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代西方文学流派概述一、象征主义文学二、表现主义文学三、存在主义文学四、意识流小说五、新小说派六、荒诞派七、魔幻现实主义八、黑色幽默九、超现实主义十、后现实主义小说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托马斯·艾略特和《荒原》艾略特,生于美国,一战后入英国籍。因为“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品以西方现代社会为中心,把神话的人类学的、基督教的和东方宗教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用诗的方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用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独特的象征结构,发展了象征派诗歌的艺术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发动并掀起了一个新的艺术狂飙——表现主义运动。表现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与再现,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他们的作品极力表现心理上永不安宁的灾难感与恐惧感。表现主义认为客观外在现象不可相信,人生无真实可言,真实的惟有“自我',“本质”即自己的灵魂。作家只有从主观自我的出发,才可以演绎出万事万物来。表现主义作品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反映与人类命运攸关的事件,如战争、和平、劳动、自由、异化、孤独以及人的各种境遇等等。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卡夫卡由1912年开始创作,成名作为《变形记》,由此到1922年,他持续不断地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写作了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诉讼》(1914一1918)和《城堡》(1922)。《城堡》写于1920至1922年间,作品不仅表现出“卡夫卡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卡夫卡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探索的总结。“城堡”这个象征物就是他一生所感到的那种与人敌对、压抑着人的精神和肉体的社会超验的力量的象征。这种存在既有“至高无上”的强迫性,又有“不可捉摸”的隐匿性。它实际上是折磨人、摧残人的社会机器,它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挤压人、虐待人。它随时随地无端地强迫人出示自己的生存许可证,为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作外在说明。《城堡》所反映的绝望凄凉的人生境遇,既是卡夫卡的个人的,也是犹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因此,它具有惊人的普遍性和强大的艺术力量。卡夫卡是以他的全部痛苦、孤独、绝望和磨难来创作出这部经典作品的。《城堡》与卡夫卡其他作品一样,人物、故事、主题都深奥难懂,作为一部表现主义作品,卡夫卡无意在此叙述一个娓娓动听的大团圆式的故事,而是想透过作品的表层结构表达深刻的主题意蕴。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解:第一,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二,人类寻找上帝;第三,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卡夫卡用表现主义创作方法来处理这一主题。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到了20世纪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剧本《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它描写死后禁闭在地狱里三个阴魂加尔撒、伊内丝、艾丝黛尔。加尔撒是个胆小鬼,伊内丝是个搞同性恋的女人,艾丝黛尔是个追逐男性的色情狂。这二女一男各自掩盖自己生前的罪过,但他们又互相追逐。他们当中每两人在一起时,外一人总要从旁破坏,于是发生了无穷无尽的冲突。最后他们分别供出了被禁闭在这地狱的原因:加尔撒原是和平主义文人,因在战场上胆怯逃跑被枪毙后来到地狱;伊内丝因把丈夫情妇赶走致使丈夫自杀,因此自己也被打入这座地狱;艾丝黛尔因爱慕金钱,与一个老头结婚,又与一个情人来往,并把私生婴儿溺死,触犯了法律而来到这里。作品借此表达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每个人都在至死不变地追求自己的自由:但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剧本有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既集中地概括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又鲜明地表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所以,这个剧本曾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当代存在主义戏剧的“经典”著作。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国文坛上,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通过依附于语言的表达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的世界。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历时8年完成,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代表作《我弥留之际》(1930)、《喧哗与骚动》(1929)。意识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文学后继者乐于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不容低估。意识流小说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学主要以客观世界中人的活动为内容的框架,把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作为描写对象,并视之为文学表现的最高真实。《追忆似水年华》共分七部分:《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作品以文学的形式对“内心时间”加以再现,是以“寻找失去的时间”作为全部作品的主题而写成的一部巨著。它是一部“时间小说”,表现了西方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感悟与矛盾心情,是当代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真实写照。该作以主人公意识活动为出发点,以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为唤醒已逝岁月的契机,用回忆和印象带动起主人公奔腾不息的意识流程,从而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在叙述上大量采用“复合型叙事”的手法,即对一件事情重复进行若干次的反复叙述。作品融外部观察与内心探测于一体,构成一部大型交响乐似的伟大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绮丽多姿,风格别致。新小说“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它是继存在主义之后,在法国当代文学中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作为一个现代文学流派,“新小说”作家的写作活动,是在创作和理论探索两个方面进行的。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新小说作家开始大量登上文坛,从此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新小说“走运时期”。他们的创作反映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底蕴,表现了20世纪法国独特现实下作家们对人认识的新发展以及在艺术上的新的观念。新小说关心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追求完全的主观性,强调创新性和探索性,反对艺术形式上的保守和僵化。代表作家及作品:阿兰·罗伯—戈里耶《嫉妒》,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玛格丽特·杜拉丝《琴声如诉》。荒诞派戏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
本文标题:西方文学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6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