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和国民国民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有人认为,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一、三民主义的形成1、背景:(1)洋务派、维新派的救国方案碰壁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维新变法运动成为“百日维新”,很快失败。(2)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完全半殖民地化。(3)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世纪初迅速发展,如民族资本的总额迅速增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商办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其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推行奖励实业等“新政”(1901——1905年);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出现“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商战”等思想;资产阶级发起收回利权运动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民主革命活动蓬勃发展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如翻译西著《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等,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反清武装起义不断,如1895年广州起义等。2、时间:1905年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民报•发刊词》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政治上,(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国体)反满兴汉,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汉人政权,台湾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反满革命,解决国内满汉矛盾,只反满洲贵族,不是反所有满人。孙中山:“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即排满人政权。解决谁统治问题,国体之属也。(2)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政体)反帝制兴共和,进行政治革命,是三民主义之核心。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解决谁如何统治问题,政体之属也。汉人统治亦不能建立帝制、王朝,应天下为公,建立共和国。经济上: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最有特色部分)反封建土地所有制兴资本主义土地制度,进行社会革命。1924年的《三民主义》演讲稿中,孙中山对民生概念作了定义性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平均地权含义:孙中山先生解释——“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仍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有,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即地价由地主向政府自报,政府保留按此地价或收税或收购的权力。多报,则收其税;少报则买其地。地主一般会报折中的市场价。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实施办法:“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四大纲要。这实际上是意在地价上涨时,国家按原报的低价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购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再租给农民。对地主的土地,不是无偿没收,而是低价收购。所以,“平均地权”实际上是将私有土地变成国有土地的方式。简言之,实为:土地国有农用。背景:鉴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因私有制导致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导致工人运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不断。为了防止社会主义革命重起,故提出民生主义,实行土地国有。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私有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农民起义不断。实行土地国有,化社会主义革命于萌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不要出现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先后进行,孙中山希望此两种革命在中国一次性完成(二合一),此中山思想之理论创新。中山先生在有些场合也称之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共产主义”“大同主义”。1932年10月章士钊为陈独秀辩护曰:“总理有云:‘三民主义即是社会主义,亦即共产主义。’为何总理宣传共产,奉为国父,而独秀宣传共产主义即为危害民国乎?若宣传共产即属有罪,本律师不得不曰龙头大有人在也。”性质: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依据:政权已属资产阶级。今欧洲有些国家的土地亦属国有,不能目之为社会主义也),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之土地国有农用大体相同,具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后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是没收地主土地,农民所有,农民使用。1953~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是国家所有,农民使用。平均地权的纲领,在大陆,革命党人、国民党未实行,1949年后到台湾才逐步推行。近代解决土地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辛亥革命——平均地权;中共——土地革命。4、特点:(1)来源的多元性: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办事处发表演说,即《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其中就提出:“兄弟所底三民主义,是集合古今中外底学说应世界底潮流所得的。”1927年陈炯明所着的《中国统一刍议》提到:“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类皆东抄西袭,绝少独立之思想,一贯之理论,而于国情亦未适合。”三民主义来源包含了多种思想要素。包括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及对西方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社会的考察。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如受到美国总统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林肯“民有、民治、民享”出自《葛底斯堡演说》。《葛底斯堡演说》(英文:GettysburgAddress)是林肯最著名的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说。在1863年11月19日,正值美国内战中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后四个半月,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GettysburgNationalCemetery)揭幕式中发表演说,哀悼在长达5个半月的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林肯的演讲修辞细腻周密,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1919年,孙中山在《文言本三民主义》中译:“林肯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1921年6月,孙文演说《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时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ofthepeople就是民有,bythepeople就是民治,forthepeople就是民享。林肯所主张的这民有、民治和民享主义,就是兄弟所主张底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兄弟回想从前在海外底时候,外国人不知道什么是叫三民主义,尝来问我的。兄弟当时苦无适当底译语回答他,只好援引林肯底主义告诉他,外人然后才了解我底主义。由此更可知兄弟底三民主义,不但是有来历的,而且专为迎合现代底潮流。”英文原文是(大抵如此,可能有些出入):(The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willneverdie).Government:政府。never:从未;永不;决不。Die:死亡。孙中山就译成:(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不会消失)。此句不易译出。胡适的挚友赵元任1916年试译此文,深感力不从心。于4月18日给胡适去信,讨论了林肯这段话如何翻译,还说梁启超曾认这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适译为:“此吾国民所自有、所自操、所自为之政府”,又拟译为:“此主于民,生于民,而又为民之政府”。他反复斟酌认为第二种译法,虽浅显易懂,但不合文法。第一种译法很合文法,用的是反身动词,但又觉得没能传达出原话的那种神韵,仍引以为憾。从时间上看,胡适是1910年到美国留学的,赵元任不久也留学美国,此信写于1916年,他们没有接触过孙中山本人,故而也不知道孙中山所译的林肯的“三民主义”。或许,胡适很可能会为孙中山的译法称好叫绝。②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赞誉,对社会主义长期向往。在孙看来,社会主义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实现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孙中山多次讲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③传统儒家大同思想如儒家的大同思想,大同社会是中国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同社会特点之一就是全民公有,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孙中山的共和制(民权主义)受到天下为公的影响。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多次题书“天下为公”四字。《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财物公有,如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民生主义)。④受到西方社会现实、中国传统做法的启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看到欧美各国的发展弊端而提出,如出现巴黎公社革命等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高涨。中国古代井田制、均田制等。综上:古: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如天下为公)、井田制与均田制的做法等。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等。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如天下为公)、井田制与均田制的做法等。外: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等。(2)内容的发展性:①民生主义的发展:1905年民生主义主要是“平均地权”。1912年12月孙中山在杭州国民党浙江支部的欢迎会上说:“实施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这是改革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②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此观点学界有争论。中国国民党方面始终坚决否认曾有“新三民主义”这个概念存在过,在现今可以查阅到的国民党方面保存的所有文件里也找不到关于新三民主义的记载。而只有在共产党方面保存的历史文件里能找到这个新主义的踪迹。现在金门岛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与厦门对岸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遥遥相望。根据中国共产党的记载,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史界和学界将“三大政策”确立为“新三民主义”,其权威根据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的一段论述。毛泽东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这篇宣言,区别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是新三民主义。那么,这种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呢?毛回答说:“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83页,686页)但是,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值得讨论的。见应克复《“新三民主义”是一种讹传》(《炎黄春秋》2011年第12期)。(3)内容的局限性: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变相承认了有辱国家主权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②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即核定地价,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5、意义:(1)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华民国的建立6、实践:(1)推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2)推动了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的制定,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中国政治制度两大转折:秦朝进入帝制时代,辛亥革命进入共和时代。(3)推动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一系列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二、三民主义的发展1、背景:(1)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致力于兴办实业等民生建设(页79图文)1912年12月孙中山在杭州国民党浙江支部的欢迎会上说:“实施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这是改革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2)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必须寻找新的办法、出路。(3)俄国十月
本文标题:三民主义参考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0674 .html