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找书)①取证于史,以佐政见②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③“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④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P17特点:①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②“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③尊王道重人事缺陷:①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评价:《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左传》:编纂特点(1)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记事详细,首尾完整记事范围扩大: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2)善于描写战争、辞令(3)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4)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开创了“史论”之先河思想倾向:①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②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和天命控制论③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④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的人本思想《国语》:编纂特点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思想倾向:《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左传》与《国语》的思想倾向: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的人本思想不像《尚书》、《诗经》那样笼罩“天命”和“上帝”的神秘气氛,发展了《春秋》重人事的进步思想,但并不像《春秋》拘守周礼,而是重视人事的发展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变动的认识。5、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的历史典籍。《秦记》、《大事记》、《虞氏春秋》、《春秋事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纪年》、《世本》第二章:1、《史记》的编纂特点是什么?①内容广博,观照古今,略古详今②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编纂方法,述事体系完备③对史料详加考证,直书实录,是中国古代“信史”典范④文彩焕然,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⑤史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2、论述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究天人之际”——探究天与人间治乱兴衰之间的关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天是支配帝王和人间的万能神,决定着国家盛衰,人间祸福“究天人之际”的实质:对到底是天命、天意对历史变化和社会生活起支配作用还是人的力量起支配作用的问题做出回答司马迁的可贵之处,是在人们普遍地慑服于天意、神灵的时代,敢于对感应、灾祥的迷信说法表示保留和怀疑,并从总体上强调人事的根本作用“究天人之际”——努力从人事上去还原和解释历史现象(1)清理上古史,慎重选择传说中的神话成分。(2)注意把附会在历史中的神意从人类史中清理出去批判阴阳家邹衍的思想:批评其理论“使人拘而多畏”司马迁对天人关系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索。从主要方面讲,他敢于对天意、灾祥的迷信说法表示怀疑,强调人事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对重大历史事件,他总是认真地从人的努力和人心向背去总结成败经验,实际上他是作出了人事对历史进程起支配作用的回答。在天人关系上,司马迁达到了他的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通古今之变”“古”、“今”代表司马迁要囊括的全部历史,也指明今天是由历史演进而来的,不能割舍联系;“变”是强调历史长河中治乱兴衰的局面不断变化,治国的办法、人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和改变;“通”则是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进行考察,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通古今之变”包含着他对历史发展的丰富的辩证观点,跟“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说直接对立。(1)根据历史变化提出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提出“承敝通变”、“见盛观衰”的历史变化法则“成一家之言”(1)文化观上: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相对立,采取兼容百家学术的态度(2)政治观上:敢于揭露封建统治的弊政,反映出平民阶层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要求。《平准书》、《游侠列传》、《陈涉世家》(3)社会观上:重视生产活动,主张发展工商业,肯定了人们对于物质财富追求的合理性。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述往事,思来者”的著述目的②“究天人之际”——抛弃历史神话和神意,努力从人事上去还原和解释历史现象(1)清理上古史,抛弃了传说中的神话成分。(2)注意把附会在历史中的神意从人类史中清理出去。(3)揭露一些模糊历史事件的“天人相予”谬说。(4)根据具体情况指出这类神秘学说的起因。③“通古今之变”——批判神学史观,从经济利益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1)对“五德终始说”和“三统说”神学史观采取批判或回避态度(2)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政治制度(3)“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4)也有不恰当地夸大人谋和个人作用的地方和受天命影响的地方。结论是:司马迁的历史观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3、班固《汉书》有哪些学术成就。(一)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世家”并入“列传”。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百篇,80余万言。(二)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汉书》的博洽)《汉书》的十志:《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完备,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的学问,自古以来的典章制度,为法律史、水利工程史、历史地理学、学术史等分支学科,提供了开创性的著作。创设《地理志》(上至禹化九州,下至秦汉郡县封国的建置由来和变革及西汉的领土面积,郡县户口、重要物产等都有详载。)创立《食货志》:系统地记述从西周以至莽朝的农政、钱法,是研究西汉经济史的重要史料。《艺文志》:根据《七略》而创立的。反映了西汉官府藏书的情况及各个学派的源流、盛衰创设《刑法志》:《刑法志》对我国刑法(包括兵制)的产生及其历史的发展演变,大体拉出了一个线索,同时揭示了西汉刑制的实质(三)写史求实,纪事详赡《汉书》坚持了求实的原则,严肃处理史料,不轻信世俗传闻,并有意识地用史实纠正一些讹传,恢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秉笔直书的具体表现:①揭露西汉土地兼并的严重②揭露诸侯王及外戚集团奢侈纵欲,无法无天③在赞美“文景之治”时也能揭示“文景之治”的弊政④深刻揭露独尊儒术后,以儒学进身入官的制度的弊端1、《汉书》集司马迁直至班彪近二百年间两汉史学发展之大成2、承袭《史记》,首开纪传体断代史编纂方法,体裁规整,编订经密3、写史求实,纪事详赡4、《汉书》开创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纪传体史书的记述范围5、文史一家,浑然一体4、简述班固的史学思想。(一)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宣扬“君权神授”(二)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可逾越东汉班固的思想班固敢于秉笔直书揭露汉代封建统治的阴暗面,他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阐述,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见解,但由于当时谶纬之学的盛行,处在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控制之下,班固的史学思想里还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上智、中人、愚人),此外他的思想中还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班固——汉书史学思想:1.典型的儒家正统思想.用正统思想来衡量批评司马迁:2.敢于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3.对历史问题提出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见解A).对西汉藩国问题的分析总结.B)对汉武帝时人材之盛局面作正确评价4.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思想.A.)表彰文帝的敦朴为天下先.认为文帝的不事征伐由利民思想而定.B.)推崇武帝雄才大略,奖拔人才,又批评武帝好大喜功,连年用兵耗钱粮,人民不堪.C.)表扬宣帝时吏治的循良.亲身力为,考察政绩,选拔人才.5.班固史学思想的局限性A.奉行皇权神授观念.神化皇权西汉,达神化东汉皇权的目的.B.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过逾越.《游侠传》,《货殖传》——《汉书》的博洽1《汉书十志》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的学问.包含了理论,技术,自古典章.为后来的法律史,经济史,水利工程史,历史地理学,学术史等分支学科提供了开创性的著作.2.对于国内外少数民族的记载是其渊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简述刘向、刘歆父子在典籍校雠方面的贡献。(一)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内容、篇目次序、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二)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方法广集众本;保存异说;开创写叙录的范例刘向:《别录》(叙录)刘歆:《七略》(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三)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出出色的贡献1、发展学术分类的概念(十家九流)2、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考镜学术源流,摆脱神学观点的束缚,具有进步倾向第三章:1、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一、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一)政治上的变动,割据政权的存在,门阀士族的发展,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和谱牒学的兴起(二)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各民族政权对“国史”的撰述(三)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历史撰述提供了丰富的新内容(四)长期的民族斗争和民族大融合,使隋唐时期在思想领域中形成了“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观念,比起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了更多对于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自觉意识。(五)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极盛,推动了关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的撰述。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发展的新现象(一)皇朝史撰述兴盛1、官府设置专职史官和专门修史机构曹魏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3年)始置著作郎,专掌修史之任。西晋又于著作郎外,置佐著作郎。著作官的设置,是我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统治者对史书作用认识的加深和对史书编修控制的强化。唐贞观三年(629年)于禁中设立史馆——专职修史机构2、史书的作者、数量急剧增多魏晋以前主要是史官记事修史。那时虽也有私人著史,但并不很多。魏晋以后,私人修史蔚然成风,涌现出不少史学名家:陈寿、范晔、裴松之、沈约、萧子显、崔鸿、魏收等多人。史书的数量剧增:《汉书·艺文志》:著录史书6种,343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史书13种,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共874部,16558卷3、史书的体裁和种类增加并获得充分发展(1)纪传体史书的地位得到巩固二十四史中有13部产生于这一时期(2)起居注成为史书的重要种类起居注
本文标题: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5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