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礼遇、礼仪和礼宾礼遇、礼仪和礼宾程序问题,总之核心是一个“礼”字。“礼”仅是一种习俗,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却是相互关系的润滑剂。给予什么礼遇反映关系的亲疏。是否重礼还反映一个国家、机构和个人的文明程度。而礼宾程序则是工作规范的一个方面。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派出的国际会议代表和工作人员在待人接物及工作交往上尤应重礼,争为人先。一、礼遇国际会议都必须借某个国家举行。这个国家便是会议的所在国或称东道国。国际组织的所在国家往往是其国际会议的永久性东道国。临时召开的国际会议则选定某个国家作为其临时的东道国。不论是永久或临时的,东道国都给予参加会议的代表一定的优待和便利,而国际会议也相应给予东道国某些回报。这就形成了国际会议和东道国之间的相互礼遇。礼遇构成了国际惯例的一个部分,也是国际会议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给予礼遇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也是为了提供工作方便。有的国家更是注意给予国际会议代表优厚的礼遇,以表示它对会议的重视和表现它的好客传统。有的国家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不惜耗费巨资兴修会议场所,免费提供机票和举行盛大仪式。但优遇并非是单方面的义务,而是在对等基础上互予的。A国给B国代表优遇,或者东道国给予国际机构优遇都可以指望从对方得到相等的回应。礼遇是个敏感问题,可以测知政治关系的冷暖。如果派出的代表受到东道国的冷遇,例如,对方故意拖延时间,不及时给予入境签证,或入关时有意刁难,下次对方代表入境恐怕也会遭到同样报复。在国际会议中,相互给予的礼遇很多。举其要者列举如下:一、会议代表抵达时,派人在机场、车站、码头迎候,协助办理通过海关的手续,派车送至下榻地点;二、联系有关旅馆给予会议代表优惠价格;三、免费提供与会务有关的市内交通工具;四、为会议代表举行欢迎宴会、招待会或文娱晚会;五、政府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并讲话、合影等;六、为会议代表代订返程机、车、船票;七、组织会议代表参观、游览;八、免除国际机构公用物品的关税;九、向会议代表赠送纪念性礼品;2十、为会议代表的配偶组织活动。这些礼遇并非是东道国必须尽到的责任,但多已形成惯例,通常在条件许可时,有关国家都会尽力做到。但如经费拮据或东道国对会议重视程度较低,某些活动便可能删减、降低规格或由代表自费。各国国情不同,有的国际会议没有国家或大企业的财政支持,就不显得那么慷慨大方。如会议组织者确已尽力,外国代表便不应攀比和苛求。对于重要代表,尤其是政府领导人,东道国往往做出特殊安排,包括:一、指派专用小轿车及司机;二、允许小车上悬挂派出国国旗;三、安排舒适、安静、便利的寓所;四、指派专职随身保安人员;五、外出时警车开道。这些安排既是礼遇,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安全保卫的需要。某些国家的城市交通拥挤,为保证代表集体活动的及时抵达和车辆安全往往也警车开道。联合国召开正式会议时,有关联合国机构往往强调,根据国际公约,联合国官员及与会代表履行公务时发表的言论和所做行为应免受所在国的法律诉讼,但有些国家认为联合国会议鱼龙混杂,难免有人借口执行公务进行有损东道国利益的言行,因而持有异议。为此,某些东道国协议规定,在不影响给予所有与会者特权、豁免和便利的条件下,每个与会者有责任尊重东道国的法律及条规和不干涉其内政。这一规定既承认了所有与会者的特权、豁免和便利,又对他们的言行作了限制。对于东道国的失礼行为,特别是由于疏忽而造成者,国际会议代表往往表现政治家风度,可能有所表示但不会大吵大闹,以免“显得愚蠢”。对于明显的歧视、冷遇和刁难,他们当然也不会漠然置之。例如持外交护照的代表出入东道国国境时应享受行李物品免验的待遇。如海关人员坚持要翻箱倒柜,定会遭到拒绝。原则上,东道国对所有与会代表应一视同仁,不分亲疏。但东道国给予少数特别友好国家的代表某种特殊礼遇也不少见,然而做法上都较巧妙,如突出其身份、贡献,或寻找其他礼宾借口,使人无从指摘。国际会议也给予东道国相应的礼遇。其一,选举东道国的有关领导人为会议主席。这几乎已成为惯例。其二,邀请东道国的要人莅临致词。这也几乎是国际会议开幕式或闭幕式上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是国家领导人出席,仪式常以会众鼓掌欢送其退席而结束,隆重程度可见一斑。其三,邀请东道国的有关人士作为贵宾出席开幕式或闭幕式。会议组织者常为这些贵宾安排荣誉座位。二、礼仪国际会议是多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严肃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与会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其他国家的与会者总是把你当作派出国的代表来看待。因此,每个与会者的一言一行都应表现自尊、自信与自爱,而切莫把在国际会议上的穿着、举止和言谈当作个人生活小事。别人总是通过你的举止言行来判断你所代表的国家的3经济水平、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这就是国际会议礼仪问题的实质。那么,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呢?一、穿着。国际会议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办公。参加国际会议绝不同于去游乐场、赴运动会或出席舞会。一切不合规范的衣着——随意搭配的西服上下装、大红大绿的衬衫和领带及商标缝在袖口上的西服上衣,更不用说奇装异服,都在禁忌之列。通常,男士要穿上下一色和经常笔挺的西服。衬衣要合身,领口不宜过大,袖子也不宜过长。领口、袖口尤其要保持清洁。凉鞋、布鞋、运动鞋不应穿着。遇隆重场合,如开幕式、闭幕式、宴会、重要接见时还应穿深色西服。女士的衣着可多样化,但不要浓妆艳抹,也不宜穿得花枝招展,应更多地表现职业妇女的庄重和风度。各种场合,请帖上都会提示应穿的服装,或礼服及民族服装,或是西服,或是便装。除非来不及更换,受邀人都应尽力遵行。穿着异样,虽不致引起公开非议,自己也会感到与众格格不入,很不自在。许多国人爱穿两用(春秋)衫。这是介乎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服装,适用于多种场合。对穿着无把握时,明智的办法是,同周围的人比较一下,如发现与众不同,就要及时更换。二、举止。国际会议的参加者应当注意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以下情况尤应注意:1.会场内轻步走路。国际会议进行中,为了磋商、请示、拟稿,与会者进出会场习以为常。这是国际会议的特点决定的,并无失礼之处。当然,最好是选择在两个发言之间的空隙进出,以示礼貌和不影响会场秩序。在会场内行走定要蹑足而行,以免发出响声。标准的国际会议会场均铺有厚地毯,即为吸声之用,特别令人讨厌的是女士们穿高跟鞋走在硬质地板上发出刺耳的“咋咋”尖响之声。这在一般场合中,被视为一种风度,在国际会议会场中却是禁忌。2.不要挤占他国席位。在正式的国际会议中,每个代表团都有固定的席位,并标有国名。有时会议组织者,为照顾人数较多的代表团,分配给他们略多的前排座位。但许多会议上,各国代表团均分配数额相等或相差无几的席位。这就为人数众多的代表团出席会议造成困难,容易发生挤占会场中邻国席位的事情。人数众多的代表团往往是大国,尤要注意克制,以免因“扩张”座位而造成不良影响,更不应因邻国代表暂时缺席便翻倒其国名桌牌,以增加自己的前排席位。临时占用他国后排座位,见到该国人员到来时,应立即退还。会场工作人员对挤占行为也可能进行干预。3.注意起身让路。国际会议的席位一般排列较紧,前排和后排间的空隙较小。就像在戏院一样,中途入座或离座者往往须在别人的座位前经过。临时入座或离座者总是对被影响者表示歉意,而被影响者也应起身让路。如别人已说“对不起”,而你仅是将腿一侧,让人擦过,就会予人不耐烦的感觉。为避免因多占空间,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便,坐后排座位时最好不要跷起二郎腿。4.不要把呼机或手机带进会场。国外绝少发现此类情况(特殊场合,如安理会例外)。在中国代表中会不会发生令人担忧。目前,两机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既然有人已把两机带进音乐会,怪声大作,迫使外国指挥把演奏停下来,恐怕就难免在国际会议上发生类似情况,但愿这仅是杞人忧天。5,招待会上不要狼吞虎咽。国际会议的招待会有两种。一种是管吃饱的,另一种是不管吃饱的。这从招待会是否定在正餐时间,便大体上可作判断。在管吃饱的招待会上,多吃点主人会高兴。当然也要斯文些,不要争先恐后。不管吃饱的招待会提供的食品不多,客人便应自我克制,不要狼吞虎咽。否则即使主人为难,又不雅观。自助餐一般管吃饱。冷菜、热菜、甜点心,应依次换盘取用。有的人不分青红皂白,一次性地将三种菜4满满装了一盘,然后慢慢享用,实在有失体面。6.不要把饮料、食品带进会场。国际会议休息时,组织者往往提供咖啡、茶水甚至小点心。这些都应在指定地点享用,不应带进会场。许多会议在场内提供冰水,供与会者饮用,这是例外。另一种例外是,会议超过正常用餐时间或占用早晚休息时间,为缓解与会者的饥饿或疲劳,主席有时同意在场内供应咖啡或点心。三、言谈。言为心声,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依据。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也往往通过言谈而反映出来。因此,在国际会议的场内外,对自己的言谈都应多加检点,诸如:1.大声喧哗。有些人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在国际会议的场内外,大呼小叫的举止,包括放声大笑或高声喊人,都被视为不文明的表现。在会场内,特别是会议进行期间,说话一定要轻声,只可“窃窃私语”,以不搅扰他人力度。2.开小会。有些人开会时不注意听讲,而是喜欢与人聊天。谈得起劲时手舞足蹈,声惊四座。虽旁人侧目而视,仍不自觉,非等有关人员出面制止,才肯罢休。3.扎堆。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现象,多见于招待会上。所谓“扎堆”无非是同胞、同行、同事自成热闹的小圈子,旁若无人。招待会的本意就在让参加者得以来回走动,多方接触,自由交谈。熟悉的人多谈几句是很自然的,但是从头到尾老是接触那么几个人,就没有很好利用社交的机会。特别是当自己的代表团或单位举行招待会时,每一个成员都应是殷勤接待和与来客亲切交谈的主人。如果主人自己扎堆,客人定会感到受冷落。即使语言有困难、身份不等或熟人不多,也应适当分散活动,尽量避免扎堆现象。三、礼宾礼宾通常指外交交往及国事庆典中排列级别、身份先后的规则和正确的程序。国际会议是外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礼宾问题。从广义上讲,礼遇和礼仪也是礼宾。这里着重讨论礼宾次序问题。在早期的国际会议中,人们经常为进出会场的先后和座位高低等礼宾问题而争吵不休。随国际会议的逐渐成熟和走上正规,各国达成了一些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避免因礼宾问题而影响集中精力和时间于实质性问题的讨论。无论是编制与会者名单,悬挂与会国国旗,还是安排与会代表座位,一般都是按参加国英文国名字母顺序排列。这就同中国姓名按笔划多少排列一样,分不出高低贵贱。但在实践中,有些国家也大鸣不平,因为按照例行做法,某些其他国家的席位总是占前排或居中,而它的国家老是坐后排或居两侧。为解决矛盾,联合国大会采用每年抽签决定哪个字母打头的做法,被抽中者便坐第一席,其余仍按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形成了大轮回。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非是唯一的礼宾次序。在国际会议中,其他可供选择的标准还有:一、按被邀国家通知其代表团已组成的时间先后排列;二、按被邀国家答复它决定应邀派团与会的时间先后排列;三、按派遣国代表团抵达的时间先后排列。这三种做法可以鼓励被邀国早日作出与会、组团和抵达的决定,有利于准备工作的进行。同时它又是一种客观标准,没有偏爱任何国家。5在与会国家中划分高低贵贱违反所有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是不可取的。但实际上按组织关系的紧密程度分别对待,却屡见不鲜。例如,会员国可分正式会员国和准会员国。准会员国的礼宾排列总是靠后。会议也有正式代表和观察员。观察员的排列次序也靠后。国际机构的位置又常在成员国之后,没有人认为有何不当。按照与会代表个人职务、地位高低给予不同待遇也是无可非议的。这并不涉及对其派遣国的态度问题,但对同一级别的代表须注意按通知该代表团组成的时间或姓氏的字母顺序等排列。至于左右两方的高低区别,中国人有“虚左以待”的说法,但在国际会议中通常以右为上。如左右两侧同时排列座位时,主席右侧的第一个座位居上,左侧次之。抽签实行座位轮回时,抽中的第一席便是从主席右侧起算,其余按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或接反时针方向排列。一言以蔽之,礼遇、礼仪和礼宾仅是国际会议的一种形式,但如果与会者相互都能以礼相待,每个个人又都知书识礼,集体行为也有一定的规矩可循,国际会议的气
本文标题:国际会议礼仪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