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二课《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活动体验,理解弹性和弹力1、玩弹簧师: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中有弹簧,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来玩一玩、拉一拉,看看有什么发现?当我们松开手时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玩弹簧)生:用手拉时弹簧伸长了,松开手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2、玩气球师:请同学们再玩一玩气球,用手压一压,看看气球有什么变化?松开手时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玩气球)生:用手压时气球变扁了,松开手后气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3、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师:每个小组还准备了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再玩一玩、看一看又有什么发现?(学生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生1:用手拉橡皮筋时会变长,或者把它变成别的形状,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生2:用手压、拧、折海绵,松开手后也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生3:用手用力弯直尺或把直尺的一端放在桌上用手按住,用另一手用力往下压,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师:那它们的特性和弹簧、气球的特性有相似之处吗?相似之处是什么呢?生:当它们受到外力的时候,形状或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大小。4、理解弹性师:像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许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评析:材料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材料大家才有“玩”——探究的东西,所以准备材料很重要,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这样学生有“东西”可玩。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指导儿童学习科学的教学特点。玩中会有许多收获,大家交流谈感受,教师提升总结——让大家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学生亲历了多个活动过程,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了物体的弹性性质,培养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奥秘。)5、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师:除了刚才我们研究的那几种物体,你认为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桌面有弹性吗?我们的皮肤呢?其它物体呢?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学生猜测)师:当遇到外力的时候,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比较明显,能够直接看出来;有的物体形变极其微小,要用仪器才能显示出来。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教师演示:一个装满水的广口瓶,瓶口用插有细管的橡胶皮塞塞上。用手按压玻璃瓶,细管中的水面就会上升;松开手,细管中的水面又降回原处,这说明玻璃瓶在受到外力时发生了形变。6、认识物体的弹力师:请大家继续来玩刚才玩的弹簧、气球、海绵、直尺、橡皮筋等物体,但在玩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手上的感觉。学生玩后交流各自的感受。师:谁来说说,你感觉到了什么?生:我们给弹簧一个向外的拉力时,它就有一种向里的力;我们在给气球向里的力时,气球就会产生一种向外的力让它恢复原形;…….师:这种力的方向和你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生:正好相反。师:这种让有弹性的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弹力。弹力的方向和你对物体用力的方向正好相反。你再仔细感觉一下是不是这样。(生再次玩刚才玩过的物体,感受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评析:弹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多次动手体验,在挤、压、拉等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材料来“再发现”。亲身感受到一种与之相反的作用力——弹力,把抽象的知识变的有形可寻。)7、弹性和弹力的不同师:弹性和弹力一样吗?生:不一样。弹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弹力是一种力。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力?生:我们女同学玩的跳皮筋就利用了弹力。生:头花也利用了弹力。师:那么头花为什么要有弹力?有什么好处?生:这样我们可以把头发扎紧。生:我们的许多衣服都有弹性。……二、探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师:(出示健身器)这是一个健身器,谁想上来拉一拉?(找力量悬殊较大的两个学生拉一拉)怎么知道谁拉的比较长呢?用什么测量?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生:高个、力气大的同学拉的长,矮个、力气较小的同学拉的短一些。师:那这说明什么呢?生:弹簧有弹性,因为拉时它会变长,松手后它又会恢复原形。师:你认为弹簧伸长和什么因素有关?生:我认为给弹簧的拉力越大,它伸得就越长。师:这只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这个猜测是不是正确呢?生:做实验验证。师: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现在每个小组利用课前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来设计这个实验,好不好?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怎么设计的实验?生:利用标准弹簧、钩码和实验数据记录板,在弹簧上挂钩码,挂的钩码越多,弹簧越长,挂的钩码越少,弹簧越短。先量弹簧不受力的长度,然后再记下受力后的长度。师:不错,实验数据记录板上一个格的宽度是1厘米。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方法吗?生:我们先记下不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然后依次是挂一个、两个、三个……并在弹簧伸长到的地方点个点。然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看看有没有规律可循。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生1:要使实验数据记录板和桌面保持垂直;看数据时视线要和弹簧的标记保持水平;点点时要尽量准确……生2:要合理分工,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这个实验。一个同学扶实验数据记录板,使它和桌面保持垂直;一个同学挂弹簧和钩码;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学生开始实验)(评析:孩子们探究,往往就探究而探究,主要表现在,动手研究前缺乏思考,缺乏对动手目的的思考,我们认为,培养孩子们思考着动手探究很重要,思考成熟了,方向和目的也就明确了。老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玩,有准备的去玩,思考着玩。经过这样的多次反复的训练孩子们,养成思考着有准备的去玩着探究的习惯,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之路才更有效。)师:得出结论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生:(一人汇报,其他成员利用展板演示,记录数据)不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是3个格,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到4个格,挂两个钩码弹簧伸长到5个格,挂三个钩码弹簧伸长到6个格。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伸长长度就增加一个格。所以我们组的结论是: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拉力越小,弹簧的伸长的越短。师:其它组还有不同的结论吗?师:那么其它有弹性的物体也是这样吗?生:是。比如气球,我们给它的压力越大,它就越扁。师:那么,如果还是这个弹簧,我给它下面挂四个钩码会怎样?生:会占7个格。师:挂五个呢?生:占8个格。师:那要是无限挂下去呢?生:弹簧会断。师:为什么?生:超出了弹簧的弹性限度。师:对,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弹性限度。如果我们用很大的力拉橡皮筋或用很大的力压吹起的气球,会怎么样呢?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操作)三、应用与拓展师:因为物体具有弹性,所以物体形状能够发生改变。那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弹性的?师:物体的弹性这种性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你想不想利用物体的这种性质设计或制造一种物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现在小组之内先说一说,看一看哪个小组的设想比较科学、可行。师:同学们的设想都很具有想象力,有的还特别适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把你的设想撰写成一篇科学小论文,说不定你的设想有一天就会变成现实,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我们人类呢。(评析: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外延伸不但是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好途径。)总评:1、教学贴近生活,活动体验感知。掌握科学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玩”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玩弹簧、气球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弹性的存在。接着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在玩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用材料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是这个教学片断的最大亮点所在。2、教师变换角色,学生探究真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科学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老师扮演多种角色,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一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探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时,教师设置了让力量悬殊较大的两个学生拉健身器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猜测,然后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获得科学知识。正是教师的引导及时、到位,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从而不仅使学生尽快地学习知识,发现规律,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二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在小组活动时,老师与学生互相商量,互相交流,帮助孩子解决疑惑。3、课上探究开始,课下探究延伸。让学生去畅想弹性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想出了各种各样利用弹性的办法。课堂上的气氛轻松和谐,整节课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激发着学生的探究欲望,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探究欲望,并将探究活动拓展和延伸到了课外。
本文标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9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