过程。心理诊断在咨询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心理诊断是心理治疗前的决策过程心理诊断实际上贯穿在心理咨询的全过程。注意事项1、心理诊断中,避免“贴标签”。应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2、对难以确定诊断的案例,力争通过会诊解决问题。第三单元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一、掌握判断正常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二、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三、确定工作范围:1、明确自己的胜任力。2、理论上,健康心理咨询的对象是3、对精神病问题4、对神经症问题心理咨询师在临床上会遇到的情况:能够确诊为神经症的求助者一些精神病性问题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综合分析和鉴别精神病性
本文标题:心理诊断(三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