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只提出了一些大致的设想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不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往往使社会主义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和描述*高于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消灭了私有制,实现全社会公有。*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消灭阶级差别。*国家失去政治职能,只进行社会管理。列宁1918年“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态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列宁全集》第34卷,第60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毛泽东1962年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有些不甚了解。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92年2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1980年5月5日: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的谈话•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314页。(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时的谈话)“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这个问题。”(1985年4月)邓小平会见捷克总理“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1987年4月)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邓小平说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既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不是说我们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逻辑结论没有完全搞清楚,而是说我们对于这些一般的逻辑结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形式没有完全搞清楚。1986年9月2日: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1—172页。•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突出特点,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有一个实现的过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在社会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为什么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中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是不言而喻的,是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要以共同富裕发展的实际进程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本质高于特征,特征只是本质的标志。在事物发生质变以前,本质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质,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则会发生量的变化。•离开本质谈基本特征,就不能深刻地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离开基本特征谈本质,就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江泽民在新世纪之初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同人与人和谐相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联系,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条件。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十八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人民当家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是统一的,二者都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揭示。•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四个现代化”“两步走”发展战略第四章421965年1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24“我们搞四个现代化,要讲究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陈云(1979年3月)1979年3月,叶剑英、陈云在杭州25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主持十三大开幕式30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年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更加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三个阶段性目标3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行动纲领。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末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再次重申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5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举世属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3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专政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37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5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