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五第一单元教材教法设计小说单元教学整体思考一.明确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对本单元的教学准确定位。二.明确新课标对小说教学的具体要求,让教学设计有的放矢。三.结合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使教学设计成系列、有重点、有特色。《课标》针对“阅读与鉴赏”提出的三个总体要求强调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强调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标》对“小说教学”(选修)的具体要求基础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初步把握中外小说的艺术特性,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品味小说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发展要求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尝试创作小说。课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林黛玉鉴赏环境把握人物形象教师精讲(百家讲坛)祝福分析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比较探究(百川归海)老人分析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引领探究(百家争鸣)林教头学生自主鉴赏小说语言把握情节环境评点方法(百花齐放)套中人学生自主对比探究小说主题对比探究(百废俱兴)边城学生自主阅读把握小说艺术特性阅读涵咏(百感交集)本单元小说教学目标及原则【本单元教学目标】(1)继续保护和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2)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精读。(3)指导学生有能力探究文本的深层意义。【教师指导原则】(1)不伤害学生的阅读趣味。(2)不用结论替代过程、或者以结论为指导设计过程。(3)不要过分解读作品。(4)不让学生做看客,多方支持学生做行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背景】从看热闹走向看门道【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鉴赏金圣叹的评点,学习其评点方法。(2)自读选文并对选文进行评点。(3)与同学、金圣叹的评点进行对比,交流自己的见解。(4)从下列“人物”和“景物”中各选一个,以此为切入点,联系文本,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鉴赏,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人物:林冲李小二景物:花枪和葫芦风雪火山神庙和石头一.学习金圣叹的评点方法。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他还说:“《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鉴赏金圣叹的评点】(1)看出言外之意,听出弦外之音。(2)抓住一针一语细密处,会出入木三分劲铁意。(3)上下勾连,绘出千里伏线;左右冲突,摹写万千感慨。【总结评点方法】(1)读得细致——锱铢必较,一个字都不放过。(2)想得深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能够深入探寻作者如此着墨的目的,从而露出文本的真面目。(3)联得巧妙——注意情节、细节的前后勾连和照应,发现文章的内在章法和逻辑。“林冲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工夫了得。杀人杀的有章法——先后不同,主次不同,方式不同,详略不同。先搠倒眼前这个差拨,紧接着收拾那个跑远了的富安(十来步),最后慢慢宰哪个最可恨的陆谦。杀的方式不同,前两个只需一枪,(差拨后来又补了一刀)这才是高手,弹指一挥,“强虏”灰飞烟灭。杀陆谦时则换了武器,不用枪,把枪搠在地里,而是拿出了那口解腕尖刀。枪适合敌我在一定距离内的搏杀,舞得开,抡得圆,杀得甚是英武。而用尖刀必得近身刺杀,看得清、宰得准,力气用得狠。这些待遇才配得上陆谦这个自幼相交、见利忘义的小人。杀陆谦时过程复杂、细节生动:提、丢、踏、取、搁、喝、骂、扯、剜、提(心肝)、割(头)。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林冲对陆谦的仇恨一笔一笔描画、铺染出来,也让陆谦这个小人死得大快人心。由此也可看出林冲那种深藏不露的大英雄气质:面对仇人,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稳得住,把得牢,有定性。相比较而言电视剧的这一场打斗则毫无章法,追逐打闹,林冲还险些绊倒,一点也没表现出林冲的英雄气概。(03年写,09年修改)“所以作者写林冲杀人,不是一般的杀人,是写他革命造反的革命性和正义性,他杀人杀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写出一个英雄人物。所以这里写林冲杀人写得是很有讲究的。有这么几点:第一,他能分清主次,主要敌人是陆谦,我先不对付你,我先把两个次要的解决了,然后集中力量来收拾主要的仇人陆谦,这是一点,能分清主次;第二,不是不明不白地就把对方杀死,而是先问罪谴责。刚才我讲的,杀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革命宣言,我为什么要杀你?你太坏了,背信弃义;第三点,就是写他杀三个人的杀法是不一样的,用的武器不一样,杀法也不一样,详略也不一样。所以总体来说,林冲杀人杀得有身份。什么叫有身份?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有斗争的经验。有性格,他很精细,很讲究策略。有思想,那就是为正义而杀人,不是不明不白,随随便便地去杀人。有思想,有章法,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主次、详略都要搞清楚。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详、哪个略,先杀谁、后杀谁,很有章法。”(06年周先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林冲看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从下列“人物”和“景物”中各选一个,以此为切入点,联系文本,进行深入地分析鉴赏,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人物:林冲李小二启发:分析人物时要注意透过事件、细节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继续探究其性格成因,洞察人物的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面貌。景物:花枪和葫芦风雪火山神庙和石头启发:摘抄、梳理文中对此类景物的描写,分析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情节、人物塑造、主题表现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接管草场闻听密谋沧州遇旧忍怒安反善良安分不思反抗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奋起反抗嫉恶如仇刚猛激烈手刃仇敌火“题目是火烧草料场,读者读至老军向火,犹不以为意也;又读至此处生些焰火,未有不动心,以为必是因此失火者;而孰知作者却是故意于前边布此疑影,却又随手即用将火盆盖了一句结之,令后火全不关此。妙绝之文也。”——金圣叹点评【花枪和葫芦】“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雪首先“雪”这个环境因素推动、甚至掌控着情节的发展,从而赋予‘“雪”这个环境因素一种象征意味;其次,“雪”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而越下越紧,越下越猛,烘托、渲染一种紧张气氛,和小说的内在紧张的节奏构成呼应,直至最后达到高潮。风作者在这一章回中对风的描写是五次。林冲动身前往草料场时,“朔风渐起”,在草屋向火,“朔风吹撼,摇振的动”,前往市井吃酒时,“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回来的时候是“迎着朔风回来”“迎着北风”。优秀的小说中,环境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种摆设,细心的读者会从中发现:环境是氛围的营造者,是情节的参与者,是人物性格的化妆师,是深化主题最自然的着墨者。脱掉套子,让灵魂生出自由的翅膀——我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背景】【从作品本身特点来谈】1.小说情节趋于平淡,即“故事性”较弱。2.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并非强大有力。3.课文编者对原作大段地删节,削弱了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教学方式上来谈】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更为开阔、自由的讨论平台,因为文本的难度并不大。契诃夫强调:“最优秀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的,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不过由于每一行都像浸透汁水似的浸透了目标感,您除了看见目前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外还感觉到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教学设计】1.布置预习作业:认真阅读《套中人》原著和课文(删节版),然后从构思选材、思想内容、主题情感、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环境描写等角度去对比分析(可选一个或两个角度),阐述自己对删节版的意见和想法。要求:角度明确,从文本出发,有根有据地进行论证,切勿空谈。可以这样确立自己的题目:1、从小说情节构思看,(原作比课文更……)2、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揭示的主题看,(原作比课文……)3、从环境描写上看,(课文比原作……)4、从对科瓦连科姐弟的形象塑造上看,(课文比原作……)……2.具体实施步骤:【学生的具体学习步骤】(1)学生课前独立阅读,独立完成自己的小论文。(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组长整合组员意见,挑选出本组最新颖、最深刻的见解,准备全班交流。(3)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独特见解和看法。(4)对文章中不懂的地方质疑。(5)探究“套中人”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承担的职责】指导学生的讨论始终不偏离文本。帮助学生厘清研究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研读文本(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朗读作品)引导学生对问题能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学设计目的】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精读文本,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对编者的删节行为进行思考。力图在教学设计上能突破套子限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意识。用文中的话说: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文章结构】原著是以中学教师布尔金给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讲故事的形式展开,然后说出别理科夫的故事,而课文则删掉了这个情节,直接呈现别里科夫的故事。从结构上看,这样的删剪效果如何?(1)别里科夫性格的真实性部分丧失。(2)小说主题思想的严重削弱。(3)结构的讽刺意味丧失。【人物形象】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原文的描写、塑造更真实、生动、有表现力。别里科夫:从删去的细节和描写看,删节版减弱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削弱了别里科夫的战斗力,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影响了人们对别里科夫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科瓦连科姐弟:课文删掉了大量对科瓦连科姐弟言行的描写,削弱了这两个人物形象,也直接影响了对套中人形象的塑造。【深层探究几个问题】作者安排别里科夫辖制全城十五年,然而在华连卡的哈哈哈中却一命呜呼,“套子”看似强大却不堪一击,为什么?作者为什么安排科瓦连科姐弟俩从外省乌克兰来?【拓展延伸】1.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李敖时提问:您此行对北大和北大学生印象怎样?和台大比呢?李敖答曰:比台大好太多了。北大学生用功,台大学生不用功嘛。北大还是了不起的,可是我必须说,涉及到思想层面、社会科学或者政治面相上,不好。原因是被框框套太久了,尽管他们不承认。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套子”无处不在,各个领域、角角落落,皆有其生存的空间,请你寻找身边的一个“套子”,把其特点描绘下来,并分析其存在原因,试着寻找摆脱的办法。2.推荐延伸阅读篇目《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篇目:《一个文官的死》《苦恼》《渴睡》《醋栗》要求: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百字点评。沈从文第一课时【教学背景】“诗人们在一件小事上写出一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顶荒唐的事情上驰骋。”“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是没有家的。谁见过人畜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月下小景》“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沈从文把握学生的已知,不对作品进行浅层次、认知性地肤浅阅读;控制教师自己的所知,不对作品进行过分琐碎、全面、喋喋不休地肢解和咀嚼;尊重、依循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搭
本文标题:必修五第一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2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