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08汉本一班刘洁08260354一、教材分析《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作者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胡同文化的内涵,用真实的心情体现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另外,京味儿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应该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感情。二、学情分析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不难。然而,学生对于语言的领悟能力则十分欠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中经典语言的品味涵泳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内容,弄清文章写作的思路:由北京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作者的感情等三部分构成。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2.训练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掌握通过抓中心句子和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的方法。3.借助对北京民间建筑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通过朗读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增加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北京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的热爱,增强对民族风土人情的了解,提高人文素养。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分析文中句子。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提问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文本。认真阅读课文找出并归纳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和体会作者的感情。2.教师准备课件的播放。七、时间:40分钟八、教学课程1.导入新课A.情景导入教师打开多媒体,屏幕上马上映出古朴幽静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响彻教室。(学生被悠扬的歌声所感染,还沉醉其中。教师适时地运用语言导入将学生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教师导语:古朴幽静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教师板书课文题目。)B.作者背景介绍(教师就前面提到的“文化老人”提问这位老人是谁。学生齐声回答汪曾祺老先生。这是屏幕上亮出汪老图像及简介。学生边看教师讲解。)讲解: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要好好体验下“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感情,品味语言。(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正式进入文本。)2.增长见识A.揭示主题(教师点击鼠标,回到“胡同文化”页面。)①教师提问:请问什么是胡同文化?请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很容易找出答案。)学生回答: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再次指明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②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用“胡同”作定语而不是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词语呢?请用书上的话回答。学生回答: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胡同文化转到胡同,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得内容:胡同。切合本文的文脉,先胡同后文化。)B.胡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教师提问:作者在1——4段中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请引用文中的关键句作答。(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逐段提问,学生依次回答。)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教师在此要启发学生,明确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很强,并结合原文讲解,如老太太嫌老头挤着她了,会说:“你往南边去点。”对比我们会说:“往过去靠点。”从而对文本进行活泼的解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3段: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名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学生回答不统一,这是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概括文段内容,得出“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这一结论。同时,让学生知道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方法,除了文中的语句,还有就是自行组织语言。)第4段: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这段很明确,学生不会有异议。)C.胡同文化(教师采用一段话,引导学生从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①教师导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下面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怎么样的。(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朗读。分4组,第一组读第6段,二组7段,三组8段,四组9、10段。,让大家尽可能读出韵味。)(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②教师提问:作者用深邃的洞察力,全面概括了胡同文化的内涵。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提取精要,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学生有可能有多种回答。)学生回答: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面对这么多的答案,老师应让学生说,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内涵自由发言,释放学生的表现力、想像力、创作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适当启发、讲解。重点放在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关系讲解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③教师提问: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易于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谁来念念?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学生找出原文读。)学生回答: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熬白菜,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许不能把握北京话独有的韵味和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教师在这里要将重点放在说话人心理的分析上,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说话人说每一句话时的心理状态。再找同学起来读,再评,最后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朗读。)(屏幕打出: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熬白菜,最好。教师提问。)④教师提问: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感觉如何,同学们读一遍。说出哪里不好。(通过对比,让学生们再次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韵味。最后教师让学生带上感情自由诵读课文,互相点评。评点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引入课文的结尾部分。)3.体验情感①教师提问:作者对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最后3段,此时教师将学生从“增长知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情感”部分。教师请大家齐读13段,朗读是要能进入作者得感情世界,读出韵味。学生读完后,再读一遍最后几个词语,品味其中蕴藏的感情,提问。)②教师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个短语有什么特点?和前面的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风格吗?(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之处。)明确:不一样。前者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后者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学生可以找出不同,但教师还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他们的不同。)教师提问:如果将他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通过对比,大家有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发言,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讲解。)明确:口语放在这里失去了表现力,作者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铺面而来。学了汪老亮出不同语言风格后,我们要知道,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正如我们写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同时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继续提问。)(学生自由发挥,继续提问。)③教师提问: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下段找出三个词语。(学生能快速找出答案。)学生回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教师紧接着下一问。)④教师提问:这三个次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汪老是一个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逐步引导。)教师引导:看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同时,汪老在另外的文章有这样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心得希望在增长”。汪老并不是遗老,也非保守,只是面对现实,他有他理智的一面,也有超俗的一面。(教师引入末段。)⑤教师提问:了解汪老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情感基调。请三个同学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读,体味一下不同语速表现的不同感情。(教师在这之前,可以传授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夸张一些,快得更快,慢得更慢,容易体会。学生朗读结束,讨论每种语速的风格,看看哪种更适合作者的感情。教师讲解。)讲解:三种语速,三种风格。快速:语气欢快、轻松;中速:认真,郑重其事,有喜有悲;慢速:沉痛、悲凉。这篇文章,我们更合适用中速来读,有悲有喜。好,我们用中速再读一遍。(学生再次读完,教师等待几秒,让学生体味一会儿。)4.小结(教师回顾。)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儿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感伤与超脱理智。最后,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北京的韵味。(教师再次播放《故乡是北京》,让学生重新品味。)九、作业学生在自己的家乡找一处地方按照本课的研究方法做一份研究,形成书面稿。十、板书设计胡同→胡同文化→作者情感↓↓↓方正封闭怀旧取名满足伤感大小数量处街坊无可奈何网络爱热闹、不管闲事超俗忍
本文标题:《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6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