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阿摩斯·拉普卜特作者简介阿摩斯·拉普卜特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著名教授,建筑与人类学方面的专家。是环境与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专注于研究文化的多样性原则、交叉文化理论,以及理论的发展与综合。内容简介本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形成意义,深化了对文化主题的探讨,发展了他一贯坚持的文化人类学观点,并触及了建筑设计行业中明显存在的忽视文化研究现象。作者主张,建筑设计是一种具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它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在环境的空间组织中表现出这种特性,并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予以修正,使建筑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本书是阿摩斯•拉普卜特先生继《建成环境的意义》、《住屋形式与文化》之后的又一力作,它朴素而经典,是国内建筑师,尤其是建筑专业本科学生及研究生学习建筑理论的重要参考材料。导言1设计的目地就是创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即形成场景并予以“布置”,以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活动需求。2必须认清两点:一、设计应做些什么来解决问题,以便在使用评价中判定它做到了没有。(任何设计都可看作是对具体形式的某种假设,因果必须得到验证。)二、如果设计即是创造更美好的环境,那么就要问:什么是最美好?为了谁?好在哪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3做设计时应当通盘考虑社会的、文化的和物质的因素.而且不能先验或武断的认为任意改变环境是一种进步。本书的主题即“如何借助文化机制来促成这种人与环境的互动”。案例法国建筑师在北非村庄引入自来水事件。而其后果,是当即招来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与抵制。调查显示,对于身居闺中的妇女们来说,到村中的井台边上去,是接触社会的一个难得机会。而提供自来水就把她们这一重要的社交机会剥夺了。妇女们为此感到郁闷,于是向他们的家人抱怨,从而招致了抵制行动。结论:引进技术和便利设施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设计。设计的好坏需要有使用者来评说,因此设计师应处在当地环境中以使用者的身份来做设计。第一章环境行为学的属性与作用探讨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环境行为学的主旨。1.环境行为学之精要,概括为三个基本问题:○人对建成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的“生存极限”:在临近生存极限的情形下,环境对于因疾病、年龄、文化突变以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弱势人群影响更大。因此支持力强的环境变得不可或缺。○相互机制——认同机制(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各种现象,并有预见地修正它们(即设计),借此将人与环境关联在一起,这就是认同机制的含义。)2.人类学分类:美: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学英:体质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第二章环境特征与类型1将理论论据范围扩大的四步○考虑环境的所有类型(聚落环境、民俗环境等)○将古往今来的文化纳入视野○把握历史的跨度○考虑整个环境,不局限于孤立的建筑物。2概念化环境的四种理解(从最抽象到最具体):1)一种对空间、时间、意义及沟通的组织2)一种场景构成3)一种文化景观4)由固定、半固定和非固定元素构成以上四者是不仅互补还是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最基本最抽象的表述(环境作为一种对空间、时间、意义及沟通的组织)就是通过各种层面上的文化景观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由场景组成,活动系统即发生在场景构成之内。而以上都是由固定和半固定元素构成,这两种元素又由非固定元素(主要是人)所创造和拥有。第二章环境特征与类型3.建筑——空间——场景——提示场景及其规则每每经由提示来传达,提示则是场景的物质要素及其“布置”方式。设计中要提供清晰可辨的提示(需要考虑知觉和富余等)。提示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这属于文化的范畴。提示若与文化图式不合,或与人们心照不宣的文化知识相去甚远,那就毫无意义,也行不通了。4.固定、半固定、非固定元素固定元素指基础、屋身等很少发生变化的物体。半固定元素指的是室内外环境的“布置”。非固定元素以人为本,包括人的活动、行为、交通工具和动物等。第三章文化的要义1文化的普遍重要性——重点讲述了文化与环境设计密切相关。2环境的变异性——由活动造成的活动可分解为:活动本身、活动的实现、活动的系统、活动的意义(亦即由显示到操作再到心底意愿的表达)活动潜在因素突出的变异性造成了相关场景的多样性以及包括活动系统在内的场景构成的多样性,进而导致居所类型等环境的变异性。意义是一切活动最潜在的因素,是一项最重要的功能,并影响着环境的形式。这种观点有助于揭示欲求为何常比需求更为重要,用户为何做出如此荒谬的选择。从而也阐明了导言中的案例。人之所以成为人,通常就由拥有文化来定义。环境行为学与人相关,因此必须考虑文化。不同的文化细节造成了不同人群差异显著,矛盾由此产生。许多重要的群体特征都与文化相关。第四章偏爱、选择与设计建成环境概念化为文化景观(原因:文化景观不是经过通常所谓的“设计”得到的,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祖祖辈辈间无数个别决策的产物。)1.偏爱文化景观显示出一种偏爱,这种偏爱是群体所共有的,它以共同的理想与意象等为基础,并通过图式表达出来。偏爱又指明了选择的方向。过滤集团效应欲求eg.几何秩序vs社会秩序(人居环境安排):几何秩序常见于西方国家和拉美的发达地区,与此相对的社会秩序则见于尚未与外界接触的非洲和北美。这两种秩序都是选择的结果,至于选择的依据则是价值观、理想和意象等,即欲求。第四章偏爱、选择与设计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各个层面:自然/社会/感知/文化/相关意义等设计的目标在于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质量(“更美好”的环境)(更美好指的是什么?相对谁而言?依据什么标准?这些问题使环境质量与“文化”联系起来。)3.设计设计可以看做是一种选择模式,设计的选择模式可谓是实践出真知。所有这些设计的关键点首先在于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其次才是怎样做。第五章文化的性格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1871年提出文化的含义,即“文化”不是作为“物”而存在的,它是一种观点、概念和构想,使人们对思索、信仰认知与从事的诸多事务(及其处理方法)的一种描述性称谓。文化是什么:1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理想,规范,规则与日常行为等。2一种时代传承的,由符号传递的图式体系,用来教育后代或同化移民。3一种改造生态和利用资源的方式文化做什么:1制定各种规则来指导行事方式2产生意义3定义,区分各个群体文化的共性vs人性/恒定性vs变异性恒量的文化与变量的文化(恒量的特殊表现)第六章文化的范畴文化产生效用的范畴,亦即相关群体的大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此问题一直无人思考也未有讨论。然而针对文化进行设计第一步就是确定相关群体的数量和属性。本章通过大量举例,表明文化范畴里的多样性和动态发展性。因此设计是可以调整的,即做出开放性的设计。对文化范畴的研究用恒定性和共性的观点(此观点尚无人尝试)1)哪些因素具有普遍性2)哪些因素具有差异性,却为普遍性的表现3)哪些因素确实具有差异性第七章“文化”用于设计1文化的分解一:血缘/家庭结构/角色/社交网/地位/可识别性/组织形态2文化的分解二:环境的特殊要素与文化中特殊的“下层”要素相应:文化世界观价值观理想、意象、图式、意义等/规范、准则、规则、期望等生活方式行事方式第八章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作者旨在证明“文化”虽然无法与任何一种建成环境发生联系,但作者通过书中图示及各种简图的方式将文化分解,具体化,以此与设计发生联系。作者将文化逐步分解,最终延伸出生活方式产生行事方式。最具体、也最特别的行事方式将生活方式(最终是文化)与建成环境联系在一起。此案例说明生活方式在设备方面是如何影响厨房设计的。同时这些例子同时也说明,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只是一些可知的特殊需求难以实现或无法满足。而这些制约或是源自同法规与规章的冲突,或是出于经济、政治等原因。后记“开放性”设计的必要性:本文虽强调文化与建成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两者协调一致,以建立支持性环境的重要性。不过,环境虽具文化针对性,文化与建成形式之间还应当有一种“调和”关系,因而设计应尽可能是开放性的。因为文化及其表现和要素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它们是动态的。因此,文化与环境之间不必过分拘泥于“切合”,一味苛求会适得其反。故而保持适当的调和关系,才能做到灵活机动,以便在万千变化中确保其支持力。小结建筑师们总想高高在上进行设计,而本书的主旨,就在于强调要以踏实的设计取而代之,并探索这样做的可能范围。这就要求从文化观上自以为是做设计,转向理解使用者的文化并为他们做设计,并要将设计建立在环境行为学、人类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上。这种变化必将更新建筑设计这一行当,使之履行承诺,尽其本分,创造出更加完善、支持力更强的环境。
本文标题:《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读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8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