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初探下载_(全文阅读word)
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初探摘要:探讨了**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采取的主要做法和措施,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农业特色产业成效建议近年来,**县按照“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发动,集中资金和技术培育形成了粮食、烤烟、蚕桑、畜牧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和蔬菜、秋冬马铃薯、经济林果、食用菌等后续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的长足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经多年努力培育在全县形成了各类规模大、有特色、有品质、区域性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10年种植水稻14.6万亩,产量0.9亿千克,玉米21.8万亩,产量1.05亿千克,马铃薯32万亩,产量3.75亿千克;烤烟16.2万亩、收购烟叶50.23万担、产值3.71亿元;产鲜茧7170吨、产值3.5亿元;蔬菜、经济林、魔芋、水果、水产、花卉、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产值9.07亿元;出栏肉猪135万余头,畜产品产量达17.6万吨,实现畜牧产值28.56亿元。特色产业突显了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商品化的特点。1、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县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为载体,以“双六基地”建设和“八大种养产业”为重点,抓好区域布局。坝区以发展优质稻、蔬菜、蚕桑、生猪、水产为主,山区、半山区以发展优质专用饲料玉米、烤烟、林果和畜禽养殖为主,搭配万寿菊、魔芋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现全县初步培育形成了优质大米、高蛋白专用饲料玉米、双低油菜、肉猪、牛羊奶、马铃薯、蔬菜、造纸原料林、水果、蚕桑、烤烟等11类优势农产品基地,基本实现了区域产业布局,优势产业逐渐向适宜地区及优势产区集聚。2、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产品基地整体数量增加,同时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产基地,包括:12万亩蚕桑基地、16万亩国际优质型烤烟基地、2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基地、15万亩优质稻米种植基地、10万亩高蛋白饲料专用型玉米种植基地、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5万亩优质水果基地、3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种植基地、2.7万亩优质水产养殖基地、2.5万亩魔芋基地、2万亩万寿菊种植基地、1万亩朝鲜蓟种植加工基地、4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及年出栏100万头的生猪养殖加工基地、15万亩工业造纸林基地和30万亩核桃种植基地。现三岔河、板桥、召夸、小百户、芳华等镇秋冬马铃薯千亩以上连片的基地有20多个,2010年秋冬马铃薯播种面积22万亩;在三岔河建成了万亩连片的水生蔬菜基地;在农场、三岔河、召夸、小百户、芳华分别形成了千亩以上连片的外向型蔬菜基地,2010年种植蔬菜20万亩。养殖形成了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21个,年屠宰加工生猪30万头,肉制品加工30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万亩蚕桑生产基地有2个;水产养殖以坝区为主,坝区四填一区水产养殖面积占全县50%以上。3、特色产业生产标准化在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牵头和组织下,我县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较快,现全县累计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14.2万亩、产品认证13.2万亩,生猪、猪肉、猪肝等无公害产品认证4000吨,4个魔芋产品1000吨、3个菜籽油产品2450吨获A级绿色食品认证,认定产品年销售20万吨,销售收入2.9亿元。并组织制订了马铃薯、水稻、莲藕、大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荷兰豆共8个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地方),制订了魔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在生产环节,基本做到了无害化、标准化操作,连续3年内高残留、剧毒农药和违禁农药在生产上没发现施用,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产地监测、市场产品检测已形成制度,2010年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4、特色产业经营组织化我县涌现出了一批颇具有特色的生猪养殖村、水果村、魔芋村、蔬菜村、食用菌村、马铃薯村和养蚕村,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随着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在提高,部分农村能人走出农田,专业从事农产品运销或者承担了农村经纪人角色;各类专业协会纷纷出现,联系订单、组织生产、联系销售,有的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到2010年全县累计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2个,从事农产品运销的300余人(户),有资质的农村经纪人有62人。5、特色产业产品商品化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县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自1999年以来粮食、蔬菜、马铃薯和生猪等主要鲜活类农产品商品率年递增二点八个百分点,2010年农产品商品率达73%,其中:稻谷和玉米等粮食商品率50%多、蔬菜达92%、马铃薯达89%、生猪达94%、水果达94.5%。在特色产业发展进程中,**县选择了一批有特色的产品进行注册包装,加强宣传,同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现已注册了新千佛、蕻芋、南盘江、高原水乡、绿源、老食味、大众、众益、食唯鲜、金优、**板鸭等20多个特色农产品商标,产品40余个,其中蕻芋、新千佛、老食味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蔬菜、秋冬马铃薯和生丝等农产品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二、主要做法和措施1、抓技术推广,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重点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立体高效实用栽培、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灾害绿色防控等农业主推技术。通过科普赶集、现场会、手机短信、田间学校等方式,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扩大培训对象,加大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把农村劳动力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结合起来。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鼓励农业科技干部积极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的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2、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建立的专业合作社,加强引导,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引导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3、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土地平整和基本口粮田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三是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建设高稳产农田。四是实施沼气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以改厕、改圈、改灶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工程。4、抓综合服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政府服务机制,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物资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完善与特色产业的利益联结,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服务功能,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三、存在问题和不足2010年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特色产业开发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特色产业规划落实不力,扶持政策不到位。虽然对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做了规划,但存在面面俱到的问题,定位不准,规划不清。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扶持的规模不大、内容不多。二是财政投入不足,扶持额度小,且资金分散。三是科技服务不到位,特色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滞后。一是基地规模小、散,各乡镇都有一些较具特色的产业,但规模效益不佳,形成“小而全”的特点,很难形成区域性的种养规模。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等硬件设施不配套,或年久失修不能发挥作用,基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三是各基地种植技术水平差异大,农户重产出,轻投入,疏于管护。3、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龙头企业数量有一定规模,但企业质量不佳,经营实力弱,技术及设施水平不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与“基地”连接不紧密,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不稳定,绝大多数企业与农户没有真正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是行政命令,订单农业脆弱。4、农产品品质不优、品牌意识不强。各基地及企业技术创新不够,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不到位。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培育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层次低。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议1、明确规划,找准定位**是曲型的农业大县,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宜多种作物的生产,具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从县域而言,由于各乡镇在海拔、土壤、气候、水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培植优势产业上蕴含的潜力优势也就不尽相同。因此,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只有切实尊重客观实际,不求人有我有,但求拥有自我;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规模效应,才能有效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真正实现布局区域化、种植精细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特色化目标。**县主要应以粮、烟、桑、畜、菜、林(果)为主导,整合资源和力量,重点攻关,集中突破,谋取特色产业更大发展空间。2、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粮油、畜牧、桑蚕、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更大规模的发展专业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培育和兴建有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把基地规模进一步做大,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农民投入为辅助,以金融信贷为主导,努力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元化投入格局。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置专项财政资金,对优势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健全和完善良种繁育、市场信息、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惠农补贴政策,增加补贴种类,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二是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强银政企战略合作,稳定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为农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快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着力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搞好水土保持。推进信息入村工程,维护好各级农业信息网,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5、强化科技支撑功能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强化管理,全面培训,大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引进、培养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促进农业产业的链式发展。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每个农民掌握1-2门专业技能。认真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农业技术人才领办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从单纯的公益性服务向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转变,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本文标题: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初探下载_(全文阅读word)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6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