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ppt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讨论:人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肖申克的救赎》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体制化”。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精神近乎崩溃,他竟要制造一起“杀人”事件,因为他已经离不开这座监狱,他要继续留在肖申克。监狱使他们完全有时间被环境所征服,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失去了意义。他从内心深处依恋着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完全迷茫了,他终于选择了自杀来寻求自己永远的宁静。老布为什么选择了自杀?案例分析:17岁考上博士神童为何肄业回家?魏永康的神奇人生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也跳过了他的童年。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湖南湘潭大学原物理系主任颜晓红“他可以过目成诵,就是说他一篇短文看了以后就把它复述出来的,记忆力非常强,然后这种思辩力很强。”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启示?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节社会性发展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社会性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人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概述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主要内容:人际关系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适当行为的总和儿童道德发展第二节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一、亲子关系二、幼儿依恋——什么是亲子关系?【问题】孩子出生后最初的交往对象是谁?儿童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叫做亲子关系。狭义: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1、亲子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1)提供丰富的刺激。(2)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直接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陈强手把手教陈佩斯演戏--电影《瞧这一家子》是陈佩斯与父亲陈强的首度合作,在这部戏中,每一场戏陈强先自己演一遍,再让陈佩斯模仿,就这样陈强手把手教儿子陈佩斯演戏,因为父亲是名师,所以经过他的指点陈佩斯演技很快就有了提高。陈强可以说是陈佩斯演艺事业的引路人,后来爷俩在银幕上也曾多次合作,“二子”系列电影就是陈强的创意,一直到后来陈佩斯成为独立制片人,也都是得益于父亲的经验。葛存壮最好的作品:葛优①民主型②专制型③放任型亲子关系的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直的关系融造,孩子的独文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优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怯弱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文性等许多不良品质。(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①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②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此外,亲子交往还受着家庭以外的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邻里、社区的风气、舆论,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养方式等,都可能影响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和对待子女的行为态度。(1)依恋的类型(2)幼儿依恋的形成与发展(3)依恋的影响(4)影响依恋的因素(5)培养良好的依恋幼儿依恋: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环境中积极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时,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类幼儿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幼儿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因此,有人把这类幼儿称为“无依恋幼儿”。一-般来说,回避依恋的幼儿较少。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感觉不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2)幼儿依恋的形成与发展依恋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婴儿同主要照看者在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根据鲍尔比、埃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③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④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3)依恋的影响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影响依恋的因素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发现,母亲对婴儿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爱是影响依恋类型最重要的因素。①母亲的抚养方式②婴儿的气质特点婴儿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加上母亲本身先前存在的倾向,母亲给予婴儿会有不同的对待,同时目前的反应又影响了婴儿依恋的性质。所以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婴儿和母亲相互作用的产物。(5)培养良好的依恋①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要。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②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做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1.同伴关系的概念2.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3.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4.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也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形成同伴群体(同伴接纳)和友谊两种关系。前者表明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后者是指儿童与朋友之间的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幼儿同伴关系主要是同伴群体关系。2.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学前儿童的两大人际关系分别是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持续减少,而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则持续增加。同时日益增多的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及发展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3)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3.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1)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阶段特点•①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②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③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如“躲藏者”和“寻找者”,“逃跑者”和“追赶者”。(2)两岁以后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2岁以后,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3岁左右的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4岁左右的幼儿,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5岁以后的幼儿,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是合作游戏。•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4.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幼儿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但实践练习着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而“自我肯定”概念的获得会影响在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效果等。(2)幼儿自身的特征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响着幼儿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幼儿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对幼儿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例如,受欢迎型的男孩的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攻击性行为较少,他们帮助建立准则和规范,同时幼儿的外貌等也会影响同伴交往,如在幼儿园中孩子都喜欢和漂亮的小朋友进行交往。(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四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1.男女性别差异2.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3.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4.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5.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1.男女性别差异由于生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男女之间确实存在某些性别差异。•(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方面•(2)认知发展方面•(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4)特殊发展方面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达到青春期。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婴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从10岁左右开始,男孩在视觉一空间能力上领先,表现在两维或三维物体操作、读图和确定目标物等活动中。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是这样。早在2岁时女孩对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的遵从。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2.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已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帮助儿童形成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行为是成人的任务。一般来说,正确确认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行为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3.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已性别的认识;二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大约到2岁半到3岁左右
本文标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1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