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秦汉的散文秦汉文学第一节秦汉论说散文汉代散文可分为论说散文、抒情散文和史传散文几大类,各有突出的成就和特点。论说文包括奏议、政论、书信、专著等众多体裁。它们或论政治、或谈学术、或批评社会风气,大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少作品感情充沛、议论透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而很受后人推崇。汉代论说散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汉不同时期,他们又有不同的特点。第一节秦汉论说散文一、西汉的论说散文(一)贾谊、邹阳与汉初的散文1、汉初的历史状况与论说散文汉初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黄老思想。汉朝思想还是比较自由的,没有统一思想,各家各派思想能够并存,言论较自由。分封诸侯的势力较大,游于诸侯宫廷的文士,所作文章依然保存了战国纵横家的气息。此时的文章具有:战国之余响,大汉之新声。战国之余响:作品思想活跃,议论纵横,注重形象和文采,很有气势,带有战国散文风格。大汉之新声:有汉朝的新气象,体现出兼收并蓄,融百家之长,同时此时还反映了作者对于统一汉朝政权的拥护,为国效力的热情,感情充沛,气势强劲,体现了新兴的大汉王朝的蓬勃生气,作品都或多或少表现出这种特点。第一节秦汉论说散文一、西汉的论说散文(一)贾谊、邹阳与汉初的散文1、汉初的历史状况与论说散文2、邹阳与藩国作家邹阳的书信体散文:《狱中上梁王书》邹阳曾先后游于吴王刘濞和梁孝王刘武门下,在当时以口辩著称。邹阳在梁国时受人谗毁,被下狱。狱中写下为自己辩诬的作品《狱中上梁王书》。文中大量列举古代君臣遇合的实例,劝谏孝王,真正地任用贤才,不要惑于那些谗毁之言,抒发了正直之士无辜受谤的悲愤。文章主要以排比铺张为手段,再三地致意反复地申说,读起来是激情滚滚,悲慨淋漓。是典型的战国文章的辩丽风格。枚乘枚乘早年在吴王刘手下,作文学侍从。当时他看到,曾作《上书谏吴王》,以婉转恳切的言辞,极谏吴王不要蓄谋叛逆,笃行仁义才是久远之道。文中比喻非常多,非常精彩且有哲理:“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临不测之渊,虽甚愚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而“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3、贾谊与朝廷作家代表西汉前期散文主流的,不是藩国作家作品,而是一批为中央政权服务的政治家写作的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政论散文。这些文章的中心论题,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与战国诸子讨论政治问题的散文相比,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更注重具体的实际的政策方针,更具有恢宏的气度和热情,继承了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又具有整饬谨严的风貌。贾谊富有政治才能。他写下一系列政论,提出改革建议,对内削平诸侯王,加强国家统一;对外抗击匈奴,维护国家的安全;革新政治,改革弊端,要求皇帝行仁政,选贤任能。他的文章感情强烈,锋芒锐利,表现出高昂的政治热情和深广的忧患意识,同时富于文采。其中《过秦论》、《论治安策》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他的《陈政事疏》(又《治安策》),是系统地阐述自己治国主张的一篇长文。文章开篇就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他为国事担忧,甚至痛哭流涕,所以他在文中大胆地暴露时弊,告诫汉文帝要居安思危,要有所作为。从他的作品中能使人看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报国的热情。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3、贾谊与朝廷作家《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最有文学色彩,政论而兼史论的散文。名为论,但没有发表过多的议论,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于历史事实的回顾,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文章使用了铺张描写和对照手法,先对秦国自孝公以来逐渐强大的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开始出现的显赫声势作了铺张描写和大力渲染。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3、贾谊与朝廷作家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3、贾谊与朝廷作家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起义队伍的力量小,而响应者很多,推翻秦朝很快,从鲜明的对照之中,得出秦亡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结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3、贾谊与朝廷作家晁错的《论贵粟疏》晁错是个法家,其文带法家色彩。景帝时为御使大夫,对法令多所更改,又建议削减诸侯王封地。不久,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景帝听信了袁盎谗言,腰斩了晁错。《汉书·艺文志》说晁错有文31篇,今存比较完整的有8篇,以《论贵粟疏》为代表。《论贵粟疏》是继贾谊《论积贮疏》后写给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的中心是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文章通过古今对比,说明“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论贵粟疏》语言简洁明快,于浑厚之中见犀利,分析现实问题透彻深刻,说话直率,如说:“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这种话讲得非常实在。(二)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到了西汉中期,随着国家形势的稳定,专制制度和君主权威的强化,以及辞赋的盛行,散文的内容和风格都相应发生重大的变化。论说散文仍以奏疏为主要形式,但慷慨激昂的热情,大胆议论的态度,雄恣辩丽的风格,都明显减弱;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之文,文中充满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一变为引经据典,典雅醇正。这种文章并无多少文学价值,却代表了当时论说文的主流。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以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二)西汉中后期的散文论说散文仍以奏疏为主要形式,但慷慨激昂的热情,大胆议论的态度,雄恣辩丽的风格,都明显减弱;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之文,文中充满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一变为引经据典,典雅醇正。这种文章并无多少文学价值,却代表了当时论说文的主流。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以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喻巴蜀檄》当时汉朝通西南夷,开发四川云南。因此大量地在当地征发民夫,引起了蜀地老百姓的不满。于是派司马相如出使,前去安慰百姓。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惟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喻巴蜀檄》)多对偶工整的句子,说明这种文章风格在西汉中期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后来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继而在六朝发展成骈文。二、东汉时期的散文(一)王充的《论衡》与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东汉前期的散文,在以对策奏疏为主要形式的政论方面,依然沿西汉后期的习气,没有产生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充满批斗性的著作。当时的经学和谶纬迷信结合起来。它和灾异不同。儒家讲灾异是批评告诫统治者,让他们改变不好的行为。而谶纬往往是提出一些预言,为朝廷的统治提供依据,完全是迷信。如王莽要当皇帝,社会就流行一些谶言;刘秀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些反对谶纬的作家作品。以桓谭、王充为代表的异端思想,是这一时期文化思想的最大特点。其文文风雄辩,自由灵活,酣畅淋漓;其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其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王充的《论衡》,很有战斗性。它以“疾虚妄”为指归,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先贤学说,以及汉代的天人感应,灾异祥瑞,谶纬迷信,进行批判。《论衡》缺乏文采,但却起到了唤起理性的作用。所以它不仅预示了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预示了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二、东汉时期的散文(一)王充的《论衡》与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二)王符、仲长统等东汉后期的论说文东汉中叶以后,政局动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更加腐败黑暗。在文人当中蓄积了很多忧虑和不满,歌功颂德的作品少了,揭露和抨击时弊的作品多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部有名的政论文的专著,分析抨击社会现实。王符的《潜夫论》仲昌统的《昌言》崔寔(shí)的《政论》荀悦的《申鉴》这些文章充满尖锐的批判性,并把批判的对象从迷信思想转向更具体更广泛的社会现实问题。在风格方面,它们继承了汉代散文一直在发展着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第二节两汉时期的抒情散文一、西汉的抒情散文背景:西汉中期以来,朝廷加强了专制统治,诸侯国受到削弱,养士的局面结束,百家学说受到限制,言论不自由,文人的实际地位就下降了。此外,汉武时实行严酷的法家政治,任用大量酷吏,用刑很严,使得很多文人动辄得咎。如司马迁就因为说了一些话,受到宫刑。很多作家备受压抑,有志难申,就在作品表达这种愤懑和抑郁的心情。第二节两汉时期的抒情散文一、西汉的抒情散文(一)东方朔的《答客难》东方朔(前154-前93),汉武帝时的宫廷文人。。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在汉武帝时官位很低,做过郎,他感到怀才不遇,故写了这篇《答客难》。文章采用赋体形式,假设一个客向作者问难,说他博文辩志,但地位这么低,不能与苏秦张仪相比,以此嘲笑他。作者辩解:“彼一时,此一时……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安敢望侍郎乎!”。这实际上表达了有志难申的压抑感,暴露了统治者随意地抑扬人才,造成了贤愚不分的这种现实。写法上奇特,用反话的形式,好像不是发牢骚,实际上则是充满了牢骚不平之气。在文学史上具有开拓的作用,后来很多作家都曾这样写过。第二节两汉时期的抒情散文一、西汉的抒情散文(一)东方朔的《答客难》(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写作缘起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类似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
本文标题:汉代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9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