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报告摘要: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与思考,通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运用,从而获得非凡的科学成就。关键词:科研认识方法精神正文: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同一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径格格不入,它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培养人们的献身精神。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局部或整体表现出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和作出客观的理性的认识。科学来源于实事求是。“实事”就是以事实为依据,“求是”就是要找出事物出现的所以然。科学的真实性更在于经得起实践的再考验,所以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和行为,都是非科学的。现在我们说的现实世界(或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科学对灵魂世界或神的世界是持否定态度的。然而,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历史过程来看,有神论是原始的,人们是从知识甚少的过程中生存过来的,这一过程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而人类认识科学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人类从有神论到认识科学,是思维认识的革命性飞跃。今天谈科学和现实世界,包括宇宙整体的全部内容,自然也包括人自己。所以,今天既有自然科学,又有人文科学。两者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性作用。在我们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科学研究不仅对于科学工作者很重要,而且已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量化一直是确立事物规律性最有说服力的手段。对自然科学是如此,对人文社会科学也是如此。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这是为能更有效地把事物量化的具体表现。以致可以说,21世纪是数字化世纪,如利用数学模型进行虚拟现实试验等。但是,现在也存在许多非科学的、脱离实际的东西。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用完全想象的事物指导行动,甚至说成是真理(如有神论、两个世界等封建思想和行为);把理性认识不加分析和验证地用在有效范围之外,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表现,包括牵强附会、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的创造成果,还包括数字上的弄虚作假。我们必须切实弘扬科学精神。在思想和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创造思维的能动性,开拓进取;坚持无保留地采用数字化手段,靠数字说话;针对社会上还存在大量非科学现象和思想因素,积极弘扬科学精神,同一切非科学和反科学的东西进行必要的、长期的斗争,这些是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方法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所采取的手段。这里包括着途径、技术和操作等。“科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因此,我们把那些可以用来“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比较系统、客观、精确的主观手段称为“科学方法”。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或学说,它是以方法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方法论里包括有三大类:第一,自然科学方法论——专门研究某学科特有的技术方法;第二,逻辑学方法论——专门研究逻辑方法的逻辑学分支;第三,哲学方法论——专门研究哲学方法的理论。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概念,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认识:(1)常用研究方法的理论认为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以及假说、模拟、逼近、移植、类比等方法的理论。(2)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学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论。而观察、实验等只是一般方法。不能归于科学方法论。(3)关于所有科学方法的理论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目的是改善方法与发展方法。简而言之,是寻找有关科研课题最优解的方法,以便多快好省的完成科研任务。但归结起来,科研方法系指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活动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在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工作方法,但前者是根本的。这种科学方法主要来自科学家科学修养。效仿有利于加强这种修养,但不能完全代替。科研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我们平时所说的“才”在很大程度上有个方法学问题。科学的历史证明,凡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都是在科研方法上有所重大的突破。可以说,没有科学的方法,难得科学的成果。十九世纪末,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法,在狗吃食时用时摇铃,经多次重复,结果,狗一听到铃声,虽没吃食也同样有唾液分泌。巴普洛夫根据这个实验方法,建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巴普洛夫又根据他更多的实验总结说,“······科学是随着科研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在二十世纪初叶,他连续创立科学史上的奇迹。科学家们认为:他所以能取得非凡的科学成就,取决于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质:首先是包容。客观存在、客观事物种类繁多,浩如烟海,变化无穷,各种客观存在、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变化万千,一个科学家、一个团队、甚至全世界的科学家组成的超级科研团队都不可能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内对客观存在和客观事物有一个客观的、真实的、正确的、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加之科学本身具有的多元性、相对性、局限性特征,科学家必须具有包容精神,乐见不同的观点、观念、理论与学说,平和理性地进行科学交流、科学讨论与争鸣,虚心吸纳他人的研究成果,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使自己看到的客观存在、客观事物更客观、更全面、更真实、更系统、更准确、更接近客观实际。第二是谦虚。即使在现代科学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说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恐怕也毫不过分,在客观存在面前人类还没有资格不谦虚,作为科学家个人就更没有不谦虚的资本了。人类对客观世界还知之甚少,科学家还任重道远,还必须谦虚谨慎,孜孜以求,不断探索。那些以科学化身自居,自以为什么都懂,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长时间什么都发现不了,却在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肆意棒杀他人的人丝毫没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这种人不是对科学无知,就是另有它图。第三是严谨。鉴于客观存在、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研究设备和科学家的局限性,即使很严谨也很难保证观察研究结果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因此严谨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是忘我。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是不为名利所动,不受世间各种烦杂琐事的纷扰,以致常常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无意间把自己融化在了所观察研究客观事物之中,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最终获得了重大科学发现。对于少数科学天才,这是一种状态,对于多数科学家来说,这是一种精神,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来保持和发扬的一种科学精神。只有长期尽力拥有这种科学精神的科学家才可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只有达到忘我状态的科学家才能成为科学巨人。科研工作毫无疑问充满了挑战,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充满了机遇。但是,机遇是不等人的,必须要把握好机遇,才能获得成功。莎士比亚说“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正是对机遇最好的诠释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优秀的品质,加上把握机遇的能力,才能够让科研工作获得瞩目的成就。参考文献:[1]吴元樑:《科学方法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2]李守成:《科学研究的艺术修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3]高兴华、彭湘庆、李亚宁:《科学认识论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刘国建:《科学技术方法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本文标题:科研方法论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3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