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言文能愿动词句目录: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句1、愿、欲、敢、肯…………………………………………………………………………………………………12、得、获、能……………………………………………………………………………………………………2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1、可…………………………………………………………………………………………………………………32、足…………………………………………………………………………………………………………………6能愿动词句能愿动词是一组特殊的动词,有些可以构成叙事句,有些可以构成说明句。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能愿动词:“愿”、“欲”、“敢”、“肯”以及“得”、“获”、“能”构成叙事句。1、愿、欲、敢、肯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注意1:“愿”、“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做宾语..。例如:○《左传·定公元年》:季孙..愿与子从政....。(季孙愿您一起参与政事)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愿”,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欲伐虢..。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欲”,带动词性词语“伐虢”做宾语。注意2:“敢”、“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例如:○《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荀子·性恶》: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做宾语,构成否定句。○《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2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疑问代词“谁”作情态动词“怨”的宾语前置,并构成疑问句。○《韩非子·孤愤》: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奸臣的臣子又怎肯趁着有利时机而自行引退呢?)本例中主语“奸邪之臣”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乘利而退其身”做宾语。疑问代词“安”和能愿动词“肯”构成疑问句。注意1: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这四个动词还各有特点。“愿”常带主谓性宾语之后构成祈使句,与此有关的内容,请参看第七章第二节祈使句。“欲”常带“之”做宾语,“之”常表示“这样(做)”。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欲之:想要这样做)(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做,哪里能避开这个祸害呢?”)本例主语“姜氏”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论语·季氏》: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欲之:想要这样做)(主人想要这样做,我们二人都不主张呀!)本例主语“夫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注意2:“欲”有时还可以带“速”、“久”等形容词做宾语。例如:○《左传·衰公十四年》:野曰:“尝私焉,君欲速.,故以乘车逆子。”(野说:“‘我试着私下和他谈谈。’国君想要快一点,所以用一辆车子来迎接您。”)本例中主语“君”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速”作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正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游吉曰:“楚王要死了!不修明他的国政和德行,反而贪图诸侯的进奉,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想要活得长久,能办到吗?”)本例中主语“楚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久”作宾语。注意3:在反问句中“敢”常表示“不敢”、“岂敢”,此时其后的宾语中往往有副词“不”。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敢不:岂敢不)(臧文仲回答说:“天子在外边蒙受尘土,岂敢不赶紧去问候左右。”)本例反问句中的能愿动词“敢”,带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岂敢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敢不:岂敢不)(先轸说:“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放肆而没有受惩罚,岂敢不自己惩罚自己?”)本例反问句中的能愿动词“敢”,带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岂敢不”。注意4:在不带宾语时,“肯”时常构成否定句。例如:○《左传·宣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鲁宣公四年春季,鲁宣公和齐惠公让莒国和郯国讲和,莒人不肯)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肯”不带宾语,构成否定句。○《左传·文公十六年》: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阳谷,请盟,齐侯不肯。(文公生病,派季文子和齐懿公在阳穀会见。(季文子)请求盟誓,齐懿公不肯。)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肯”不带宾主,构成否定句。2、得、获、能31)“得”、“获”主要表示客观上的可能性,主语通常不是施事。这两个动词一般只带动词性.....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假如我能够善终,上天可依礼而懊悔并撤回加于许国的祸害,愿意许公再来治理他的国家。)本例中的主语“寡人”是郑庄公的自称,因为是否能“得没于地”不是主观上能决定的,而是决定于外部条件,所以这里他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只带动词性宾语“没于地”。○《左传·昭公三年》:大叔曰:“吉.贱,不获来.,畏大国,尊夫人也。”(不获来:不能来)(大叔说:“吉的地位低下,不能前来,这是害怕大国、尊敬夫人”。)本例中的主语“吉”是大叔的自称,他之所以不能来,是身份决定的,在这里“吉”也不是施事,能愿动词“获”只带动词性宾语“来”。注意:“得”有时还表示从情理上看是否可以、应该,此时的主语也不是施事。例如:○《榖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得:可以)(周王畿内的诸侯,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随意出国拜会诸侯。)本例中的主语“诸侯”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表示“可以”。○《左传·成公三年》:卫在晋,不得为次国。(得:应该)(卫国对晋国来说,不应该是次国。)本例中的主语“卫”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表示“应该”。2)“能”大多表示主观能力上的可能,有时也可以表示客观、情理上的可能,在这两种情况中,主语都不是典型的施事。例如:○《孟子·告子上》:(孟季子问公都子)公都子...不能答。本例的主语“公都了”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主观上的不能,并带动词性词语“答”做宾语。○《荀子·议兵》: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弓与箭不协调,那么羿也不能用它射中微小的目标)本例主语“羿”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客观上的不可能○《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人一出生就有欲望,如果欲望达不到,就不能不去追求。)本例中主语“人”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情理上的不可能。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能愿动词“可”、“足”多用在说明句中评议可否,主要是指说明行为是否可行,这其实也是在说明一般见解。在这两个词中,“可”最常用,用法也比较多,“足”远不及“可”常用,用法也比较单纯。由于“可”、“足”本身应有评议作用,所以在评议可否时,句末既常用“也”、“矣”,有时也可以不用“也”、“矣”。1、能愿动词“可”构成的说明句由“可”构成的这种说明句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前两种形式都是“可”单用,后两种形式是“可”后加动词或介词。以下分别介绍。1)“可”能够单独与决断词组合在一起构成说明句。在表示肯定的时候,它的后面最常用4“矣.”。这种句子....常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本例能愿动词“可”与决断词“矣”组合,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动手除掉他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城。)本例能愿动词“可”与句末决断词“矣”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注意1:有时也可以单用“可”,表示完全可以。例如:○《战国策·韩策二》: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楚王问:“楚国盗贼很多,正名可以用来防范盗贼吗?”史疾说:“可以。”)本例中单用能愿动词“可”,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可以。○《晏子春秋·外篇》: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一数说,再按罪杀他。”景公说:“行。”)本例中单用能愿动词“可”,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可以。注意2:在表示否定时,“可”前可以用“不”或“未”。在用“不”时,其后通常不用决断词,表示完全不可以;在用“未”时,其后可以用“也”,也可以不用“也”,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以。例如:○《史记·周本纪》: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燿德不观兵。”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不”,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没用“也”。○《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子贡问道:“乡党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呀。”)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未”,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用“也”。○《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不可以。”)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未”,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没用“也”。2)在“可”的前面有主语时,其前的主语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或主谓短语。注意1:在“可”前是体词性词语时,最常用来评议人,是说某人是否适宜于某事;有时也用评议物。句末一般不用决断词,有时可在句中或句末用“也”。例如:○《国语·晋语四》: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郤縠..可。”(晋文公向赵衰征询谁可以担任晋军统帅的意见,赵衰回答说:“郤縠可以”)本例中能愿动词“可”前加有主语“郤縠”,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没用决断词“也”。○《左传·襄公三年》: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正在这时羊舌职死了,晋侯曰:“谁可接替中军尉佐羊舌职的职位?”对曰:“羊舌赤可以辅佐中军尉。”)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并在前加有主语“赤”,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用决断词“也”。○《吕氏春秋·首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王季历被困于殷纣而死,其子周文王很痛苦,又不忘自己被殷关在羑里的耻辱。(之所以不及时拙作雪恨),是因为时机未到的缘故。)5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前加有主语“时”,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用决断词“也”。注意2:在“可”的主语是主谓短语或谓词性词语时,“可”表示对其前的行为是否可行作出评议。在这种句子的句末可用“也”,表示静态评议;也可用“矣”,表示动态评议。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叔仲曰:“死君命...可也。”(叔仲说:“死于国君的命令是可以的。”)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其前加谓词性短语“死君命”作主语,句末加决断词“也”,对“死君命”这种行为作出静态评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苑羊牧之曰:“君过之!乌存以力闻.....可矣,何必以弑君成名?”(苑羊牧之说:“君王过去吧!乌存由于勇力过人而出名就行了,何必为杀死国君来成名?”)本例中能愿动词“可”前加主谓短语“乌存以力闻”,句未加决断词“矣”,对“乌存以力闻”这种行为作出动态评议。3)以上两种形式都是“可”单用,在“可”之后带有动词性宾语时,“可”后动词所涉及的事体..,常位于..“可.”前面做主语..。由于“可.”后动词...所涉及..的事体在前....面,所以这种句子中的动词之后....通常没有宾语....。在这种句子中,“可”表示对主语所表示的事体采取某种行动是否可行。句末..可以用表示静态....的“也.”,也可以
本文标题: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9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