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9.嵇康:字叔夜。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亦称半字谱。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14.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歌曲形式。民间无伴奏的民谣(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但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相和歌)15.鼓吹乐:秦汉时的名并发展起来,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鼓吹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16.清商乐: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三国,设立清商署,专门管理清商乐。清商乐形式结构与相和诸曲略同,宫调系统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17.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有丝竹、钟鼓伴奏。包括多种民间艺术形式。18.京房六十律:汉代京房提出六十律理论。在三分损益法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间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19.减字谱: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一种。有唐代曹柔创立,由文字谱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1.简要论述原始乐舞的特点答:原始乐舞是人类共同经历的早期音乐形态,即黄翔鹏先生所提出的“乐舞”形态。这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较为简单粗拙,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即歌、舞、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尚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同时,音乐艺术的起源之始,便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可能是从劳动的呼号、动作、节奏、音调等组合中演化而出,也就是歌、舞、乐同源。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形式,如《葛天氏之乐》中有关“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记载,以及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中国原始乐舞的形式在历史上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葛天氏之乐》到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舜时的《韶乐》、夏的《大夏》、商代的《大濩》,直至周代的《大武》,都一脉相承了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随着艺术的逐渐发展成熟,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乐舞为一种新的音乐形态—歌舞伎乐形态所取代。2.简要论述商代音乐的特点答:商族以鸟为图腾,并且有着崇尚鬼神的习俗,这使得商代音乐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商人非常迷信,《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各种神秘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商代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女性为巫。作为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她们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且在频繁的祭祀、巫术活动中,载歌载舞,可谓是当时职业的音乐舞蹈家,“巫乐”由此形成。根据卜辞中的记载,商代祭祀歌舞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表现内容往往既有降神、祈雨的神秘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爱情生活,因而商代的“巫乐”在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的同时,也是华丽多姿、热闹非凡的。其二,商代最后一个帝王纣命令乐师制作了华丽放荡的“淫乐”,通宵达旦狂欢,形式奢侈华丽、内容荒诞污秽。“巫乐”和“淫乐”一个是民间音乐,一个是宫廷音乐,两者共同构成了商代音乐的特殊面貌。3.简要论述《诗经》中各类作品的艺术特点《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采集了自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的各类音乐作品。最初为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综合形式,一般认为秦之后曲调部分逐渐亡佚,才成为今天所见纯诗歌的形式。《诗经》现存305篇,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即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除了周南、召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的民歌以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作为民间歌曲,《风》的部分的作品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是个人抒情之作。其中许多是贵族创作的讽刺歌曲,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有一些事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颂》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内容为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语言相对古老晦涩。由于《诗经》的曲谱早已亡佚,现存的《诗经》曲谱均出自宋、元、明、清四代,其中南宋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影响较大。4.简述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及其特点答:西周在历史上建立了较为庞大的音乐教育机构。最高乐官为大司乐。大司乐即大乐正,掌大学,为乐官之长;乐师即小乐正,掌小学,为乐官之副。其机构可以分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据《周礼》的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除了少数底层贵族之外,绝大部分是胥、徒、上瞽、下瞽、舞者一类的奴隶阶级。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各类人员有明确分工。大司乐,教国子乐德、乐语、乐舞;乐师,教国子小舞,有羽舞、旄舞等;大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教六诗;小师,掌教鼓、鼗、柷、敔等。其他人员也各尽其职,组织分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西周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传授课程包括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即《周礼》所载的乐德、乐语、乐舞三个方面。学习的时间从13岁至20岁,并且有严格的进度规定。西周的音乐教育目的是通过音乐传递中正平和的思想,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并使音乐得以广泛传承。5.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学派各自的音乐观点答:儒家提倡音乐。传世人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虽然仅有只言片语,但是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充分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础。随后,孟子提出“王与民同乐”的观点,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高度评价了音乐的社会作用。荀子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于《乐论》中,该文详细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总结的意义。墨家对音乐持否定的态度,其思想《非乐》篇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音乐史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不仅劳民伤财,多了还有亡国之危。墨家的观点代表了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以狭隘的功利观点完全否定了音乐活动,显然是不正确的。老庄学派也是反对音乐的,代表了没落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在音乐上否定认为的音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张“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虽然包含了一定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无所依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其思想有崇尚自然朴素的方面,但同样把音乐看得神秘而不可知。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促成了先秦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他们对音乐各自不同的观点,对其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上重要的遗产。6.简述相和歌和清商乐的区别与联系答:相和歌是汉代汉民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它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以及“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清商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其名称在汉代以后出现,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清商乐主要包括三种音乐成分:中原旧曲、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其中,“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以表现爱情为主,代表作有《子夜歌》等。“西曲”则是湖北一带的民歌,曲调较多,有30多种,内容多是抒发游子思乡的别离之情,代表作有《乌夜啼》等。清商乐与相和歌的关系在于:相和歌的主要成分是从汉代至西晋时期北方的民间音乐。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此时南方音乐又有显著的发展,南北方逐渐融合成为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清商乐”。因此,清商乐是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分已是南方的民间音乐。7.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情况:编钟、编磬、建鼓、琴、瑟、均钟(律准)、笙、排箫、篪,共九种125件。其中建鼓、琴、均钟、瑟、篪、排箫都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8.简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变现在那些方面: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天子失势。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求金”、“求赙”、“求车”,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政由方伯”。春秋后期诸侯国也步了周天子的后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已是司空见惯,甚至在卿大夫内部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家臣专政”的现象,如鲁国三桓,晋国三家,田氏代姜等。宗法分封制严重动摇使西周时的整套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一般而言,“礼崩乐坏”大多指春秋时期对礼的“僭越”。“礼崩乐坏”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如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一僭越之至的行为,倘若放在西周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但此时诸侯大夫们不仅我行我素,而且对僭越礼乐心向往之。《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使用三面悬挂的乐器,用繁缨装饰的马匹朝见,这是周朝诸侯才能享用的礼乐待遇,于奚提出这一要求,卫侯竟也答应了,为此使得孔子感慨“惜也,不如多予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9.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歌舞伎乐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擅长龟兹琵琶,把西域乐律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②乐器乐曲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摩诃兜勒》;许多乐器出现名称混乱的现象,同一乐器读音相近的名称可得知中原乐器与西亚乐器交流。
本文标题:中音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2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