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浅析新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现象
浅析新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现象内容提要: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广大受众决非一视同仁,他们总是偏爱某些阶层的受众而忽视甚至歧视另一些阶层的受众。在整体传媒环境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受众处于“失语”、“缺席”的尴尬地位;在仅有的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媒体又表现出对其居高临下的歧视。本文指出这一不平等现象实质是一种传媒歧视,并进一步造成传媒歧视的深层动因,对大众媒体带来的影响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关键词:传媒歧视平等弱势群体一、当今社会,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忽略造成“传媒歧视”与前大众传播时代相比,大众传播时代的一大进步是扩大了传播对象,冲决了以往上流阶层对信息的垄断。然而,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表面的自由选择掩盖了隐含的不自由,旧的垄断被打破,新的垄断却悄然产生①。当前,许多传媒不约而同将目标受众锁定为白领人士、中产阶级等社会强势受众群,而忽略甚至排斥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使弱势群体很少占据媒体话语的中心体系,在媒体环境中处于失语或缺席的尴尬境地;同时,在所剩不多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中,传媒又对弱势群体从居高临下的视角表达出情感上的抚慰,甚至造成歧视,从而造成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本文称之为“传媒歧视”。笔者结合王鹭珍在2004年第12期《新闻与写作》上发表的《关注困难群体——传媒“以人为本”的应有之责》中提出的弱势群体的定义,总结得出:弱势群体是指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仅仅拥有很少量或基本没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在经济维度上的中下阶层,包括商业服务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以及得不到保障的伤残人士等,这个群体又以尚未脱贫的广大农村人口和收入甚微的农民工的数额最大②。“传媒歧视”在三个层面的具体表现:(一)从整体的传媒环境来看,各种媒体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内容少之又少,使之处于“失语”、“缺席”的尴尬境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而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绝大部分都是选择城市人群尤其有钱有闲人群的视角进行制作的,与农村受众的现实信息需求有着明显的错位。当代中国传媒是城市传媒而不是农村传媒,是富人传媒而不是穷人传媒,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媒总是自觉地按照上述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来选择传播内容,作为非目标受众的弱势群体即便能够平等地拥有传播媒介,也未必能平等地拥有媒介所提供的服务。从报纸来看,面向城市人群的都市报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有至少一至两家都市生活娱乐类的报纸,而以农民为受众的只有一家全国性的日报。《北京青年报》1999年10月12日就以《读你》为标题亮出了自己的“标准读者像”:他(或她)是一位36岁左右较为成熟的年轻人,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供职于政府机关、科教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他(她)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对于流行时尚敏感的、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的城市人。从当今流行的杂志名称:《品味》、《大都市》、《品牌国际房产》、《都市丽人》、《地铁风》、《休闲》,想必不难看出它们所面向的读者群;在专业化细分越发发达的杂志市场,你甚至可以找到关于钓鱼、高尔夫等市场细分的产物,而这些无不是投有钱有闲阶层所好的。广播节目的策划亦是多热衷于为“有钱有闲”的受众服务,成为时尚的播音语言追求中产阶级的格调和口味;一些电台更是投都市追星族喜好,热衷追求“港台式”的嗲声嗲气。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开办对农(农村、农业、农民、农工)栏目的只有1%,省级电视台中这类栏目的开办率也只有4%,《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非常男女》之类的以都市白领、大款、成功人士为服务对象的栏目越来越多,为城市弱势群体服务的栏目少之又少①。号称新媒体的网络似乎也未能起到人们最初所想象的信息均平作用,网络信息传播不仅在入口处就已经设置了经济文化的多重障碍——因其高科技设施现阶段主要在城市运行、电脑定价和网吧计费的高门槛都不是经济资源不足的弱势群体能够轻易进入的。在此基础上,各网站的定位有着更明显的城市化、年轻化、小资化的取向。(二)具体到一张报纸,其具体的栏目设置也极少涉及关于弱势群体的内容以下是《新京报》2005年4月12日(周二)的栏目设置:A刊分为以下栏目:A01头版要闻,A02社论/来信,A03时事评论,A04重点,A05—06北京新闻•时政,A07—10北京新闻•社会,A11北京新闻•社区,A13北京新闻•热线,A14北京新闻•民生,A15北京新闻•逝者,A16—17核心报道,A18—19中国新闻•时政,A20—21中国新闻•社会,A22中国新闻•关注,A23国际新闻•要闻,A24—25国际新闻•时政,A26—27国际新闻•社会,A28国际新闻•科技,A29国际新闻•关注,A30目击A31,国际新闻•关注,A33体育头版,A34体育新闻•重点,A35—36体育新闻•足球,A37体育新闻•篮球,A38体育新闻•综合,A39彩票新闻和A40体育新闻•界外。B刊《经济新闻&通信周刊》:B01要闻,B02经济评论,B03经济新闻•关注,B04经济新闻•财经,B05经济新闻•产经要闻,B06经济新闻•行业,B07经济新闻•上市公司/投资,B08经济新闻•证券分析,B09房产新闻•聚焦,B10房产新闻•动态,B11经济新闻•纵深,B12经济新闻•对话,B13通信周刊•业界,B14通信周刊•参谋,B15通信周刊•玩家俱乐部,B16通信周刊•风尚。C刊《娱乐新闻&文化副刊》:C01本版要闻,C02文娱时评,C03—07文化新闻•专题,C08娱乐新闻•对话,C09娱乐新闻•关注,C10娱乐新闻•国际影视,C11娱乐新闻•国内影视,C12文娱新闻•综合,C13中国电影百年,C14文娱地图C15,大家/连载C16漫画。D刊《北京杂志&美丽/美食公社》:D01封面,D02美丽公社•一周资讯,D03—04美丽公社•前沿,D05美丽公社•美容,D06—07美丽公社•配饰,D08—09北京地理•老书肆,D10—12美食公社•一周大餐,D13美食公社•搜食,D14美食公社•一周资讯,D15北京爱情•好逑,D16北京爱情•情史。以“负责报道一切”为口号的《新京报》,的确是内容全面,几乎没有漏掉任一方面的新闻资讯,甚至还通过议程设置制造出很多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然而,报纸吸引的受众恐怕只是城市强势群体这一目标受众,涉及到城市贫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的新闻仍是又之又少。笔者在可能出现相关新闻的栏目记录下文章标题:重点(《中印签署联合声明提升两国关系》、《圆明园灌木被大面积砍伐》),北京新闻•时政(《国家大剧院广场选定银杏国槐》、《“建新少年宫不能毁植物”》、《“巨无霸”安抵西直门长椿街》、《乱倒建筑垃圾最高罚5万》、《北京8月发布经济普查公报》)、核心报道(《天津西堤头癌症死亡人数:172人还是61人?》)、在北京新闻•社会(《为争取复习时间扬言炸考场》、《征地前村民突击种树》、《民意测评力顶绝症女孩》、《高压水枪解救自焚女》、《伊利卷进“牛初乳”纠纷》)、北京新闻•社区(《社区普法二老打擂》)、北京新闻•关注(《高中补课禁令缘何一周后“网开一面”》)、北京新闻•热线(《宾馆加层居民要光不要钱》、《消费者购物要发票得自己缴税钱?》)、北京新闻•民生(《9种桶装水不合格》、《毕业生网上招聘下周开锣》)、中国新闻•社会(《7医生开药方收回扣获罪》、《广州田洋公司负责人被刑拘》、《一教师讲学住进总统套房》)、中国新闻•关注(《网上视频曝光学生斗殴》),不难得出以上结论。(三)仅有的少量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媒体又在标题或正文描写间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歧视或伪人文关怀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或者是一些具备“社会新闻价值要素”的琐碎事件,且常为负面报道;或者是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表达一点情感上的抚慰;或者选择极个别从弱势群体进入强势人群的成功典型,通过建构个人主义的话语将这样的形象放大,从而遮蔽这一人群的现实窘态①。具体归纳有以下几种表现:1、有关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标题的歧视性用语2002年8月20日,某市报头版登载了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新闻素材不错,标题的“高升”一词却似有弦外之音:农民办了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就是“高升”?再如,一份影响面颇广的法制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通篇讲的是嫁给农村人如何烦恼,标题起得更绝:《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类似标题还有如《市长敢吃农民饭》、《南丹矿井水落尸出》等,都有意无意地流露了一种歧视农民、轻视农村甚至漠视生命的不良观念,有的甚至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嘲讽笔调。2、有关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正文描写中表现出歧视一些媒体在报道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时,经常用到“社会闲杂人员”、“盲流”等语言,常将农民工描写为邋遢猥琐、令人望而生厌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弱势群体的感情和人格。《燕赵都市报》一则报道开头写道:“为给工地上受伤的儿子讨要治疗费用,年过五旬的赵某救子心切,在昨天上午和其他4名亲属爬上七八层楼高的塔吊,上演了一场‘跳楼秀’。”无独有偶,接连发生在北京(9月3日《北京娱乐信报》)、南京(9月17日《江南时报》)和南海(9月18日《信息时报》)的民工跳楼讨薪事件,也被媒体用“跳楼秀”来形容。这个“秀”字,体现出观者对民工的行为见怪不怪,把“跳楼”当作一场“表演”来看了。说得轻一点,伤害了弱势者的情感;说得重一点,是作为公器的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关怀,缺乏对生命最起码的敬畏。另一则消息是报道一位民工因对着高压线撒尿而遭电击身亡,其中有一句是“民工的尸体被烧成了烤鸭”。这样的遣词造句,透露出报道的人对生命的漠视,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作者选择怎样的言词表述事实,往往会给受众带来大相径庭的感受和影响。面对新闻报道,产生出或支持或同情或憎恶或鄙夷等等情绪,是受众的自然反应。可以说,新闻传媒具有强大的信息传送和舆论导向功能,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感情导向功能。3、新闻图片对弱势群体缺乏人文关怀每年的12月4日是国际残疾人日,2001年的这一天某媒体用了一整版介绍一位被严重烧伤的四岁女孩,几张巨大的照片占了四分之三的版面,照片中那个大火中余生的孩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心里一凉,然后不忍卒睹②。二、追逐利益、媒体对信息成本的考量和传媒业者与弱势群体悬殊的社会地位等是造成传媒歧视的原因(一)利益追逐是传媒歧视的深层动因在传媒产业化已成为国际性潮流的今天,我国传媒运作也呈现出产业化趋势。挣脱了单一意识形态指令的大众传媒在并不十分成熟的市场机制中,极力进行利益的追逐和最大化,它们常常或主动或被动地淡化甚至放弃自己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将信息资源交给市场规则来进行分配,这就是造成传媒歧视的深层动因。媒体在认识到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后,自知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明智之举是将一部分需求相近的受众作为自己的目标受众,为他们“量身定做”信息产品,这就是当今风行的媒体定位(positioning)。从理论上来说,这应当导致不同阶层受众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得到对应满足,然而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却使媒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受众群,将目光聚焦于存在于城市的“主流人群”、“中产阶层”等强势人群。究其原因,当然是传媒追逐经济利益并将其最大化。广告收入是绝大多数传媒的主要利润来源,传媒要追逐经济利益就要考虑广告收入,广告主的媒体选择标准也就决定了媒体定位的标准。广告商选择媒体考虑的是媒体受众的消费能力,而现阶段最具消费能力的人无疑是上述的强势人群,传媒只好为了迎合广告商纷纷将自己的服务对象转向了这一部分人。自然而然地,没有多少消费能力的弱势群体被排除在目标受众之外成为传媒的弃儿,那些贫困的地区只能成为信息的荒地,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报道被漫不经心地轻描淡写。“这是一种崭新的报纸定位思路,由广告的诉诸对象来确定报纸的读者对象,再由读者对象确定报纸的性质、内容和风格①”。然而这一思路很容易畸变为以广告回报率为首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对媒体而言,受众仅仅意味着市场规模和消费实力,其信息需求是次要的。传媒对
本文标题:浅析新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4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