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国制造业与假货泛滥
经济学家谢国忠:谈中国制造业与假货泛滥。在中国市场上,坏的总能驱逐好的。劣币驱逐良币不可避免。企业将这归咎于中国消费者更偏爱低价,而不考虑质量。但是,真正应该指责的是中国经济的系统性缺陷所造成的可靠信息的缺失。在什么都不可信的情况下,消费者当然就会趋向于选择低价。中国不能单纯依靠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因为生产劳动力能源土地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已经遇到瓶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恢复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微观经济做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只有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中国才有可能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发展到以质取胜的均衡。没有法治,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见成效。以次充好在中国,当用拉菲酒款待客人时,客人总会认为这酒肯定是假的。不幸的是,这种想法往往是对的。一些极为慷慨的朋友曾经用拉菲酒招待过我。但大多数都是假的。我相信他们都出价不菲。实际上,除非是用离谱的价格买到的,一般人都不敢用拉菲酒招待朋友。当假货泛滥,消费者也就不再购买了。中国的富豪和权贵阶层不再炫耀喝了多少拉菲酒,因为担心看起来像傻子。消费拉菲的阶层也往下降了好几层。拉菲开始涌入贫穷的省份。大多数人不关心拉菲酒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饭馆是否在饭菜里加了化学添加剂,猪和鸡是不是用大量激素催肥的,牛奶里面是否掺入了三聚氰胺,瓶装水里面装的是不是自来水甚或其他更劣质的水。基本上,中国消费者一出门消费就开始冒生命危险了。中国人努力工作只能挣到微薄的工资,每天还要警惕自己要买的东西。中国的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是脱节的。很多企业将这种恶劣的形势归咎于消费者对低价的偏好。因此,为求生存,企业就偷工减料以降低价格。如果一些化学药品能让白开水喝起来像鸡汤,那么为何不掺一点呢?这能降低价格。如果三聚氰胺能让劣质牛奶以次充好,那么为何不造假呢?这很便宜。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人们无法分辨好坏,那么当然就会偏爱低价。我的看法是人们不具备可信的信息,来区分看起来一样的产品。这最能反映出执法上的不足。食品安全问题每天都在发生。很少有人受到严厉制裁。例如,中国奶制品市场发生三聚氰胺危机以后,以国际标准而论,问题企业应当全部破产,其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坐牢。但是,ZF却在危机之后不久就让企业复活了。ZF并不站在消费者这一边。这是中国消费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制度缺位中国消费者正在动用一切手段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出国购物大行其道。但是,这无法满足日常消费。海关也禁止这么做。因此,少数有钱人退而求其次,选择高价商品。可悲的是,这种方法也不管用。拉菲酒就是一个例子。假货多过真货。昂贵的饭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天价进口商品,比如家具和衣服,其实都是东莞制造。好卖相常常是因为使用了不安全的化学用品。价格本身并不能作为有效的信号。实际上,越昂贵往往越不安全,因为供应商会用化学制剂增强口味和卖相。经济学理论认为,长期而言,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可以在不需要外力介入的情况下自行解决。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会变得聪明,从而选择那些质量和价格更胜一筹的企业。这就是那些老字号拥有商誉的原因。但是为何这在中国没有发生呢?原因在于,经济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太不稳定了,所以无法寄希望于长期利益,也无法采取长期思维。在中国,政治因素主导经济因素。政治经常翻云覆雨。当一个“保护伞”被除掉以后,下一个上台的人可能会选择保护别人。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年里,依靠短期思维也能大有斩获。货币扩张奖励了投机。即使不是大多数企业,也有很多企业都是注重资产获得盈利,并且很多实体经济的企业被用来从银行获得资金。投机就是为何现在这么多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暴露了其债务问题。很多盈利企业将其成功归因于关系。在中国,ZF控制着企业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比如,即使是一家餐馆想要占个好位置,也要靠影响和关系。手里掌握关系的人往往可能并不擅长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因此,他们彻底依赖供应者来维持他们的成功。外包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做到了极致。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也会有外包。但是,一家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对供应链的质量控制和(或者)制造关键部件,来对产成品负责。在中国,外包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没有人知道每一个零部件是从哪里来的,又是谁组装的。没有人对供应链上的产成品负责。也没人在乎,因为成功最终是依靠关系而不是制造更好的产品。必须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将政治权力置于市场之上。关键资源通过政治权力来分配。规则可以任意改变。政治权力可以让坏产品成功,让好产品失败。在这样的体系里,贩卖影响力成为企业成功的主因,而非附属因素。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数量扩张,亦即同一事件的多次复制。先前这种模式成功运转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就业不足,劳动力和煤炭等生产要素仍然过剩,全球市场尚未达到饱和。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变。由于持续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当前中国的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在未来10年中,能源短缺仍将十分严峻。同时,由于金融危机,西方经济正在逐步下滑。中国不可能仅凭数量扩张来增加出口。国内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消充气娃娃费能力从ZF转向家庭是支持消费需求的必要步骤。制造好的商品也非常关键。除非微观经济能够运行良好,否则宏观经济的改革只能导致通胀或进口增加。中国的经验表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关键。政治改革极为重要。行政权力必须明显减小,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而非赚钱。中国的ZF官员像商人一样思考,同时又掌握了不受限制的权力,自然就会导致金钱等资源集中到ZF手中。因为需求很大程度上有赖于ZF支出,贩卖影响力成为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最能反映体制缺陷的是,ZF和公众对于哪些事务最值得优先关注存在分歧。公众担心食品安全医院和学校的**浑浊空气和不洁净的水资源。然而大多数地方ZF关注的只是财政收入GDP和投资等等。这就好比ZF官员来自火星,而公众来自金星,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中国人均收入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的十分之一,在需求和供给上都有很大的上行空间。如果中国的体制能够达到理想水平的一半,十年内人均收入就能提高3倍,这是因为就工作能力而言,中国工人的效率不亚于美国或欧洲工人。进口可帮助中国消费者给当地生产商施压以提高质量。以发展地方工业为名义的贸易保护是徒劳的。中国的汽车市场已跃居世界首位。保护主义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的只是昂贵的价格。但在这个行业里没有出现任何有竞争力的国内制造商。这是产业政策失败的最佳案例。改变政治经济体制将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开放进口是改善微观经济的捷径。进口竞争将会降低关系和后台的价值,并让制造优质产品变得更加重要。进口更多农产品可以明显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市场运行失常是出现众多安全问题的原因。家畜饲养过多使用激素,在种植粮食蔬菜中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中国食品安全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ZF更重视产量最大化而非食品安全。除非政策能够调整,否则公众将持续经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尽管开放进口可以改善当前的形势,但终极方案依然取决于政治改革。网络假货难以根除四大原因作为金融危机后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经过2009年的井喷式发展,预计在2010年及接下来的几年内仍将持续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市场正逐渐得到政府、行业及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假货的问题也日趋严重。“3.15”消费者维权日将近,打假热潮又开始爆发。但是不少消费者早已对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礼节性3.15”失去了信心。造成当今“假货年年打,假货年年多”现象,我个人认为,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不打假所致。然而,笔者认为企业不打假也有着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一:企业自身原因早在去年十一月,央视就曾曝光了特步公司不打假的现象。央视记者带着淘宝网上买到的特步运动鞋去特步公司,希望能够得到厂方的鉴定。然而,特步公司负责人在确定是假货的情况下,依旧不愿出具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报告。目前,那家假货网店依旧在出售特步假鞋,特步公司至今仍未采取任何打假行动。纵观“知假不打”的这种现象,一般在中小型企业比较普遍,这些企业大多没有设立健全的网络打假体系,大多将目光停滞于传统的线下假货,而对网络假货没有引起重视,不愿投入较多的费用用以打击网络假货。除去这种企业内部的打假体系的问题,不少企业虽然有完善的打假体系,但是鉴于眼前的利益,仍对网络假货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而不愿投入更多的经费去进行网络打假。更有甚者,有一部分企业还视网络假货为免费的产品广告。另外,不少企业由于自身就是靠造假起家,担心过分的强调打假,会将自身不光彩的过去揪出来。鉴于这个原因,所以消极面对假货。这种情况,在泉州的一些鞋企中较为普遍。二:执法部门的“礼节性打假”每到“3.15”前后,相关执法部门就会采取“礼节性打假”,象征性的打掉几个制假窝点、封掉几家售假网店来意思意思。等到“3.15”一过,网络假货又与执法部门和谐共处。这种“祝福短信式”的打假形式给网络假货的滋生及蔓延提供了温床,使得市场出现萎缩。正因如此,企业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打假。而正因企业无力打假,导致假货更加猖獗,如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也正因如此,使得中小型企业发展愈发艰难。因为穷,所以短视;因为短视,所以更穷。执法部门的“礼节性打假”不但会对本国的企业造成影响,也会让外商投资产生顾虑,这使得中外企业对用工人数的需求急剧下降,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三:消费者知假买假,网购平台不作为纵观目前企业不打假之现状,消费者的知假买假行为以及网购平台对假货的不作为要为此付很大的责任。正因为如此,使得网络假货愈发蔓延。根据最新数据统计,除去食药类产品,69%的网购者表示有过“知假买假”的经历,还有18%的消费者表示有这个想法。这两类消费者的比例如此之高,使得假货有了很大的市场,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打假活动失去了最基础的支持,因此无法顺利的进行。另一方面,网购平台也扮演者包庇者的角色。不少网购平台为追求所谓的人气,明知是假货,却不进行处理,这种行为无疑助长了制假售假者的嚣张气焰。去年10月,某知名购物网站迫于网络打假团以及广大网购者的压力,曾宣布要斥资一亿元用于网络打假,可是将近半年过去了,依旧没有任何行动,对于央视等媒体曝光以及网络打假团提供的2010家假货网店仍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这种情况在网购平台较为常见,网购平台在平台人气以及平台信誉之间很难取舍,因为若是真刀真枪的打假,势必会影响到平台人气。网购平台本应该作为抵制假货的第一道防线,如今却普遍沦为假货的集散地,这对企业打假增添了不少压力。有一部分原本对网络打假信心满满的企业,在屡次遭受了来自网购平台的阻力后,最终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四:缺乏法律上的监管虽然在消费者维权上,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通过完善立法的方式逐步加强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如2009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修订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还将发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但是这种被动的维权,无法从根本上打击到网络假货。若要彻底的进行打假,则应当由企业来担当起这一重任。但是纵观目前很多企业都不积极打假,但是对于这种情况,我国仍未有明确的法律予以惩罚。甚至到现在为止,对于网络假货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想要让企业真正的进行打假,就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主管部门,并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对于不打假企业进行惩罚,对于打假企业予以表彰。目前,“中国商业炒作第一人”网络打假团团长黄相如就给两会提议,建议国务院设立专门的网络打假办公厅,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不打假企业予以重罚。建议虽然雷人,但是细细想来,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希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即将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份,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250万,而中国网购用户的规模已经突破了1.2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在全体网民当中的比重将增至34.2%。预计未来几年,这一比例仍
本文标题:中国制造业与假货泛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3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