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岩土与地质勘察 > 第5章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
1.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3.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4.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第4章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第三章地质灾害减灾对策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人类不能主动消除和阻止所有灾害的发生,但正确地认识地质灾害,研究其基本特征与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地制定减灾防灾对策,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就能够大大地减轻灾害损失,提高人类抗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减灾措施与减灾系统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地质灾害管理传统的分门别类研究地质灾害的方法已不适应现在减灾的需要以“全球变化”观念为代表的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对天、地、生、人复杂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提高灾害预测预报水平,攻克减灾措施中关键性的、共同的技术难关,是现代减灾的主攻方向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与21世纪全球减灾新战略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介“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是美国科学院院长法兰克·普勒斯于1984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首先倡议的。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议决定把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一决议取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团体及非政府组织的普遍共识,并均成立了相关机构。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目的:旨在通过国际社会的一致行动将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具体目标是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技术援助和转让、项目示范、教育与培训等手段,推广和利用目前已经拥有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继续开展新领域的研究,提高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防灾、抗灾能力。2)21世纪全球减灾新战略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减灾之路,联合国发布实施了《国际减灾战略》。主要目标是:使社区在遭受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环境灾害的影响后能够迅速得到恢复,以便减轻社会经济损失;将灾害防御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社会从抵御灾害发展到风险管理;提高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识;确保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积极参与;通过增加减灾网络,以建立抗灾的社区。联合国成立特别工作组,其主要任务是:协调联合国、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在灾害监测、灾害损失预测、早期预警以及教育、培训和提高公众减灾意识等方面开展工作;在联合国指导下建立有效的早期预警机制并完善防灾和早期预警系统的国际网络;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必要的信息,向国际社会提供防灾、预警、响应、减灾、重建和恢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管理与指导。继续开展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的活动2、减灾防灾的基本原则1)树立全民减灾防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2)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3)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4)突出重点,兼顾一般5)减灾与发展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减灾对策6)积极开展灾害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7)避免盲目发展,保护生态环境3、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1)灾害监测2)灾害预报3)灾害评估4)防灾A.工程性措施B.非工程性措施5)抗灾与救灾6)安置与恢复7)保险与援助A.灾害保险B.灾害援助8)宣传教育与减灾立法9)组织与指挥5)抗灾与救灾1、灾害抗御与灾害救助是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采取抢救和转移灾民及财产、抗灾指挥和协调、紧急救援、工程防守与紧急抢险等手段。2、救灾预案的主要内容:①灾情分析,明确主要灾害种类、破坏程度、发生频率及分布规律;②救灾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启用方案;③灾情评估,设计快速判定灾情的备用方案,以指挥调动救灾队伍的种类和数量;④人员、物资、设备等不同种类救灾力量的分布、预组织和调用的方案设计;⑤不同种类、不同等级救灾指挥部的组织预案;⑥死伤人员和幸存人员的安置、确保道路交通畅通的准备方案等;4、减轻地质灾害的系统工程现代减灾强调多种措施相互配合,统筹安排,其涉及内容广泛而复杂1)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攻克减灾措施中关键性技术难关、建立立体勘察监测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灾害群发性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探索及时有效的灾害预报方法;选择灾种多、频次高、成灾强度大的重灾区,建立测、报、防、抗、救、援的综合减灾实验区;建立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体系,开展全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2)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1.监测与预报2.灾害评估3.防灾与抗灾4.救灾在减灾系统过程中,监测、预报、防灾、抗灾、灾害评沽、救灾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行为过程科学技术、立法与教育、减灾基金与保险是减灾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减灾系统工程结构框图(李鄂荣,1998)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减灾措施与减灾系统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地质灾害管理1、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与内容1)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灾害的发生与演变规律,适时捕捉地质灾害临近爆发成灾的特征信息,及时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2)监测内容:包括成灾条件的监测、成灾过程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效益的反馈监测。一、地质灾害监测2、地质灾害监测的技术方法灾害的监测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地面台网监测、地下钻孔深部监侧、水面和水下监测、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等。1.建立立体监测系统2.运用高科技仪器与技术,提高监测精度3.建立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基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已成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发展趋势。1、地质灾害预报的步骤二、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预报的一般步骤2、地质灾害分析类比分析:根据先例事件做出的一种判断对要预报的地质灾害和先前典型地灾对比;因果分析:基于逻辑判断,把地灾的过去、现在做为预报未来的一把钥匙;统计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方法,以地灾的过去、和现在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统计规律进行定量的地灾预报3、灾害预报模型机械组成模型功能构造模型逻辑推理模型4、地质灾害预报方法1、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人为活动,减少风险,削弱强度、降低损失2、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分清主次,重要地点重点防治3、防治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4、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最小投入,最大效益。使地灾防治实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最小风险与最佳效益的有机结合三、地质灾害防治2、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1)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A、控制灾害源、消除或减弱灾害体的活动能量,减少灾害威胁。B、对受灾体采取防护或避让等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受灾体的抗御能力。2)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1)削弱灾害活动强度措施(2)受灾体防护措施(3)监测预报措施(4)灾害避让措施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减灾措施与减灾系统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地质灾害管理1、灾害管理的目的与原则1)地质灾害管理的目的:建立高效、合理的地质灾害管理体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减灾社会化、科学化、信息化,调动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地质灾害管理的原则:基本原则:实行分级管理、推进减灾社会化,推进灾害管理消息化、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把地质灾害管理同地质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国土开发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还必须遵循:超前预见性原则、顾全大局原则、就近调度原则、长远利益至上原则和科学筹划原则等2、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1)灾害目标管理2)减灾过程管理3)减灾项目管理4)减灾职能管理3、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手段(一)经济手段(二)行政手段1.制定和实施减灾规划2.进行减灾宣传教育3.组织实施基础性地质灾害勘查和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测以及灾情评估工作。(三)法律手段(四)技术手段4、系统科学理论在地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1)减灾系统工程的环节1.减灾系统分析2.减灾系统综合3.减灾系统评价2)减灾系统工程的阶段按系统工程理论,减灾系统工程可分为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又相互衔接的六个阶段:减灾目标确立阶段、灾害情报消息处理阶段、设计减灾方案阶段、灾情评估阶段、减灾决策优选阶段、减灾信息反馈阶段。
本文标题:第5章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0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