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岩土与地质勘察 >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2011-2013年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1项目概述1.1工作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全球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1997】11号又件明确指出:“各地要大力总结和推广土地整理的经验,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将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到议事日程。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1年至2006年.中央30%分成累计近300亿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已全部用于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广泛开展,土地整理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质量重估工作也不断加强。土地整理项目决策是否正确、规划设计是否合理、预期目的和收益能否实现,都需要通过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重估进行评价。评定土地等级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本项目的工作对象主要为因实施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新增加和质量提升的耕地。实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目的为:量化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贡献,确定新增耕地和质量提升耕地的等别;调整经过优化设计、工程施工后、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原有耕地的等别,为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1.2项目所在县域概况吕梁市离石区地处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侧,地理坐标北纬37°21′——37°42′,东经110°55′——111°35′,,自北部顺时针方向分别与方山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中阳县、柳林县、临县等七县市相邻,处于整个吕梁市的地理中心,是吕梁市政府驻地,吕梁市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离石区地势东部高而宽,西部低而窄,境内山多川少。北川河由北而南,东川河由东而西流经全区,两河在城西南合流后至交口街道合南川河而后出境注入黄河。离市区特征是气候温和干旱少雨,但发展生产潜能很大,是境内杂粮生产区;中部是以北川和东川为主的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是境内重要的粮食和蔬菜基地。离石区境内地质特征有利于各种矿产的形成,初步发现和探明的主要矿产有:煤、铝土矿、铁矿、铝锌矿、铜矿、锗、稀土及石灰岩、白云岩、萤石、石棉、钾长石、石膏、石墨、高铝粘土等十几种。已探明含煤面积300平方公里,占离柳矿区的38.2%,地质储量为31亿吨,占矿区总储量的40.26%,其中焦煤6.48亿吨。至2012年全区下辖7个街道、2个镇和3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1324平方千米,折合198.6万亩。其中林地261416亩,占总面积的13.16%;牧草牧地27131亩,占总面积的1.37%;交通、河流、村庄等特用地68794亩占总面积的3.46%;陡崖、石壁、岩石等暂有用地173024亩,占总面积的8.71%;荒山荒坡859100亩(内有省直国营林场和各乡镇宜林地51.62万亩),占总面积的43.26%;农耕地596532亩,占总面积的30.04%,总人口32.49万人。该项目主要涉及了吴城镇、红眼川乡、坪头乡、莲花街道办和西属巴街道办这几个区域。1.3工作任务和目标(1)项目任务①制定项目区基本农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落实基本农田整理指标;②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万向和布局;③通过水资辑平衡分析,确定灌排方法和主要工程布局:④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⑤制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2)项目目标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通过田、水,路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综合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田成方、路通畅、渠配套、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耕作模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树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样板;建设主要内容为:①平整土地:对部分零乱地块统一规划成方田;对不能满足农田灌排要求的土地进行平整;对项目区局部废弃坑塘、盐碱洼地利用沙地调土抬高垫平。②农田水利:通过打机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对大部分机井进行电力配套,呆用管道和防渗渠道两种节水灌溉措施:规划建设引,排水系统,解决项目区;水、排水不畅问题,修建各种交叉建筑物,使路相通,沟相连。③田问道路:完善田问道路体系,主要道路提高建设标准,满足机械化耕作的需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可见,耕地质量重估的最终目的为:量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对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贡献,确定新增耕地的等别;调整经过优化设计、工程施工后、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原有耕地的等别,为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1.4评定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分等应以造成等别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基础。(2)分层控制原则农用地分等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展开。县级分等成果要在本县域范围内可比;省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本省域范围内可比;国家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3)主导因素原则农用地分等应根据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差异,重点考虑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分等结果的作用。(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农用地分等应反映不同区域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区域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也应反映对区域土地收益水平的影响。(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农用地分等应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提高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精度。(6)跟踪检验原则在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应对每一步成果进行检验,并进行专家咨询、论证,确保成果与实际情况相符。1.5项目评估对象农用地分等的工作对象是项目区范围内的农用地,主要是新增耕地。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2总体技术路线2.1耕地质量等别评估办法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规程》(GB/T28407-2012),本次耕地质量重估即土地开发项目竣工后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来进行。其技术方法如下:(1)根据项目区所在的分等因素指标区,选择影响农用地整体质量的因素和因子指标;依据《规程》,采用“因素法”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根据土地整治项目所在行政区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并结合邻近地块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基本参数、评价因素、因素分级及权重,按照《规程》规定的方法步骤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2)通过调查结果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3)通过调查结果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4)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5)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经济等别;(6)对项目实施前后的耕地质量进行比较分析。2.2耕地质量等别评估技术路线本次耕地质量重估即土地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后农用地分等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耕地质量重估工作涉及到农用地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等众多资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工作。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规程》(GB/T28407-2012)的相关规定,并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土地开发项目耕地质量重估的技术线路。本次耕地质量重估的方法采用农用地分等法和对比分析法。农用地分等法采用逐级修正的方法,在标准耕作制度下对应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农用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修正,从而分别得到农用地资源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并据此对农用地进行等别划分,其成果具有可比性。对比分析法就是对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对比,以分析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的变化。2.3项目实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准备工作阶段、外业调查阶段、内业工作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及归档阶段。(1)准备工作阶段①收集资料收集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如离石区的水文、土壤、地貌、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气候补充资料等。收集农用地利用资料和经济资料,如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资料,样点土地利用条件等利用资料。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单位面积纯收益、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域经济中心距离等经济资料。收集图件资料,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及其他相关图件。收集文本资料,如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当地农产品市场价格资料等②分析资料分析资料,获得相关信息,如:项目区自然因素、项目区土地利用条件、项目区经济条件等,通过分析,初步确定项目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和分等因素等。③制定技术方案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拟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确定具体实施办法,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2)外业调查阶段①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根据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指标设置情况及其精度要求,补充调查和检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所需资料。②农用地利用状况根据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及其精度要求,调查和检验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所需资料。③农用地经营状况根据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及其精度要求,调查和检验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所需资料。④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调查范围:被列入农用地分等工作范围,但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区域和需要对资料进行准确性校核的区域;调查对象:因素法中所称的农用地分等因素,或样地法中所称的农用地分等属性。⑤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产出数据调查: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物产出量计算,以单位面积产量表示;投入数据调查: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物质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水电、农机具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计算,农家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活劳动投入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劳动力价格计算。(3)内业工作阶段①首先划分耕地登记评定的单元,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单元是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后农用地质量评价的基本空间单位。根据“和农用地分等工作相衔接”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原则,为利用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前后土地质量等别的对比分析,评定单元具有项目实施前农地质量相对均一、项目实施后农地质量的相对均一,不同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的特征。②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外业调查表以及耕地质量数据库确定各因素指标值,计算耕地质量分数,确定耕地质量等级。根据计算等级,制作图件资料。③校验分等因素及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或指定作物—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加)减分规则表、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初步分等结果。④等别调整与确定:对不合格的分等单元,应按照分等程序重新校正各项参数,并进行计算;应详细
本文标题: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89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