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角的分类》说课稿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安排,以及教材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节课的说课程序共分五个环节。一、说教材《角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材的编排方法上,它充分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步步设疑,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做中悟理,在看中归纳,在用中深化揭示新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材以直观操作作为思维的起点,综合运用了基本的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迁移类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方面均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二、说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让学生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这几种常见的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说重难点重点是:认识几种常见的角,并引导学生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难点是:认识周角,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四、说过程教育学家马力斯曾说过:“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煅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科学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具体采用以下方法: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强化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精心指导操作,比较、观察、揭示新知识的内在本质。(即自主探究法)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情境教学法);另一方面,丰富抽象概念的外在形式,为学生归纳概念积累更多的思维细胞(即模象演示法)。在练习的设计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围绕目的,突出重点,集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并及时反馈教学(即练习法、反馈法)。梁启超曾说过:“教师不是拿已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归纳,使学生理解各种角的意义及科学分类的方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教法及学法的确定是我们每个教师在备课时心中的一种设想,它的具体实施还要在教学程序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为此,本节课教学主程序共分以下几步:1、情景——问题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所以本节课一开始,我就通过问题“什么是角?关于角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为促进概念的同化,认识平角、周角作好铺垫。2、探究——建构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的重难点是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如果只是纯粹的,干巴巴的语言交流,势必会使教学双方产业疲劳。为此,本环节中,我紧扣课标要求,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学内容,背景的作用,同时遵循素质教育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发展能力,培养技能,学习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1)、动手实践,尝试分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教学时,用一张纸折出直角、锐角、钝角,并且用扎手这样的举动,来感知角的大小,带来不同的感觉。这样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其次,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标出所得角的度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角的不同类型,为角的分类作好准备,同时也促进了学习资源的生成。最后,引导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钝角,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修正自己的知识建构,进而准确把握钝角的概念: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2)、认识平角、周角及五种角之间的关系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依次将折扇打开成平角、周角,让学生观察、比较,并围绕“这个角与前面的几种角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图形还是角吗?”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使平角、周角概念的理解在争辩中升华。在此,也力图教给学生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而后,一边让学生口述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一边用活动角演示帮助学生理清平角、周角与直角的关系,最后通过把这五种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的练习沟通角与角的关系,使新知形成知识网络。3、应用——提升一定数量的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课练习设计如下:一是基础性练习(小老师):找出生活中的角。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角,再说出生活中的各种角:例扇子形成的角、建筑物的角、金字塔、自行车、洒水壶中的角等,旨在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拓展练习。这里设计了三道练习,主要通过判断、填空、操作等活动,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4、反思——拓展为使学生系统掌握新知,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在此进行小结“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既是解决学生在课内遗留的问题,又是对学生进行的更高一层次的集中思维训练。最后教师布置一项课外作业:折纸飞机比赛。比一比谁折的飞机飞得远,谁的飞机能绕圈飞行,飞的有花样。在动手折之前,要认真思考,飞机的头折成什么角,飞机能飞得远?飞机的头折成什么角,飞机又飞得有花样?(由于时间问题,这一环节没有实行)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思维在课后能继续延伸。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五、两点说明1、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系统、清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共分三个部分:(1)各种角的定义;(2)角的排序;(3)平角、直角、周角之间的关系。2、时间的大体安排引入新知大约3分钟,探究新知大约21分钟,巩固新知大约13分钟,反思拓展大约3分钟。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1、大胆放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碰撞、去思考、去发现、去建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对角进行分类的切入点有所不同。有的组以90度的角为标准;有的组以……在寻找直角与平角、周角的关系时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有的是根据度数计算出来的,有的是从图形来判断,教师敢于放手为不同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说:大胆放手,整理和复习同样精彩。2、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探究、交流、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作保证,不能学生一有困难,就急不可待地加以提示;更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剥夺学生发现的机会。虽然有时学生的发现、建构并不成熟或带有片面性,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有时就能成为极佳的教学契机。3、不断最求创新。新理念下的概念课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依靠背诵和重复练习等机械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得到概念不是最终目的,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语言要一针见血,将更多的说话和实践机会留给学生;二是内容安排要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倒,重复罗嗦。三是要以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巩固练习,协调知识浅显和错误认识造成的单一,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欣丽:说课稿有部分设计,教案里没有,好像就一个生活中的角。你再核对一下。还有:我这个人说话直,有什么就直接上脸,不是针对你,只是针对事。你别介意。我不想因为咱们学校这点烂事,影响咱们私下的交情。我也年龄小,虽然上社会早,但还没学会怎么与人委婉相处。你就当大姐姐,不计较了吧!挺不好意思的。我也是最近用电脑,用眼比较厉害,心里有些担心。哎,不说那么多了,你懂得。其实,我就想本本分分,简简单单教点书,咋就这么难呢?最后,恭喜怀孕哦!注意身体!啥啥都没有身体重要!侯媛
本文标题:《角的分类》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9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