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知识与能力】50道易错题_doc下载
【中学科目二】50道易错题2016-10-26俺要考教师中学科目二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安排教学所进行的评价称之为()。A.形成性评价B.标准参照评价C.配置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C【解析】题目中考查的是配置性评价的含义。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作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A.意向的发展B.情感的发展C.意志的发展D.思维的发展【答案】A【解析】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情感、意志属于意向,思维属于认知。所以本题选A。3.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A.课程标准B.课程方案C.课程目标D.教科书【答案】B【解析】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课本):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4.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B.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答案】B【解析】(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共有四个:遗传,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而这四个因素中,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学校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故选择B。(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三)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四)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内涵基本一致。5.下列不属于替代性评价方法的是()A.量表评价法B.表现性评价C.概念图D.档案袋评价法【答案】A【解析】替代性评价最初是针对传统纸笔标准化测验评价方式的不足而提出的。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生活情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法、概念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性评价方法。6.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是()A.《论语》B.《大教学论》C.《学记》D.《普通教育学》【答案】A【解析】考察对教育史的知识掌握情况。B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端的标志。C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著作。D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7.影响受教育者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文化B.政治经济制度C.科学技术D.生产力【答案】C【解析】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也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8.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知如接枝”体现了教学的()。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答案】B【解析】直观性原则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原本难懂的理论知识。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强调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正是直观性原则的体现。故选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重点,讲最关键的部分,促进学生的理解,体现了()原则。A.循序渐进B.启发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答案】A【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重点,讲关键,遵循学科内部逻辑,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10.“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正是()的“教育学”思想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A.培根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在晚年将自己有关教育的讲演稿交给学生编纂发表.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他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11.“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这是贯彻德育()的基本要求之一。A.连贯性B.疏导性C.一致性D.导向性【答案】D【解析】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贯彻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12.我国的职业教师是从()开始出现的。A.夏B.秦C.商D.汉【答案】C【解析】我国的职业教师是从商朝开始出现的。13.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A.所接受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B.所学科目的总和及社会实践活动C.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D.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答案】C【解析】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本题选C。14.下面对班主任工作基本职责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是()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B.全面了解学生,确保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C.与家长保持联系,教育好每个学生D.根据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班集体得以良好发展【答案】D【解析】班主任工作基本职责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班集体得以良好发展。15.“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规定出自()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答案】A【解析】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的内容有:“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本题选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1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道德认识B.陶冶道德情感C.培养道德行为D.组织活动和交往【答案】D【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所以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3)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17.把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根基与资源的是()A.遗传B.环境C.个体的能动性D.教育【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先天可能性,要把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还有赖于后天生活中的环境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主观能动性起的是决定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学校教育(教育)起的是主导作用。由题干中可知,题中强调的是起现实作用的环境,它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资源。所以选B18.下列不属于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是()A.加强综合性B.突出科学性C.加强实践性D.加强弹性【答案】B【解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是:(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本校课程方案。B项突出科学性不属于,本题选B。19.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儿童成长和发展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家庭教育B.自我教育C.社会教育D.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对儿童成长和发展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A.自主、合作、探究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C.学习、讨论、创新D.兴趣、发现、研讨【答案】B【解析】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有三种方式:阅读,即教师自己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合作,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21.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知识,发挥()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A.复习B.积极遗忘C.过度学习D.精细加工【答案】B【解析】积极遗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这种遗忘所失去的是细节,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C.过度学习。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D.精细加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22.课堂教学的本质是()A.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B.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的过程C.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过程D.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过程【答案】A【解析】教学过程的“认识-实践”说认为:1.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为(1)学生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2)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3)学生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2.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表现为(1)实践目的的特殊性;(2)实践环境的特殊性;(3)实践方式的特殊性。所以,统一来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了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特征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过程。选A。23.人们能够感知到事物远小近大的透视关系依赖于()A.距离感觉B.差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50道易错题_doc下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9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