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人教部编版--【一等奖教案】
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2.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课时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许多人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后,都到清华园参观,想一睹他笔下那迷人的景色,可惜却失望而归。现实中的清华园显得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景致在哪里都能看到,可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回归文本,仔细推敲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1.品读经典,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诵读原文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1)画面从哪些角度写月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2)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远→近,上→下,静→动。(3)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动静结合。2.诵读原文第五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画面中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光?①通过以流水比作写月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③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④通过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⑤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2)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什么变化?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3)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比喻、夸张、通感、虚实结合、正侧面相结合。(4)这两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美感、层次感、立体感。结合经典文段,我们一起归纳能让景物描写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1.总的原则:选准对象、仔细观察、确定角度、安排层次、锤炼语言、运用手法。(1)选准对象,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写景的角度: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2)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层次的描写。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如由表及里)、感情顺序。(3)综合运用各种手法。首先是锤炼写景的修饰语,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运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零星”“袅娜”“羞涩”等修饰语。2.调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和远近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小结: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1)想象就是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写作时想象要丰富,要合理,要集中。(2)联想就是由当前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两者既有不同但又是互相关联的。赏析以下文段写景时选取的角度、层次和描写手法。(分组讨论)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解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和联想等多种手法,从三个层次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第一层:“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比喻潭水绿绸般美丽的微波涟漪,是在近处对“平铺着”的“绿”的表面形态的描述。第二层:“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是对潭水纯净淳美的质地的描写,通过视觉、触觉两种感觉展现。第三层:“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从立体视觉上对潭水质地的描写,是对“潭水之绿”的整体观察与透视。雨后花园现在已是初夏,但春天彷佛在花园的那一角留住了脚步。我不经意间瞥见了花园的那一角,便被深深地吸引住,那个春意满溢的一角,如一个在清水中浸洗,晶莹剔透不醒的梦。雨后的花园之上,是澄澈明净的苍穹,如一块璞玉,亮白通透,寥寥的白云如轻纱般飘浮。烟白色的天空之下,是花园里整齐排列的树。正值初春,树木冠上,满是繁枝,树叶密密麻麻,相互叠加交错,树影幢幢,细碎的白光透过细密的树叶间隙,散落在沥青小道上。偶尔有一两只拳头般大小的小鸟掠过竹篱的顶上,倏地越进花园内,在雨后氤氲的空气里,如同一两个小黑点,逐渐线条清晰,潜进细密的叶子里,感受着雨后满满的温湿,只流下仍然回荡在人们耳边的拍打翅膀的声音,迅疾悠然。我的心也因花园的静谧而随之澄澈,从而能聆听枝桠上的小叶尖上垂挂的水滴,被雨后的习习凉风拂过,瞬间滴落的声音。清碧通透的雨滴散入石板路的坑洼里,微微显现出两圈波纹,坑洼里的水宛若被镀上一层玻璃,光彩流转。这雨后遗落在花园里的小水滴,它在诉说花园里的小秘密,花园内的人的内心也因此分外安定。花园的这一角没有夏天的喧闹,因为春天在这一角停住了脚步,这个轻柔如水的一角在我脑海中定了格,成了一个宁静,没有尘埃,透彻的梦。点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描绘出了一个“春意满溢”的雨后花园。选取了雨后花园特有的景物,描写具体,多角度,有层次,先后描写了“苍穹”“白云”“树”“小鸟”“水滴”,由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动静结合,描写语言细腻生动,善于锤炼写景的修饰成分,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雨后花园静谧澄澈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宁静澄澈的心灵世界。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想要写好一篇景物的文章,就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本节课,我们对“多角度描写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第211页的“写作实践”第一题写一篇文章。学生构思,行文,教师指导。教师抽学生站起来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学生听后给出指导性意见。教师总结。1.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不少于500字。2.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不少于500字。27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3.疏通文意。(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4.背诵课文。(1)自由竞背。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2)教师抽查背诵。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1.描写细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2.抒写奇美。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
本文标题: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人教部编版--【一等奖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5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